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魚(鱼)Yú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西之田林、湖北之老河口、山西之太原及长治、陕西之韩城、甘肃之舟曲等地有分布。汉族有此姓; 另: 白族、羌族、傈僳族亦当有此鱼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子姓。《风俗通》 云: ‘宋桓公子公子目夷字子鱼,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此以字为氏,系出子姓; ❷ 《姓氏考略》 据 《唐书》 注云:“唐尚可孤冒姓鱼,曰鱼智德。” 则此由尚氏所改。 ❸今白、羌、傈僳等民族亦当有鱼姓: 白族之鱼姓,源於原始氏族之图腾崇拜,白族语称 “乌”,汉意即“鱼”,遂以为姓,或谐鱼音而改为 “余”; 羌族之鱼姓,则源於房名,羌族语称 “俄日”,汉意乃 “鱼”,遂以为姓,或谐鱼音而改为 “余”; 傈僳族之鱼姓则出自鱼氏族,以族为氏,相传其先有昆仲二人,……弟弟帮助一个渔村除了蛇患,在那个村安家落户,所生后代是鱼氏的祖先,成了鱼氏族。傈僳语称 “汪扒” 或 “哇扒”,汉意为 “鱼”,以为氏。或取其汉意而氏鱼,或谐鱼音而改为 “余”。或取傈僳语之首音,谐“汪”“王”而为姓。参见《中国人的姓名》,望出冯翊。 汉代有鱼翁叔,长安人,巨富; 唐代有鱼朝恩,宦官,鱼智德养父; 又有鱼玄机,新安女道士,诗人; 明代有鱼侃,常熟人,开封知府。 魚yú❶水生脊椎動物。張衡《思玄賦》:“魚矜鱗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 ❷通“漁”,取。見“魚酌”。 ❸姓。揚雄《蜀都賦》:“若其遊怠魚弋,郤公之徒,相與如平陽,𩒙巨沼。”魚弋,人名,生平不詳。 魚“鱼”的繁体字。 上一条: 鱼 下一条: 䔡 鱼魚{}三3524名驴。中原官话。山西河津汾南〖 〗、河津汾北〖 〗。   魚鱼(2次) 泛称魚类。~隣隣兮媵予《歌·河》 ~葺鳞以自别兮《章·悲》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符 > 魚袋 > 魚 魚 yú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魚星 > 魚 魚 yú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馬科 > 魚 魚 yú 亦作“䁩”、“𩥭”,亦稱“魚目”。馬名。《爾雅·釋畜》:“二目白,魚。”郭璞注:“似魚目也。《詩》曰:‘有驔有魚。’”郝懿行義疏:“魚者,《漢書·西域傳贊》:‘以魚目、與龍文、汗血,竝爲駿馬之名。’蓋即此也。《釋文》:‘魚,本又作䁩,《字林》作𩥭,皆或體耳。” 魚yuF47E “鱼”的繁体。 魚yúY257 “鱼”的繁体。 魚魚,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本爲魚的象形。或用作動詞,義爲捕魚。卜辭或用名詞義,或用動詞義。或讀如 “魯”,嘉美之義。銘文或用本義,或用作方國名、人名。提示: 在上古漢語中,一字多用的現象十分普遍,後世爲求在字形上加以區别,一般就在原有字形基礎上增加意符,如 “魚”或增意符 “水”或 “廾”表示動詞義, 甲骨文作   ,增“水”爲意符,金文作  ,从廾表示行爲,可見卜辭時代已見分化。也有另闢蹊徑的,如 “研”本有硯石的意義,爲求區别,後世假借 “硯” 字表示名詞義。形音義或略有變化而相因相承,語本一源,這是漢字同源孳乳的基本規律。又見古籍或用 “魚”作第一人稱代詞,蓋 “魚” 與 “吾”古音相近,别無深意。又,甲骨文 “魚”字的 “魚尾”是典型的象形,戰國金文變成“火”字形,後世或寫成 “大”字形,秦漢以後又演變爲四點,至漢字簡化時用草寫法變爲一横——三千年 “魚尾” 變化梗概如此。 楚簡帛文作  ,沿襲古體,多有變形。秦簡牘文作 ,古隸典型。參見361.吾字條。 魚(yú)“ ,水蟲也。象形。魚尾与燕尾相似。凡魚之属皆从魚。”(语居切) 甲骨文作 、 等,金文犀伯鼎作 、 、 、 ,均象魚形。甲骨文与金文均可用为本义。又毛公鼎还有“魚 (箙)”一词,指魚形的箭袋,或说是蒙有魚皮的箭袋。文献中作“魚服”,如《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战国包山楚简作 、 ,曾侯乙墓楚简作 。卜辞有 、 ,字从又,表示捕魚之义;商代卣文作 ,字从两手,西周金文作 ,加水旁,从两手,均表示用手捕魚之义。后来写作“漁”。《周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漁,盖取诸《离》。”陆德明释文:“马融注:‘取魚曰漁。’本作魚。” 魚部有一百零二个属字。如“鱖”字下云:“魚名。从魚,厥声。”又如“鮏”字下云:“魚臭也。从魚,生声。”后来通行字为“腥”。 魚 ☚ 魚部 鯀 ☛ 魚 (yú)魚及兔之喙皆鋭,角亦鋭,其上皆作 ,葢象其鋭也,勿以爲“人”字。 魚 ☚ 席 魯 ☛ 00000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