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123中庸問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123中庸問對

中庸問對

【題 解】
中庸問對作者洪智修(一八三五—一八九七),字而貞,號栗山,本貫缶溪。師從族兄三畏齋洪璧修,無意仕途,潛心研究。曾隨溪堂柳疇睦,後轉投性齋許傳門下修學。本書收録於栗山集卷三,論説一八九七年(丁酉年)成均館頒問的三十四條問目,闡明人物性具同論,時有己見,如以道為中庸宗旨。(黄義洌)
‘虚靈知覺’當分體用乎?
‘虚靈’本貫動静者而兼體用。然有曰‘虚靈知覺’,以‘知’對‘虚’,則虚為體;以‘覺’對‘虚’,則靈為體也。
‘知覺’,或以為性之用,或以為心之用。心性之用果不同,而當從何説乎?
心統性情矣。知覺之用,必無異同,則何用分開太甚,反生訝惑耶。
文當分幾節看乎?
自‘中庸’至‘失其傳(也)而作也’為〔一〕[1]節。‘蓋自上古’止‘庶幾也’,二節。‘蓋嘗論之’止‘不及〔之〕差矣’,三節。‘夫’止‘於此哉’,四節。‘自是以來’止‘得其宗’,五節。‘及曾氏之’止‘聖之統’,六節。‘及其没而’止‘亂真矣’,七節。‘然而尚幸’止‘説者不傳’,八節。‘而凡石氏’止‘有之矣’,九節。‘自’以下至終,十節。
全篇語心而不論性者,何也?
性不能檢,心能檢。教者論道,不可不心字上説下矣。
朱子‘平常’之庸,程子‘不易’之庸,亦有同異優劣之可言歟?
優劣之分,今不敢妄議。‘平常’之義,只取依本分、無怪異底事,又包‘不易’底意在。
第一章‘性、道、教’三言,歸重在何?體用當如何分耶?
以言乎歸重,則道之一字上包性,下包教,重在道也;以言乎體用,則性為道之體,道為教之體也。
人與物俱可以言五常耶?
五常之具於人者,物亦有一性之稟。所謂虎狼之父子,蜂蟻之君臣,雎鳩之夫婦,雁行有兄弟之序,候蟲有預知之智,蛩蚷有負蟨之信者,是也。
先言‘氣以成形’,次言‘理亦賦焉’,理氣果有先後之分,而亦可以為理先於氣歟?
‘理、氣’二字固有先後之可言,而自太極而言,則理先而氣後;自稟賦而言,則若氣先而理後。‘亦’字最妙,有則俱有,可見理氣之無先後矣。
性道雖同,謂人與物同歟?
人與物雖有氣稟之異,而理則同也。
‘(性)〔修〕道之教’,單言人歟?兼言物歟?
凡天地間飛潛動植,莫非吾人修道分内,則豈單言人哉?
不聞不睹,即未發也;戒慎恐懼,便是發也。然則不聞不睹之時,豈可着得戒慎之工乎?
戒慎分明是動時,而對慎獨看,則是静時工夫也。
未發已發之界分可以明言,而衆人亦有未發乎?
思慮未萌,淡然虚静,萬理咸備者,未發也;思慮既動,物來順應,廓然大公者,已發也。語本性則與人同,語未發則衆人或有石火電光底時節,豈可與論於未發哉!
氣質之性不可謂未發乎?抑亦可謂已發乎?
氣質所受,形器所具,則雖上智不能無人心。先儒云‘論性不論氣,則不備’,氣稟清明,非聖者歟?然若全以氣質性論之,則不可曰未發。
第一章章内以何節、何句為一篇宗旨耶?
首章三句當以三節看,而率性之道‘道’字,非但一篇宗旨,乃一部之宗旨也。
第二章章内德行之中、性情之中,當分於何節?而中則一也,性情、德行有何可分?小注黄氏有‘人人同不同’之論,果足以可信耶?
‘君子之中庸也’,以德行言也;‘君子而時中’者,以性情言也。黄氏之説不能無病。前聖後聖,雖千載之遠,所同者豈非德行耶?
論語加‘為德’字而無‘能’字,此章無‘為德’字而有‘能’字,何也?
論語言中庸之德,故加‘為德’字,而無‘能’字;此章言中庸之道,故無‘為德’字,而有‘能’字。何者?德可以論能不能,道不可以能不能論也。
自第一章至十一章為第一大工夫,則開端在何,歸重在何,綱領在何,體用如何分,而工夫功效如何分,宗旨在何節何字歟?
以‘知仁勇’開端,而歸重於德,中庸為綱領,而中和為體用,擇善固執為工夫,而大舜顔淵子路為節目,位育為功效,而率性修道為宗旨。
‘鳶飛、魚躍’自是尋常語,程子何所見而曰‘吃緊、活潑潑地’?
此詩本以興文王作人之化,而子思於此引用,以明費隱之昭著,實是‘為人吃緊’。而程子之意則恐人尋常過了,故如是云耳。
居易行險,其苦樂可詳言歟?
居易,只是依本分行將去,如見危授命、生順死安者也。行險,如希望分外、冒没廉隅、畏首畏尾、醉死夢生等者也。
‘鬼神’章之居於大小費隱之間者,何歟?
費隱大小,無非造化之實迹,故‘鬼神’章置之於此,以明前後六章之旨,且起下文論誠者張本也。
古人云‘中庸以孝為主’,其亦然歟?
孝之一字甚活,以孝事君則忠,以孝事長則悌,以孝事神則誠。自戒懼慎獨以至於參贊化育,無非孝之通也,無非誠之實也。古人所云‘鬼神之感,誠之所至’,而誠之所著,莫如乎周公之孝。至誠之德,達於天下萬世。誠之至大,而造化之迹最為著顯,故特接次章耳。
‘九經’與大學之‘絜矩’為治道之綱與目,其義可詳言歟?
絜矩為綱,九經為目也。絜矩,則上下、四方、長短、廣狹,皆渾淪説去也;九經,則自‘尊賢、親親’至於‘柔遠人、懷諸侯’節節立言者,皆絜矩中條件也。
成己、成物,當兩下工夫耶?抑成己然後成物耶?
成己,體也;成物,用也。體立然後用有以行,工夫頭緒自不得不然。
第二十六章‘至誠’之道,可以詳言歟?
誠者,真實無妄之意。聖人之誠,無一毫虚假,無一息間斷,而進進不已,不自知其成與否也者,其非‘至誠’之道乎?
‘為物不貳、生物不測’一節,上應何段,下應何段歟?
上應‘至誠無息’,下應‘今夫天’以下云云。
此章説天,兼言天、人者,或無精義歟?
此只在文王心上言之,非以天人合一言之,但言文王之誠與天合一,故借一文王以證羣聖人。
第二十七章,‘至德’指何而言?‘至道’指何而言歟?
至德、至道,皆聖人之事。大德、小德各極其至者,非至道乎?三千三百載於一身者,非至德乎?
第二十八章‘同文、同倫’之義可以詳言歟?
天子之事,考文以合俗,議禮以定倫。
第二十九章,‘議禮、制度、考文’之所以為三重之義,可得詳聞歟?
王天下者非守成繼業之君,始受命而不得不議禮、制度、考文,非若守成之君率由舊章,使國不異政、家不殊俗者也。
第三十章,復引‘小德、大德’而為三十一、二章,何歟?
言天地之化,一本而萬殊,萬殊而一本,故於此復引小德、大德而微啓下章之義,次次歸重於合一之意。
第三十二章,‘大經’是何物?‘大本’是何物?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之耶?
五品之人倫為大經,所性之全體為大本,則皆至誠之能為也。如此至聖之德,非至誠孰能經綸之耶?
第三十三章,古人以此章為‘小中庸’。然則章内六節,可分‘始言、中散、末合’之妙耶?
‘惟天下至誠’是‘始言’,‘經綸天下’至‘浩浩其天’並六節為‘中散’,下一段為‘末合’。
‘中庸’與‘誠明’分為二篇,則何如耶?
中庸之書與他書不同,自首章‘天命之性’以至終篇‘無聲無臭’,這間許多物事,洪纖萬殊,靡所不載,而一理充貫,如人一身筋骸血脈,流注貫通,勢不可零時分離也。若分為二篇,則後生初學尤無所見。所以千百年由來,範世真儒非不輩出,而二書未聞有分篇之論者,豈無所見而然乎?
既讀盡中庸,而一部中庸有似瞭然於胸中者矣,請圖其綱目、敍其條理而示之。
中庸文字,古人讀之猶有‘白首紛如’之嘆,況是晚生下根,繙閲不精,其於傳道大論何敢容喙於萬一哉!大概綱條圖之敍之者,前輩之述備矣。設或貢愚不出先輩範圍,只蹈襲毛皮而已,了無資益高眼矣,敢辭。

☚ 16_122中庸問答   16_124中庸講義 ☛
000043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