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王堆汉墓帛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王堆汉墓帛书》

帛书著录考释专书。4辑,陆续出版。收入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文字墨写,约12万字。第一辑,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1980年出版。本函包括《老子》甲、乙本及卷前卷后8篇古佚书。分图版和释文两部分。图版按帛书原大影印,下标行数,各篇首行行次下标黑圆点记号。释文依原行排次,亦加相应行数,以便对照。帛书中异体字,释文改用普通字;异体字、假借字,释文中随文注明,外加“( )”标记;错字,释文注出正字,加“〈 〉标记;涂掉及未写全的废字,用“O”代替;夺字、衍字,不作增删,但注明。释文后并附注释。第三、四辑,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1983、1985年分别出版。三辑包括《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两种古佚书,书名为编者所定。四辑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15种医书,书名亦由编者加。体例与第一辑同。帛书抄写时间,最早的战国末,最晚的为汉文帝初期。字体大致为三种:篆书、草篆、隶书。此时隶书已改篆书之圆转线条为方折笔画,但篆意犹存,是介于篆书与八分间的古隶。由于帛书反映着由篆而隶的演变,所以对研究篆隶字体具有极重要价值。帛书中通假字尤多,对研究秦汉古音和用字亦有巨大价值。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

参见“帛书”条。

☚ 缯书   瓦当文 ☛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这批帛书的质地均为生丝织成的细绢,置放在东椁箱黑漆盒的下层。帛书的高度大致有整幅(48厘米) 和半幅 (24厘米) 两种。画表、图用的帛,幅面大小视需要而定。出土时,除半幅的帛书卷在2—3厘米宽的木条上以外,其余的都折叠成长方形,同放在一只漆奁中。帛书的字体大致有三种: 一是篆书,二是隶书,三是处于篆隶之间的草篆,又称秦隶。整幅的每行70~80字不等,半幅的每行20~40字不等。除个别的字用朱砂书写之外,都是墨书。帛书共40多种,15万字左右。内容以古代哲学、历史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各种图籍和杂书。部分帛书有标题,一般都写在文章的末尾,并记明字数,如 “称千六百”。大部分帛书都没有篇名。经帛书整理小组考订研究,对没有标题的古佚书,根据其内容拟定了书名。哲学思想类有《老子》 甲、乙本和甲本卷后佚书四种,乙本卷前佚书 《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四种,《周易》、《周易·系辞》、《周易》卷后佚书三种。历史类有《战国纵横家书》和《春秋事语》。自然科学类有《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相马经》、《五十二病方》及卷前佚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甲种本)、《脉法》、《阴阳脉死候》等四种。彩绘多种运动姿态图一幅,定名为《导引图》,卷前佚书《去谷食气篇》、《阴阳十一脉灸经》(乙种本); 彩绘田园、山丘、土坑、房屋以及庙宇等建筑物的图画一幅,定名 《城邑和园庙图》; 其他为 《地形图》、《驻军图》。刑德类佚书三种。阴阳五行类佚书二种。杂书中还包括神像图、丧服图等。此次出土的多种帛书在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 中不见名目,作为中国书籍史上久已失传典籍的重大发现,丰富了古代历史的内容,订正了古书的记载,还可以作为校勘某些传世古籍的依据和研究文字与训诂学、音韵学的原始素材,对中国文化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 “利苍”玉印,“长沙丞相”、“軑侯之印”铜印   帛书《老子》 ☛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分两种版本: 一种为6开线装本,一种为8开精装本,计划出版六函 (册)。文物出版社于1974年和1978年分别出版了线装本的第一、三函,1980、1983和1985年又分别出版了精装本的第一、三、四册。线装本第一函内容为 《老子》 甲本及卷后古佚书、《老子》 乙本及卷前古佚书以及甲、乙本与傅奕本的对照表。第三函为《春秋事语》十六章和《战国纵横家》二十七章。一、三两函收录了帛书全部的原大影印图版、全部释文,并加诠释。精装本第一、三册内容与线装本第一、三册内容相同。第四册收入帛书和竹木简中有关医书的部分,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经》、《脉法》、《阴阳脉死侯》、《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胎产书》、《杂禁方》、《养生方》、《杂疗方》、《天下至道谈》、《合阴阳》、《十问》等,影印帛书及竹木简图版共85张。

☚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 ☛

马王堆汉墓帛书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秦末至汉初书写在缣帛上的古籍。帛书用整幅或半幅的缣帛书写,存放在3号墓东边箱一个长方形的漆匣内,其中,有的帛书卷在一块宽约2至3厘米的木片上,出土时折叠的边缘已经断裂,帛片互相粘连在一起,破损十分严重。经过修复及考订,判明共有帛书约29件,约12万字。根据书体、避讳、纪年以及该墓下葬的年代(前168)考订,帛书抄写的时间可大体分作两类。抄写时间较早的一类,字体近篆书,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大约是秦汉之际所写;抄写时间较晚的一类,字体为隶书,讳“邦”为“国”,但不避惠帝刘盈和文帝刘恒讳,当为汉初至汉文帝初年所写。帛书中有一部分用殊砂画有行格,上下留天地头,各篇前后留有相当于“赘简”的空白等,与出土的汉代竹简形制基本一致。帛书大都没有篇题。为了便于称引,凡是没有篇题的均由整理者根据内容定名。整理后将全部帛书分编为六册。所发现的古籍有: 《老子》甲、乙本及卷前卷后佚书帛书中有两种《老子》写本。《老子》甲本和卷后四篇佚书合抄为一个长卷,字体近篆书,共465行,每行约30字;《老子》乙本和卷前四篇佚书合抄在一幅整帛上,字为隶书,共252行,每行60至70余字不等,抄写时代晚于甲本。《周易》及卷后佚书 帛书《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六十四卦》和卷后佚书合抄为一卷,共129行,无篇题,佚书暂定名为《二三子间》;《系辞》和卷后几篇佚书合抄为一卷,佚书原有篇题并注明了字数,分别为: 《要》1640人,《昭力》、《缪和》6000千。《春秋》类佚书,一种类似《左传》的佚书,残损严重,存97行,共16章。另一种佚书内容属于战国纵横家的言论,存325行,首尾基本完整,共27章。古医学 帛书古医书原来均无篇题。有一种医方专书,抄在高约24厘米的半幅帛上,存459行,有日录,列出52种疾病的名称,分别记载发病的原因和病状,以及治疗该病的方剂和疗法,现定名为《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卷前有其他佚书4篇,合抄为一卷,都是关于古代医学理论方面的书。与压在帛书上面的医书竹木简放在一起的,有一幅用彩色绘在高约50厘米的整帛上的《导引图》。另外还有《杂疗方》、《养生方》、《胎产方》。天文星占方面的佚书一卷,144行,无篇题。内容主要是木、金、水、火、土五星占及五星行度,故定名为《五星占》。古地图有2幅 一幅为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另一幅为驻军图。《相马经》佚书,原无篇题,存77行,文体类似于赋,与近代各家辑本《相马经》在内容和文体方面都不相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