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2:昨日蒙教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5。虽欲强聒6,终必不蒙见察7,故略上报8,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9,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10。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1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1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13,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14,以致下天怨谤也1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16;举先王之政17,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18,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19;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0。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1,上乃欲变此22,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24。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5。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26,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27,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28。无由会晤29,不任区区向往之至30。 【注释】 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温国公。在政治上是保守派,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推行新法时,曾三次写给王安石表示反对改革的政见。本文就是作者给他的回信,故名《答司马谏议书》。 2某:代“安石”二字。古人写信,起草时常以“某”字代自己名字,正式抄录时,才写正全名。 启:书信用语,陈述。 3蒙教:承蒙教诲,指接来信。4“窃以为”:私自以为。 君实:司马光的字。 5所操之术:此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术:技艺、方法。此引申为政治主张,施政方法。 6强聒(guo郭):不顾听者意愿,硬在耳边罗嗦。 7见察:了解我。察:体察。 8上报:此指回报,答复。 9视遇:看待。视,看。遇,待遇。卤(lu鲁)莽:行为粗鲁,简慢无礼。 10翼:希望。 11名实:名指名称、观念;实指客观事实。 12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道理就弄明白了。得,懂得。 13见教:指教我。 14侵官:侵犯其他官吏的职权。司马光指责王安石“财利不委三司而自治之”是“侵官乱政”。 生事:凭空制造事端。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废旧立新,是“生事扰民”。 征利:巧夺财利。司马光攻击王安石“为政”“尽夺商贾之利”、“收天下之息”。 拒谏:拒绝劝谏。王安石拒绝接受保守派对变法的指斥,司马光说:“介甫拒谏乃示,无乃不足于怒乎?”(《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5怨谤:怨恨和诽谤。 16法度:法律、制度。 17举先王之政:奉行古代圣明君主的政治主张和制度。 18理财:管理财政事务。 19辟:排除。难:反驳、质问。 壬人:巧言谄媚之人。 20前知:事先预料。21恤(xu序):体恤、关心。 同俗:附合在俗。 22上:皇上。23汹汹然:喧闹的样子。 24盘庚:商代国君。他曾把国都由商(今河南商丘)迁到亳(bo薄,今河南偃师县),改国号为殷。 胥:皆、都。非特:不只、不仅。 25度:忖度、考虑。 26膏泽:油脂,雨露。此喻恩惠。 27不事事:不做事。前一个“事”字作动词用。 28知:此当领教讲。 29由:缘由、机会。 会晤:见面。 30不任:不胜。区区:古人表示爱慕、思念之情的叠词。 向往:仰慕。以上均为书信中客套术语。 【集评】 清·吴汝纶:“因由兀傲性成,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不似上皇帝书时,尚有经生习气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王文公文钞》卷五:“荆公之愎而自用,所以自误。”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三十:“赤目劲悍,而不如昌黎答吕医山人之奇变。” 【今译】 安石启:昨天承蒙来信教诲,我私意认为与您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国家大事来,往往意见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各自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我即使勉强地罗嗦几句,但终归不能得到您的理解,所以只好简单地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件一件地为自己辩解了;转而又想您待我很好,在书信往来上,不应简单草率,所以还是详细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能够原谅我。 一般读书人所要争执的,特别是在于“名”与“实”是否相符上。名称和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犯了其它官员的职权,生事拢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因而招来天下人的怨恨。我认为从皇上那里接受了命令,在朝廷上议订并修正法令制度,并把它交给有关负责官员去推行,不算是侵犯原来官吏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兴办对国家有利的事情,革除对国家有害的事情,不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整顿财政,使国家富强,不算是与民争利;抨击错误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算是拒绝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至于说到怨恨毁谤我的人很多,那是本来早就知道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作长远打算,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都以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合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为好事。皇上要想改变这种风气,我又不顾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抵制这些人,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大吵大闹呢?想那盘庚迁都的时候,表示怨恨的大都是老百姓,不仅仅是朝廷的士大夫而已;但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这大概是考虑到应当这样做才行动起来,认为对而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吧。如果您责备我任职久,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使人民得到幸福,那么,我就承认过错;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过去的老规矩、就不是我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见面的机会,实在仰慕得很! 【总案】 这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政论文。其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反对王安石变法。正当新旧两党斗争激烈之时,司马光一面上书皇上要求恢复旧制,废除新法,一面写信给王安石攻击新政,阻挠改革。为促进改革,王安石写了这篇《答司马谏议书》。 本文言简意赅,文笔颈拔。在回信的正文里,用极经济的文字,严正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争利、拒谏”的攻击,详尽地剖析了“怨诽之多”的缘由,表明了自己对怨谤的态度。四个简短的否定判断句,锋其毕露,强劲有力,不容置辩。最后以退为进,反戈一击,表明了自己变法的决心。以盘庚迁都之故实,明己改革之志向。一波一折,简洁明快,三两句话就把道理讲得十分透彻,极富说服力。因此,清代古文家吴汝纶评论本文时说:“因由兀傲性成,亦理足气胜,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这个断语,是极恰当的。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启①: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虽欲强聒③,终必不蒙见察④,故略上报,不复一 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⑤,故今具道所以,冀君 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 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 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 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⑦,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 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⑧,胥怨 者民也⑨,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 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⑩,则某知罪 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11),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 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2)。 【注释】①某:作者自称。启:陈述。②术:政治主张和方法。③强聒 (guō):硬要对方听。聒,嘈杂,喧哗。④见察:被了解。⑤反复:指书信往来。⑥ 名实:名称和实际。⑦难壬(rén)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壬人,奸人,佞人,指巧 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⑧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殷(今河南 安阳),改国号为殷。⑨胥(xū)怨:相怨恨。⑩膏泽:恩惠,这里作动词表示给予 好处。(11)事事:做事。前一个“事”字作动词。(12)不任:不胜。区区:诚恳的样子。 【鉴赏】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宰相,实行新法,受到守旧 派的强烈反对。当时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了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 给王安石,抨击新政,不遗余力。王安石在次年,作了回信,信虽然简短, 但逐一驳斥了对方的责难,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批判 了士大夫们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明变法是正确的,要坚定 不移推行的决心。 本文结构谨严,具有逻辑性,采取总分的结构。首先说明作者与司马 光分歧的实质和复信的原因。接着集中力量反驳司马光来信的主要内 容,抓住本质,切中要害,逐一批驳。对“侵官”的指责驳斥较详,以证据来 反驳;而对“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都是以论点驳论点,简洁明快;对 “致怨”的指责,则举出史实来反驳。辩驳方式的多样化,使文章具有丰富 性和说服力。最后,作者对学识、政治都有相当影响的司马光表示谦诚态 度。“不仅义正辞严,抑且婉而多讽,文章波澜跌宕,神情尤胜。”(吴孟复 《唐宋古文八家概述》) 本文立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 人数大段”(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 谏”,虽十个字,却铿锵有力,很有说服力。而且,文章说理有力,又能兼顾 彼此之间的情感。一方面,作者在反驳对方时据理力争,气势如虹,但另 一方面,行文语气相当委婉,礼貌地向对方解释自己变法的原因,将自己 放低,耐心地向对方解释,并请求谅解。这封信是柔情和刚性的结合,是 作者理性主张和感性情感的完美结合。 胡晓萍,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35-337页.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①: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②,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③,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④,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⑥、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⑦,难壬人⑧,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⑨,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⑩,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1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12),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3)。 【鉴赏】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上一件大事。当时宋王朝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 一方面朝廷腐败,国库空虚,阶级矛盾尖锐; 另一方面外族虎踞西北,觊觎中原日久,不断地骚扰与侵入,内忧外患,日盛一日。这使改革除弊,励精图强成为岌岌可危的宋王朝惟一的出路。王安石的变法可说是应时而生,势在必然,力图在王朝大厦将倾的关头,架起最后一根支柱。然而因循守旧、固守陈规的古老中国,几千年来为变革者设下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艰险道路,他们不仅要有力排众议、孤军奋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与气魄,还要有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胆忠心。本文是王安石答复政敌司马光的一封短信,因这之前司马光曾给王安石写过一封长信,列举新法之弊,王安石在这封信中没有逐条批驳,但指出司马光的保守观点是不正确的。这里,可看出王安石为国为民的磊落胸怀与不畏艰险、坚持变法的无畏气概。 首先,作者开门见山,坦然指出自己与司马光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即所谓志不同而道不合,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奠定了议论的基调。 其次,作者针锋相对,针对司马光等人提出的异议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一语双关,既指顽固派对自己的诸多批评名不符实,也暗指自己忧国忧民、变法图强之心表里如一、天人共鉴。下面逐一反驳对方指斥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的观点,指出: 受命于皇帝,完善法制,授权于各级官吏,不能算是侵官; 用先王好的治国之法,兴利除弊,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为国家整理财务,不能算是与民争利;驳斥谗言,诘难佞人,不能算是拒绝纳谏。作者以理服人,词锋尖锐,气势如虹,充分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目的在于为国为民、除弊兴利。这里,作者既驳斥了政敌的诽谤,又展现了自己心怀坦荡的高尚情怀! 再次,文章进一步分析顽固派之所以阻挠变法的原因是“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的自私狭隘意识在作怪。尽管众议汹汹、众寡悬殊,但真的勇士决不会同流合污、半途而废。作者借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坚如磐石,“度义而后动”,决无 “可悔”之处! 这一正一反的对比,令高尚者更见光耀,卑伪者更显委琐。改革图强者较之媚俗虚伪者、明哲保身者、庸庸无为者、胆怯畏惧者之所以有更高的境界,乃在于他们有一腔为国献身的热血,为民造福的赤子丹心! 悠悠千古,中华民族的一脉英魂系于这种沉郁刚烈、严厉端直的浩然正气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担道义、济天下、救苍生为己任的古今变革者,他们前仆后继,历尽艰险,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至今仍焕发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异彩。 文章以议论为主,坦率真挚,谈古论今,峭拔有力,抑扬开合,起伏有致,虽尺幅短笺,却能力驳众议,表明心境,又从委婉中见坚定不移之雄辩力。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本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他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这一改革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利益,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群起反对。司马光本人更是不遗余力,除向朝廷陈述反对意见外,还三次致书王安石,攻击新法,横加罪名,妄图劝转或吓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就是作者接到司马光第二封信《与王介甫书》后写的复信。 本文虽是书信体裁,但从内容和写法看,又是一篇驳论性的论说文。作者在信中反驳了司马光责难新法的主要论点,辨明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五方面的是非,概述了“熙宁变法”的原委和性质。从而揭露了保守派只顾私利、不虑国家大计的行径,表明了自己以国事为重、革新政治的雄伟志向,以及不避诽谤、坚持改革的政治魄力。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开头至“冀君实或见恕也”),指出双方分歧的实质,说明此次复信的缘由。围绕是否要详细复信这个问题,作者说明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收到司马光第一封信后没有具体答辩,是因为两人“所操之术多异”,即政治主张根本不同,无法折衷弥合,故辩说也不会得到司马光的谅解,不如不说。“所操之术多异”一句,既揭示了双方分歧的实质,又为全文写作定下基调。从结构上看,它是全文的楔子,亮出矛盾,领起下文。第二层,现在要“具道所以”、详细自辩,是因为“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并期望司马光谅解自己不可改变的变法主张。这段兼顾书信特点,措辞委婉含蓄,态度彬彬有礼,然因内容涉及改革的是非曲直,故于委婉中仍具锋芒,在酬答之际,决不放弃原则。 第二段(“盖儒者所争”至“则非某之所敢知”),逐条批驳对方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革新的决心。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首先,作者阐明了辩论中检验是非的标准,即名实的关系问题。名,即事物的名称(主观的称谓);实,事物的实际(客观的内容)。司马光言必称孔孟,在原信中多次用“孔子曰”。所以,王安石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发端,将司马光所尊奉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依据,以敌制敌,使对方有口难辩。另外,作者强调划分是非的标准是“名实”能否相符,亦为下文的驳论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逐一批驳对方强加的罪名。作者从司马光的第一封长信中,概括出对方攻击新法的五个论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天下怨谤”。前三点系攻击新法之言,第四点系对王安石本人的诬蔑,第五点则兼及变法和王安石两方面。对于前四点,作者连用四个否定判断的排比句,先举新法之“实”,然后指出罪状之“名”与“实”不符,进而驳倒敌论。接着,作者驳斥“怨诽之多”,先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表明这是意中之事。然后分析“怨谤”产生的原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在社会风尚尤其是上层风气如此腐败的情形下,要想变法革新,与众多的论敌分庭抗礼,产生“怨诽之多”是不足为奇的。最后,举了盘庚迁都这个与变法相似的史实来助己论。盘庚迁都,反对者颇多,然而他并不因此退缩。历史证明,盘庚是正确的。盘庚是上古时代的圣贤之君,迁都之事亦载入后世儒家奉为经典的《尚书》。用这一历史例证反驳“怨诽之多”,具有典型性、权威性,这比纯粹从理论上来驳论要有力得多。作者在这儿赞扬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实际上是以盘庚这种谨慎而又一往无前的革新精神,来表露自己坚持变法、决不反悔的决心和态度。 这一层逐条驳倒敌论,表明自己态度。文章有理有力,笔锋犀利,驳得论敌体无完肤,令人称快,实为驳论之上乘。 最后,以两个“如……则……”的假设句出之,从正反两方面,表明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变法态度。第一个假设句,看似引咎自责,实则表明自己“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政治抱负。第二个假设句,则正面拒绝司马光“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的要求。总之,这两句表面责己,实则斥人。既表明自己革新进取的态度和坚持原则的精神,又批评了司马光等人因循守旧的陋习,亦不失虚怀若谷的大政治家风度。这一层,在内容上有总束全文之作用。在章法上,于剑拔弩张之余,暴风骤雨之后,又有委婉跌宕之妙。 第三段(最末两句),紧承上文,以旧时书信的一般套语结束全文,与篇首相呼应。 《答司马谏议书》集中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反驳艺术。他以三百五十八字的这封短信,回击了司马光三千四百余字的长书。作者善于拎出敌论要点,逐一展开驳斥。由于去除枝蔓,只留主干,故使文意显豁、泾渭分明、是非判然,能击中要害。同时,因为是书信,所以在理足气盛、词厉句锐之外,又有绵里藏针、柔中寓刚、软中透硬之妙,这就形成了本文语言精炼委婉、行文简截流畅,态度刚毅果断的特色,具有既驳敌论,又不失礼节,既严厉劲悍,又非诋毁责骂的驳论效果,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大政治家的风度。另外,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不失书体特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