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117中庸條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117中庸條目

中庸條目

【題 解】
中庸條目作者申鍾浩(一八二七—一九〇六),字達元,號泗隱,本貫寧海。開始在族叔泉齋申弼欽門下修學,定齋柳致明高山設講時即前往游學。本書是未竟稿,收録於泗隱集卷二,共二十三個條目,其中本文五條,是對、篇題及經傳的解説,在解説氣質不齊時把稟賦之氣分屬五行,頗有己見。書題為編者擬加。(黄義洌)
文‘道學’二字當以道與學看。然道字説得廣大,學字説得親切,則亦非道外有學。
之授單舉‘執中’,則此‘執中’兼工夫功效而言也;之授益之三言,則此‘執中’指功效而言也。
人心可善可惡,道心全善無惡。道心為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人心亦道心矣。
形氣之著‘生’字,性命之著‘原’字,有氣質之私方有人心,故曰生;自性命賦受之初有道心,故曰原。
‘所以為知覺者不同’者,心是一個,而知覺從耳目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所以為’三字有精神。
‘虚靈知覺’,總心之體用而言,‘所以為知覺’專以心之用言也。體無不同,用始有不同耳。
‘二者雜於方寸之間’,非謂雜在方寸,乃謂自方寸而雜出也。雜出,亦非齊頭並發,或先或後,相與間雜而出也。
‘所以治之’之道,精一之工是也。如察之不雜,守之不離也。
‘人心’與‘人欲’不同,至‘不知所以治之’,方説得人欲也。
上文‘形氣之私’與‘性命之正’對言,此‘私’字未為不好;此云‘人欲之私’,與‘天理之公’對言,此‘私’字方是不好。
‘更互演繹’,如己有所見,而引夫子之言以明之,為更互;夫子有言,而以己見增益之,為演繹也。
‘憂之也深’,憂道學之失傳也;‘慮之也遠’,慮異端之亂真也。
‘初學之士’,指初學中庸之士言之也。
‘行遠、升高’,如自章句而入正經,與正經‘行遠、登高’之義不同耳。
篇題程子‘不偏之謂中’,兼指動静説也;朱子‘不偏不倚’,則單指未發,對説‘無過不及’之時中也。庸字之訓‘平常、不易’,惟其平常,故不易也。
‘放之、卷之’,指書中之理;‘放、卷’二字,所以得合散之妙。先儒或以心之體用為言者,亦通。
性是理,則何不曰‘天命之謂理’,而必謂之‘性’?蓋理是言天地公共之理,性是指人物稟受之理。
‘有是性便有許多道理總在裏許’,‘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朱子説。
‘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之亦字最妙。所謂有則俱有,於此可見理氣之無先後矣。
理氣先後,‘若論本原,(則)〔即〕有(是)理(而)〔然〕後有(是)氣’,‘若論稟賦,則有是氣而後理隨(而)〔以〕具。故有是氣則有是理,無是氣則無是理’。朱子説。
‘健順五常’,性也。在天為陰陽五行,在人為健順五常。蓋陽之性健,木火屬焉,在人為仁禮;陰之性順,金水屬焉,在人為義智。土則二氣之沖和,信亦兼乎健順耳。
‘率性’之率字,不是用力字。人物各循其性之本然,便自有許多道理。
人之所當行者,如君合當仁,臣合當敬,子合當孝,父合當慈之類是也;物之所當行者,如牛合當耕,馬合當馳,犬當司夜,雞當司晨之類是也。聖人之品節者,則裁之而使之然也。
‘蓋’字以下,即是通説一節之旨。而單舉人字者,蓋聖人雖盡萬物之性,但於人較詳,於物較略,故自此以下皆以人為主而言也。
開端雖不露出中字,然天命謂性即未發之中也,修道之教即時中之中也。
‘道也’之道,上包性字,下包教字,於此單舉以言之。
戒、懼,非謂不戒懼乎所睹所聞,而只戒懼乎不睹不聞也。先看上文‘道不可須臾離’,則是自所睹所聞以至所不睹不聞,皆常戒懼也。
戒懼若對謹獨而言,則是静時工夫;若不對待而言,則兼看動静。
‘道不可須臾離’之意通貫下節,故下節章句亦有‘離道之遠’四字,以明道不可離之意。
道不可離是説存養,‘是故’以下是教人戒懼,做存養工夫。‘莫見、莫顯’是説省察,‘故君子’以下是教人慎獨,做省察工夫。
戒懼以未發而言,故章句以‘存天理’言之;慎獨以已發而言,故章句以‘遏人欲’言之。
戒懼是防之於未然,以全其體;慎獨是察之於將然,以審其幾。
‘中和’則性情也,性情之言中和,如天地之言方圓也。‘性情之德’,德字是表稱性情者也。
心統性情,故第五節章句舉心字言之。
仲尼曰’者,古者既不諱字,且若稱以孔子‘夫子’,則仲尼子思,無以辨别,故著仲尼二字以别之。
仲尼曰’,仲尼之言也;‘仲尼祖述’,仲尼之行也。
中庸之君子,時中之君子;而‘君子而’之君子,未時中之君子也。反中庸之小人,無忌憚之小人;而‘小人而’之‘小人’,未無忌憚之小人也。
論語無“能”字’五字甚有力。怕他後人以能字連久字讀,故必著五字。
第四章‘知、行’交互説,故曰我知之。不如此,則人皆知之,何以曰我知之?緣天下之人皆不知此,故夫子所以發此嘆也。
均天下、辭爵禄、蹈白刃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其恰好處便是中庸。
陽體剛而用柔,陰體柔而用剛。以用言,故南柔而北剛。
‘活潑潑’,流動充滿之意,時方言,如‘空蕩蕩、光爍爍’之類。
‘違道不遠’之忠恕,學者之事也;‘一以貫之’之忠恕,聖人之事也。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只是恕事,而加著‘忠’字者,非忠為本,亦無可推。言恕而忠在其中矣。
之孝,孟子言孝之始,指事親之實也;中庸言孝之終,發明其功用之大也。
‘大德、必得’,理之常。獨孔子有德而不得,乃氣數之變,此所謂‘聖人所不能’也。然為教無窮,萬世享之,子孫保之,此又大德必得之驗也。
以理言,則必然;以數言,則或不必然。理者其常,而數者其變也。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質而加厚焉。其本固者,雨露必滋培之;其本傾者,風雨必傾覆之。其培也,非恩之也;其覆也,非害之也。
前言費之小,則曰‘居易以俟命’,學者事也;此言費之大,則曰大德‘必受命’,聖人事也。
海陵胡氏曰:‘父則子則,所以惟文王為無憂。’然按:憂勤者,文王也;‘無憂’云者,後人之言文王也。
大舜則言‘必得其名’,武王則言‘不失顯名’,亦有等級。如之盡善盡美,之盡美未盡善。
周公太王王季之意,追尊其先王、先公,又設為禮法,通行此意於天下,所謂‘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之‘推、及’字與推太王‘推、及’字相應。
西山真氏曰:‘之孝,如天之不可名,故曰大;武王周公之孝,天下稱之無異辭,故曰達。’
雙峯饒氏曰:‘“達孝”是承上章三‘達’字而言,言其孝不特施(於)〔之〕家,又能達之天下。如“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是自上達下;“期之喪”至“達乎天子”,是自下達上。能推吾愛親之心而制為喪制之禮,以通乎上下〕,使人人(能)〔得〕致其孝,故謂之達孝。如所謂“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此天子之孝是也。[1]
雲峯胡氏曰:‘周公制為禮法,未嘗不通上下之情,亦未嘗不嚴上下之分。’‘郊社之禮,胡為先郊而後社?郊,祭天,惟天子得行之’,社‘則上下〔可〕通行(之)〔也〕’;‘禘嘗之義,胡為先禘而後嘗?禘,大祭,惟天子得行之’;嘗‘(則)上下通行(之)也’。
前章言三年之喪庶人得以通乎天子,必有父也;此章言郊禘之祭諸侯不得以通乎天子,必有君也。
西山真氏曰‘道與仁非有二致。道者,衆理之总名;仁者,一心之會德’云云。書:‘道是汎説,仁是切要。’又曰:‘此仁字,以下文“親親”之仁观之,則只是偏言之仁也。[2]

☚ 16_116章句   16_118讀中庸 ☛
000043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