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排挤法币、伪钞,保护根据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式。1938年11月1日“北海银行”成立,发行北海银行钞(俗称抗币),与法币等价流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利用法币向根据地攫取物资。1942年流入山东根据地的法币达几亿元,大量物资被掠夺,引起根据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抗日民主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停用法币,禁用伪钞,建立独立的抗币体系。货币斗争的基本方针是巩固独立自主的抗币市场,稳定根据地物价,保障生产发展,安定人民生活。1943年冬抗币与法币比值为 1:6,根据地物价稳定下来。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日民主政府在新解放区大量发行抗币,又把几十亿元伪币排挤出去,保障了解放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