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近代文明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近代文明戏 021 近代文明戏近代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是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别称。欧阳予倩《谈文明戏》说:“新戏就是新型的戏,有别于旧戏而言。文明新戏的正当解释是进步的新的戏剧,并简称为文明戏。”近代文明戏随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而兴起,也随着它的没落而没落。辛亥革命前,旧剧种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要求有新剧种新形式出现。受外国话剧的影响,产生新剧的条件成熟了。上海是新剧的发祥地,早在1889年即有圣约翰书院学生演出《官场丑史》;1920年有南洋公学演时事新剧《六君子》、《义和团》;1903年有育才学堂演出《张汶祥刺马》;1905年有汪优游兄弟的文友会演出《捉拿安德海》、《江西教案》。1906年,朱双云等组织开明演剧会,提出了政治、军事、僧道、社会、家庭、教育等六大改良。1906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组织春柳社,以曾孝谷、李息霜 (李叔同) 为骨干,首次演出了 《茶花女》的一幕。这是受日本新派剧影响,用中国话表演的有布景灯光,反映现实的戏,获得成功。庄云石、欧阳予倩等加入春柳社,于1907年又演出了反抗民族压迫的《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内容、形式、技术都相当成功,影响颇大。1909年,他们又以申酉会名义演出了《热泪》(亦名《热血》),也很成功。新剧运动的著名人物陆竟若在此剧中崭露头角。在上海,正式的文明戏应是1907年王钟声组织春阳社演出的《黑奴吁天录》。是第一次分幕编剧、用布景灯光、在剧场作大规模演出,对旧剧的“新剧化”影响很大。没有剧本,用“幕表”(演戏提纲)演戏,是文明戏的特点。春柳社成员,满族人任天知(原名文毅)回上海与王钟声合办了通鉴学校,于1908年演出了《迦茵小传》。虽不够完善,意义却很大。1910年底,任天知重来上海,成立进化团。汪优游、陈镜花等加入。1911年去南京、芜湖、武汉演出《东亚风云》、《安重根》等戏。反映现实,表达群众心声,受到热烈欢迎。也引起清政府恐慌,下令禁演。伴随辛亥革命形势高涨,又建立起一些剧团。陆竟若、欧阳予倩回上海,成立新剧同志会,演出态度严肃。受反袁运动推动,新剧曾兴盛一时。不久,北洋军阀势力嚣张,这些剧团逐渐零落。与此同时,新剧开始走下坡路。1913年后,新民社、民鸣社、民兴社等成立。迎合观众低级趣味,大演家庭剧。常为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歪曲现实。春柳等剧团因政治经济原因先后解散,新剧中反现实主义的逆流加大,生命力衰退。1915年后,反映现实的现代话剧开始萌芽。 ☚ 清代地方戏 京剧现代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