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侗族“斗牛”
生活在贵州的苗侗民族,素有斗牛习俗。逢年过节,村寨举办芦笙会时,常有斗牛之娱。
与西班牙的人牛相斗不同,这里是让公牛相抵,俗称“牛打架”。参斗之牛多为10岁左右的壮年牛,喂得膘肥滚圆,毛色润亮。上场前,主人给它灌喂米酒,以增其胆量和力气。斗牛之前,裁判先量牛角宽度,分出级别,再由同一级别的牛主抽签排定对手。斗牛场多在山谷空地,观众“坐山观牛斗”既安全又舒服。
随着裁判哨音一响,两牛立刻相对狂冲,只听“咔嚓”一声,双角猛碰,便拼力低头互抵,你攻我守,各不相让,观众喝彩之声响彻山谷。这时,勇敢的汉子纷纷围上去,跟着斗牛的进退、磨身、转圈,忽进忽退,十几分钟后,那头略小的牛终因力气不支败逃了。
按规定,最后夺得桂冠的牛王,可得相当一头耕牛奖金。此后它将身价百倍。苗侗村寨皆有养牛行家。他们见牛群中有身体硕壮,颈脖粗实,蹄叉紧直,牛毛旋长在最吃劲的前胛上,乃力大之牛。若中尾垂过后腿膝盖,舌头长了黑痣,更是胆大凶猛之牛,他们重金买回,精心喂养,不让耕田。五岁开始便纵其打架,败罚胜奖,驯成斗牛。每遇比赛,半月前便加喂糯米粥、生鸡蛋等,养牛费用由全寨共同负担,寨子喂出一头获奖牛王,乃全寨人的光荣。
若追根溯源,此俗还可从古代中原的“蚩尤戏”寻得轨迹。这一原始舞蹈的舞者,头戴牛角相抵,以纪念人身而牛角、牛蹄、牛耳的蚩尤。据考证,苗族原属以牛为图腾的蚩尤部落,后被炎、黄部落击败而渐次南迁。斗牛之俗或许与古代的牛图腾崇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