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295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295序

【序】

中庸何為而作也?
中庸一書,立天下之正道,備天下之定理,實是斯文之心法,聖學之淵源也。先正臣宋時烈曰:‘自家若不義精仁熟,足目俱到中庸地位,則必不能懸空揣度而知其義也。’兹豈非先儒之懿訓,而後學之炯鑒乎!
道統之傳有自來矣。
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故天生聖人,傳以道統。韓昌黎所謂‘以是傳之以是傳之以是傳之以是傳之周公周公(以是)[1]傳之孔子’者,最得其旨矣。
之一言,至矣盡矣,而復益之以三言。
聖聖相傳之道,無過乎中之一字。之告也只是一句,而之告也又添三句,丁寧告戒之初,真切著明之旨,要不外乎是矣。經曰:‘子莫執中。’此奚識未發、已發之中?而曾子曰:‘吾道一以貫之。[2]’獨得其宗之義,於斯可見矣。
心之虚靈知覺,一而已矣。
至虚至靈者,心也;先知先覺者,心也。凡有血氣之屬,孰無此心?而苟為物欲之蔽,則天理之明無以見之矣。譬如明鏡止水者,晦翁之訓;而‘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者,范浚也。聖不自聖,必也涵養其本心,而虚靈知覺之理自可見矣。
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
心則一也,而易私而難公者,心也;易昧而難明者,亦心也。生於形氣之私,則謂之人心;原於性命之正,則謂之道心。只是一個心,上加著人字、道字而分别之。傳授之際精微之旨,章章益明矣。荀子所謂‘善惡混’者,是何嘗識心?而經所謂‘道性善’者,天性本然之體可以推認矣。
雖上智不能無人心,雖下愚不能無道心。
夫心則一也,而以其‘生於形氣之私’,故謂之人心;以其‘原於性命之正’,故謂之道心。只是一個心,上加著人字道字分而别之,初非有二個心而然矣。人孰無耳目口鼻之欲,而亦豈無惻隱羞惡之端哉?必也祛其‘人欲之私’,出於‘天理之公’,精而一之,然後危者安、微者著,而虚靈知覺之理自然脗合於中庸之全體。顔子曰‘克己’‘歸仁’,經曰‘各正性命’,可不信哉!
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
心箴曰:‘順理則(安)〔裕〕[3],從欲惟危。’在養之要,惟在乎精以察之、一以守之。人心也,道心也,不相混雜,則方寸之間私欲潛消、天理順行,而虚靈之全體昭然不昧矣。晦翁云:‘人心如船,道心如柁。’人欲之險甚於洪濤巨浪,而苟無一柁之運,則其不‘臭載’[4]者幾希矣,可不慎哉!
道心常為一身之主,人心每聽命焉。
操心有要,請以戰喻。道心,譬則將帥也;人心,譬則卒徒也。旗鼓相當,戈矛相接,坐作撃刺之節,超乘曲踴之氣,惟在卒徒之賈勇。而至若指揮乎三軍之上,號令於一營之中,使之一乃心力,有進無退者,苟非將帥,奚以哉?顔氏之‘四勿’,如孤軍遇强敵,斯言信矣。
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
賈生有言曰,‘天下,大器也’,‘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若古官天下之日,其所以置器之方,不得不擇其人而授之言矣。今夫旅人之贐行也,自有贈言之誼;膠庠之養老也,亦有乞言之禮。矧此枚卜讓德之際,相與丁寧告誠者,要不出精一執中等這般説話而已。斯豈非先聖之衣鉢、而後學之柯鑒乎?孟子曰:‘禪,夏后繼,其義一也。’聖人豈欺我哉!
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者。
宰我曰:‘以觀於夫子,賢於遠矣。’為往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者,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夫子也。
顔氏曾氏之傳得其宗。
束脩以上,弟子三千;身通六藝,厥數七十。則兩聖之獨得其宗,何歟?論語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大學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博文,精也;約禮,一也。所謂博文約禮者,豈非顔子之精一也?格致,精也;誠正,一也。所謂格致誠正者,亦豈非曾子之精乎?精一執中四個字,實是中庸之一部宗旨,而傳之傳之孔氏之後見而知之者,舍是氏將屬之誰乎?道統之傳雖不敢妄議,而所宜精察明辨也夫!
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
塗以降,王者之迹已熄,功利之説肆行。聖門嫡傳之統,斯文性理之學,日趨於荆榛之域,可不懼哉!惟我聖之作,適丁其時,憂之也深,説之也詳,使一部中庸之道焕然復明。大禹之抑洪水,周公之抵猛獸,孟子之闢,可謂同塗而一轍矣。
作為此書,以詔後之學者。
詩經之删述在於自之初,經之問答在於適之後。然則中庸之作,果不在邪説暴行、佛亂興之際乎?紹正脈於既往,牖羣蒙於將來,千載之下得免貿貿之歸者,舍是書奚以哉?朱子曰:‘道統二字為此書綱領。[5]’吁,亦盛矣!
世之相後,千有餘年,其言之不異,如合符節。
經曰:‘(前)〔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又曰:‘由百世之(下)〔後〕,等百世之王。’聖之於三聖年代之相去若是遼遠,而心法之相契如此吻合,所謂‘嘐嘐然、古之人’者,實是準備句語也。
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
之授受也,必曰‘執中’;聖之述傳也,必曰‘時中’;聖之答問也,必曰‘性善’。千載歸來,源脈相接,便是一串貫來。文潞公云‘得不傳之學於遺經[6]’者,信不誣矣。
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
道可寄於言語乎?非文字無以記之。道可寄於文字乎?非言語無以達之。言語也,文字也,其為相須而不可暫離也,審矣!昌黎曰:‘文者貫道之器。’此老一肚皮可謂透得聖人田地也。
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
伊川先生文曰:‘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端、闢邪説,使聖人之道焕然復明於世。’蓋亞聖以後,兵戈相尋,弦誦不作,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何幸兩之作,實際斯會,遠續羣聖之統,嚴斥二家之説。范文正所云‘微斯人,吾誰與歸’者,儘是襯貼底句語也。
子思之功於是為大,而微程夫子,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
功莫大於垂統,聖莫盛於傳心。中庸一部成書,專主道統與心性上説去,支節融解,脈絡貫通,苟非其人,無以透得到第一關鍵。‘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云者,正指此也。
諸説之同異得失,亦得以曲暢旁通,各極其趣。
章句,曰輯略,曰或問,三書實為此篇之羽翼,而斯文之指南。其同其異,其得其失,如裘之挈領,如網之提綱,靡不畢舉。胡氏注云:‘反復丁寧,深切著明。’旨哉言乎!
道統之傳,不敢妄議。
此統之傳至重且大,決非後學之所可擬議於其間。而朱子之序此經,拈出‘不敢妄議’四個字,隱然歸之於自家身分上,有若不得辭其責者。經曰:‘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其揆一也。
行遠升高之一助云爾。
曰:‘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此蓋指其積小成大、下學上達之工而言也。萬里之行,始於跬武;九仞之山,起於一簣。‘百里’‘舂粮’,‘千里’‘聚粮’者,豈非行遠之謂乎?‘登山有道’,‘徐行’‘不困’者,亦豈非升高之謂乎?今此中庸之道,初非高遠難行之事,而惟在循序漸進之如何耳。

☚ 16_294中庸講義   16_296章句第一章 ☛
000045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