(八)涡、惠河
涡河和惠济河是豫东两条平原河,均起源于开封市境内。
涡河省内河长179.3公里。1954—1963年仅进行了局部低标准的治理,其中太康县疏浚了柘城、太康边境以上2段河道,长30多公里;鹿邑县完成了3处河道裁弯工程。1963年,涡河流域大水,干流多处决口,支流普遍漫决,淹地16.8万公顷。1964年,鹿邑、柘城两县加固了11处险堤。1965—1966年对通许县东岗至鹿邑县之间109公里长的河段及12条支流,按60年代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完成土方1 100万立方米。1971—1972年鹿邑县修建了玄武大型拦河闸。1977—1979年,太康县对大堰沟入口至通许边境长28.4公里的河堤进行了加固;鹿邑县对玄武闸旁老河道右堤进行修复加固;同时两县还修建了裴庄、吴庄、魏湾、付桥4座大中型拦河闸和37座支流口防洪排涝闸,初步完成了涡河五级水闸梯级调蓄工程。
惠济河省内河长166.5公里。1952—1953年对开封市济梁闸至杞县淤泥河口长55.2公里河段进行疏浚。1957年惠济河流域大水,淹地19.73万公顷。灾后对河堤进行了全线修复,疏浚河槽60公里,完成土方640万立方米。1959—1978年在干流上相继修建了罗砦、板桥、夏楼、李滩店、砖桥、东孙营等6座犬中型拦河闸。1963年大涝,淹地达18.47万公顷。1964年惠济河干支流治理工程列入国家基建计划,按60年代5年一遇除涝标准兼顾防洪、防渍的要求进行全面治理,1966年竣工,共治理干支流446公里,清淤31.8公里,完成土方1 819万立方米。1977—1987年对柘城县陈口以上130公里长的惠济河干流再次按70年代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的标准进行疏浚、培堤、桥闸配套以及扩建已有拦河闸等,共完成土方4 592万立方米。1989—1990年杞县在淤泥河口入口下修建李岗闸。至此,惠济河上七级拦河闸梯级调蓄工程基本完成。
涡河、惠济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较丰富,农业灌溉以井灌为主,引黄及拦河闸调蓄补充地下水源之不足,沿河有分散提水灌区。
涡、惠河流域北部为4个引黄灌区。其中黑岗口、柳园口引黄灌区范围仅开封市郊及开封县,合计设计灌溉面积2.49万公顷,补水面积1.88万公顷;赵口和三义砦引黄灌区是2个跨市、地大型灌溉工程。赵口引黄灌区原是水利部批准的放淤试点,设计放淤面积5万公顷。1970—1977年建成渠首闸,总干长27公里,渠道按70立方米/秒流量建成;总干下有东一干、东二干上段、北干3条干渠,1977年开始放淤改土,至1987年累计放淤面积1.33万公顷。1988—1990年扩建总干,新开西干渠和扩建东二干下段。灌区改为以灌溉补水为主,远期总干设计引水流量150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5.33万公顷,包括开封、尉氏、通许3县大部和中牟县、开封市郊小部;补水面积8.66万公顷,主要是扶沟、太康2县北部。1995年骨干输水工程和沉沙池已基本完成。西干7.2万公顷面上配套工程引进世行贷款从1990起逐年进行,也已基本完成;其他由当地负责配套。
三义砦引黄灌区原是1958—1962年修建的老引黄灌区和商丘地区黄河故道五级水库,1961年停灌。70年代兰考县利用渠道工程进行放淤,1984年完成灌区规划,设计灌溉面积9.36万公顷,补源面积14.78万公顷,涉及2市地8县、区(开封市的兰考、开封2县和商丘地区的民权、睢县、宁陵、商丘、虞城5县以及商丘市郊)。其中兰考北部约1万公顷黄河故道高滩地于1985年另建东方红提水站,从黄河提水,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总干渠首闸经1976、1990年2次改造加固,设计引水流量为107立方米/秒,下设商丘干渠、兰考干渠、兰杞干渠。1992—1994年开挖新三义砦干渠和沉沙地,修建兰考县与商丘地区分水枢纽及部分渠段的混凝土衬砌。1995年三义砦灌区的骨干输水、蓄水工程已基本完成,面上配套已纳入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计划,逐年进行安排。
涡、惠河流域南部主要依靠井灌,大中型拦河闸拦蓄当地径流和上游引黄退水进行补充水源,1995年干支流上已建成大中型拦河闸19座,其中大型闸4座,中型闸15座,分布在2条干流和15条支流上。
至1994年,涡惠河流域各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合计50.03万公顷。配套面积达万亩以上规模的灌区有6个,合计有效灌溉面积6.76万公顷,占农田有效灌溉总面积的13.5%。渠道绿化长度455公里,粮食播种面积4.75万公顷,总产量17.9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