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夫‘虚靈知覺’體用,竊謂兼體用、貫動静而一而已。‘蓋嘗論之’以下只以人心、道心之心字言之,非為論心之體用動静而發也。所以為知覺者不同,以其有人心、道心之異故也。以此觀之,則‘虚靈知覺’只以發用處看,不當以體用分看。心之靈為知覺,知覺者,氣之妙用也。
知覺,或以為性之用,非也;或以為心之用,是也。既以心之體用言之,則當從心之用説可也。其不聞不睹,寂然不動也,固是此知覺;其生於形氣而為人心也,亦是此知覺;其原於性命而為道心也,亦是此知覺也。知覺一,而隨其所存所發而為體為用,此豈非心之用乎?以知覺屬心,朱子一生訓説也。
支分:第一支,首章子思立言,下十(一)章‘引夫子言以終此章之義’;第二支,十二章‘子思之言’,下八章‘引夫子之言以明之’;第三支,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以立言,下十二章子思‘推明此章之義’;第四支,三十三章,‘子思(引)〔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立心始,推言戒懼慎獨之事,以馴致其極也。中庸之論道也,窮神知化,窮深極微,精粗、大小、多寡,承上起下,此為‘血脈[1]貫通、詳略相因’之妙也。節解:首章是一節,説中和;自‘君子中庸’以下十章是一節,説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以下八章是一節,説費隱;‘哀公問政’以下七章是一節,説誠;‘大哉聖人之道’以下六章是一節,説大德小德;末章是一節,復申首章之義。中庸之贊道也,有就天言者,有説聖言者,有就學言者,廣大、高明、深微、闔闢、變化、高下兼包,此為‘巨細畢舉’。
序文之節,當從五節看恐是。自‘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至‘天下之理,豈有以加於此哉’是一節,自‘成湯、文、武’,‘伊傅周召’‘接夫道統之傳’至‘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是一節,自‘顔氏、曾氏之傳得其宗’至‘提挈綱維、開示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是一節,自‘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至‘曲暢傍通而各極其趣’是一節,自‘雖於道統之傳’至‘庶乎行遠升高之一助云’是一節。道統二字,此序之綱領。
全篇語心而不論性者,大學言心,故序文論性詳也;中庸言性,故此序論心詳也。此序末小注雲峯説亦然。先儒云:言心則性在其中,言性則心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