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预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预伏

预伏

受客观事物复杂性和连续性之决定,为了显示作品布局结构的周严缜密,使通篇一气贯通、首尾圆活的一种写作技法。又称“前伏”、“埋伏”、“交代”。唐彪《读书作文谱》:“如一篇文中所载不止一事与一意,或此一事与一意,不能于篇首即见,而见于中幅,或见于后幅,作者恐后突然而出,嫌于无根,则于篇首预伏一二句以为张本,则中后文章皆有脉络。”清楚地说明了写作运用伏笔的缘由和作用。伏应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联系,使作品布局周密严紧,而且有助于主题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优秀之作,无一不在伏应处用心经营,并获得评家赞赏。脂砚斋评《红楼梦》五十九回:“此回于前回叙过事字字应,于回后未叙事语语伏,是上下关节。”毛宗岗评《三国演义》:“《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奕者下一闲着于数十着之前,而其应在数十着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就是已。”
使用伏笔要简洁、自然、顺畅,不能为伏而伏,使人一眼看破。林纾《春觉斋论文》:“须在人不着意处,又当知此不是赘笔才佳”,“伏笔苟使人知,亦不称妙。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是眼,才知是有用者。”有经验的作家使用伏笔,讲求一个“藏”字,“一脉阴引而下,不必在在求显”。这样才有“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东云出鳞,西云露爪”之妙。

☚ 跳越   前伏 ☛
预伏

预伏

作文时对有来龙去脉、因果相连的人或事,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待事情发展之后这些人或事的出现不致于突然,而且能使全文结构周严缜密。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说,“如一篇文中所载不止一事与一意,或此一事一意,不能于篇首即见,而见于中幅,或见于后幅,作者恐后突然而出,嫌于无根,则于篇首预伏一二句以为张本,则中、后文章皆有脉络”。宋代苏轼《后赤壁赋》写复游于赤壁之下,预伏“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余舟而西也”,待客去,写“余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方知道士即昨夜戛然长鸣的那只孤鹤。预伏须巧妙,要点到为止,似不经意,待读至后文或合卷静思之后始悟前文张本之道理。林纾《春觉斋论文·用伏笔》称“善于文者,一题到手,须将全篇谋过,必先安顿埋伏,在要处下一关键,到发明时即可收为根据”,即指预伏。参见“伏笔”。

☚ 借影   剥法 ☛
000049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