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细胞连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多细胞生物体细胞间特化的连结装置。细胞必须相互连结形成组织,同时还需要在功能上处于高度协调状态。由于不同器官组织的功能差异,可发生形态结构各具特点的细胞连接,其主要成分是细胞膜及各种特化结构。细胞连接的区域很小,光镜下难以辨认,以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也很难对其结构深入研究。冰冻断裂技术是研究细胞连接的重要手段,示踪性物质如胶态氢氧化镧、焦锑酸盐和钌红的应用也为研究细胞连接提供了新的技术。动物和植物的细胞连接迥然不同。 图 1 动物细胞的几种细胞连接模式图 镶嵌连接 分布于相邻细胞侧面的基部,此处细胞质膜形成许多凹凸不平的折叠,与相邻质膜相互呈锯齿状密切镶嵌,从而加固细胞间结合,并扩大质膜表面积,利于液体和离子的交换。 隔壁连接 仅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细胞间,其特征是细胞膜间有较宽的间隙,其中有一层层规则排列的梯状横隔。在间隙中若不形成隔梯,而是较明亮的间隙,则为中间连接。 动物上皮细胞侧面的连接装置有的是单独存在,有的则是几种装置同时存在。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从游离端向深部依次存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三者合在一起时总称连接复合体,相当于光镜下的闭锁堤。 植物细胞连接 胞间连丝 高等植物细胞连接的主要形式。其数目在不同组织中差别很大。由于它是在细胞分裂时于 图 2 胞间连丝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纵切、横切)d. 链样管; er. 内质网;P. 质膜; P′. 经过胞间连 丝管道的质膜; Pc. 胞间连丝腔; W. 细胞壁 细胞板上形成,因此其数目在成熟细胞内不再增加。植物细胞的质膜外面有细胞壁和胞间层。相邻细胞之间靠特有的胞间连丝穿透细胞壁和胞间层,使相邻细胞的细胞质相互通连,以至整个植物体的各个原生质体相连续(图2)。胞间连丝为直径约40nm的管状结构,其中央有一条蛋白质亚单位形成的连丝小管,小管两端分别与各个细胞的内质网膜相连接。胞间连丝使细胞质互相沟通,便于物质(如蛋白质、染色质、病毒、某些代谢产物等)的转移和刺激的传导(见共质体运输与质外体运输)。 凯氏带 植物根部内皮层细胞侧壁的栓质增厚,形成不透水的凯氏带,它相当于动物细胞的紧密连接。植物细胞次生壁的不均匀增厚形成了纹孔,主要负责水分的运输(见细胞壁)。 细胞连接intercellular junction细胞相互间粘连的结构。由相邻细胞质膜及其周围细胞间质等特化形成。大半位于密集排列上皮细胞的相邻面,是生物体细胞高度整齐排列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按形态和功能差异分为闭锁小带、黏着小带、黏着斑、间隙连接、胞间连丝及镶嵌连接等。各种连接可单独存在,或几种结构同时连在一起。功能涉及粘连与屏障作用,细胞间运输和通讯作用等,在保持多细胞生物个体的整体性方面有很重要作用。 小肠上皮细胞各种连接结构分布的示意图 1.闭锁小带 2. 中间连接 3. 桥粒 4. 间壁连接 5. 半桥粒 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细胞连接也名细胞间连接,位于密集的细胞的相邻面,呈点状. 斑状或带状。电镜的研究表明,细胞连接由细胞相邻面特化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构成,使细胞互相紧密相连。细胞连接的微细构造和功能不一。有的是机械性的粘着,使细胞彼此不易分离;有的封闭细胞间隙,防止细胞外物质穿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有的是相邻细胞间离子和小分子出入的通道,供细胞交换化学信息和发生电耦连。 细胞连接电镜模式图 1.细胞衣 2.微绒毛 3.闭锁连接 4.粘着连接 5.桥粒 6.缝隙连接 7.细胞膜 这种连接见于胃肠、气管、肝、胰腺、肾小管、膀胱、附睾、唾液腺、甲状腺和室管膜等的上皮细胞间,也见于毛细血管内皮、心肌闰盘和睾丸曲精小管的支持细胞间。它们主要是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器官腔内物质经细胞间隙渗入深部组织。不同的上皮组织中,组成连接的封闭索的数目和样式不一。物质不易通透的上皮中,封闭索的数目较多。因此种连接相当牢固,故也有机械性的连接作用。 (2) 中间连接: 此种连接也名粘着小带,多呈带状围绕上皮细胞顶部,位于闭锁连接下方。因它的功能与桥粒相似,故也名桥粒带。它在微绒毛发达的细胞(如小肠和肾近端小管的上皮)最明显。连接区细胞间隙宽约15~25nm,含较致密的丝状物。细胞膜的胞质面有环绕细胞周边的丝。在连接区的平面上,胞质内有交织成网的丝组成终末网。终末网的丝与环绕细胞周边的丝相连,微绒毛中的丝伸入终末网的丝之间,粗约7~10nm,由肌动蛋白构成。已知终末网含肌球蛋白,但不形成电镜能见的丝。将微绒毛连同其下的含终末网的胞质分离,加入钙和ATP时可使微绒毛缩短,故推测收缩机理大概是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这种连接是组成终末网的丝的附着部,并使细胞彼此粘着一起。在微绒毛不发达的细胞,终末网不明显。此种连接除见于上皮细胞之间外,也见于心肌的闰盘,但为斑状。 某些上皮的细胞间,闭锁连接和中间连接常靠近一起,有时附近还有桥粒和缝隙连接。这在小肠单层柱状上皮最典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相挨很近的细胞连接常合称连接复合体。连接复合体也见于其它细胞间。 (3)桥粒: 桥粒也称粘着斑,光镜下为着色深的梭形小粒,位于细胞的相邻面。电镜下呈盘状,长约410nm,宽约250nm。连接区相邻两细胞膜平行。细胞间隙宽20~30nm,内含低密度丝状物,并有中间线将细胞间隙分为二半。两细胞膜的胞质面附有厚约20nm由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斑。胞质中的张力丝呈襻状附着于此斑,附着斑内面又见更细的穿膜连接丝,一端与张力丝钩着,另端穿出细胞膜与相邻细胞同样的丝相连成阶梯状,形成中间线。 桥粒见于多种上皮和心肌闰盘。但以复层鳞状上皮(表皮、口腔、食道、子宫颈和阴道的上皮)最发达。桥粒处细胞膜表面附着有特殊的粘着物,使相邻细胞粘着牢固。固着于桥粒的张力丝能保持细胞的形态,并能将施加于细胞的张力分散到许多细胞。穿膜连接丝连接两相邻细胞的张力丝,能加强桥粒的连接作用。受机械刺激少的上皮,桥粒和张力丝较少。不同组织的桥粒构造相似。用胰蛋白酶或螯合剂可将某些上皮细胞的桥粒分解成两半,使细胞彼此分离。但有些上皮的桥粒不能被这些物质分离。这表明细胞间隙的粘着物的性质有差别。粘着物的性质所知不多,大概是蛋白和粘多糖。某些上皮细胞与基膜相邻的一面,上皮细胞侧有桥粒式的结构,基膜侧没有。因这种结构是典型的桥粒的一半,故称半桥粒(参见“基膜”条图)。它使上皮细胞牢固附着于基膜。 (4)缝隙连接: 此种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也曾称融合膜,因融合膜一词不能反映这种连接结构的性质,现已较少使用。光镜下不能见此种连接。电镜下,它为大小不等的斑,细胞间隙宽仅2nm,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横桥连接相邻的两细胞膜。进一步研究表明,相邻两细胞膜中有许多配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直径约7~9nm。每个颗粒由六个亚单位拼合组成,中央有直径约1.5nm的小管。颗粒位于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分子中,一端伸入细胞间隙,与相邻细胞膜的同样颗粒衔接。两个端端相接的颗粒构成连接体,两者的小管通连。构成连接体的亚单位的主要成分为分子量约27,000的多肽,称连接蛋白。缝隙连接在胚胎发生时广泛存在,成年时见于除骨胳肌纤维和游离细胞以外的多种细胞。它提供了细胞彼此直接相通的通道,供细胞发生代谢耦联和电耦联。已知分子量在1500以下的物质,如离子、氨基酸、糖、环腺苷酸和维生素等能经小管进入相邻细胞。蛋白、核酸和多糖等不能通过。连接的通透性受细胞内钙离子和酸碱度的调节。细胞内钙离子增多或酸碱度偏低时通透性下降或停止。这些物质在细胞间传送,使细胞交换化学信息,协调和扩大细胞对刺激的效应,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平滑肌细胞间和心肌细胞间,此种连接广泛存在。许多神经细胞间有这种连接,称电突触,这些连接是低电阻的通道,能在肌细胞之间或神经细胞之间传递冲动。 ☚ 鞭毛 质膜内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