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窣堵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迹寳塔部 > 泛稱 > 塔 > 窣堵波 窣堵波 sùdǔbō 梵語音譯。亦譯作“窣都波”、蘇偷波”、“私偷簸”、“窣堵”、“偷婆”、“塔婆”、“兜婆”。即塔。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伽藍北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金剛泥塗,衆寳厠飾,中有舍利。”又:“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又曰偷婆,又曰塔婆,又曰私偷簸,又曰數斗波,皆詐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諸經論中,或作數鬥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蘇偷婆……正言窣都波。”《釋氏要覽·送終立塔》:“梵語塔婆,此云高顯,今略稱塔也。”宋·王安石《北山三詠寳公塔》詩:“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又《與道原過西莊遂游寳乘》 詩:“周顒宅作阿蘭若,婁約身歸窣堵波。”清·曹寅《句容館驛》詩:“胥徒復傳舍,窣堵尚斜陽。” 窣堵波印度佛教中瘗埋佛陀和圣徒骸骨的地方。半球形建筑。同世界许多早期的坟墓形制一样,脱胎于住宅。因印度北方古代的住宅是竹编泥抹的半球形建筑,因此为半球形。最大的窣堵波位于桑契,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半球直径32 m,高12.8 m,立于高4.3 m有栏杆的圆形台基上。台基直径36.6 m,外设1栏杆形石墙,高3.3 m,四面正中各设石门1道,门高10 m。半球体为砖砌,表面饰红色砂石。立柱间横排了3根石料;立柱顶部4条石连接成1个环。窣堵波的石墙、石门反映了建筑的基本特征。整个建筑尺度巨大。主体建筑形制较原始,浑朴。四周栏杆、门,轮廓复杂,与主体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窣堵波 窣堵波印度语 “坟”或“宗庙” 的音译,是用于瘗埋佛陀或圣徒骨骸的佛教建筑。印度的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匣、相轮四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后,演化为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的佛塔,在中国简称“塔”,又常称为“佛图”、“浮屠”、“浮图”等。现存最大的位于印度中部的桑奇地窣堵波,建于公元前250年,形状如一个倒扣的碗(覆钵),底边直径32m,高12.8m,建在4.3m高的圆形基座上,覆钵顶部是石柱构成的方形围栏,围着 一座叫佛邸的亭子,半球形覆钵表面贴 一层红色砂石板,单纯浑朴,完整统一,围绕窣堵波有一圈石栏杆,四面各有一座高10m的石门,表面均模仿木结构的形式,门上布满描写佛祖事迹的圆雕,刻画细腻,轮廓丰富而纤巧,反映了木构建筑的传统形式的影响。 窣堵波 ☚ 古西亚观象台 古希腊柱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