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焚Fén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 《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1.fén 燒。張衡《西京賦》:“焚萊平場,柞木翦棘。”王粲《初征賦》:“薰風溫溫以增熱,體燁燁其若焚。”
2.fèn 通“僨”。斃,喪。見下。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通“偾”,僵毙。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晋 杜预注:“焚,毙也。”唐 孔颖达疏引服虔云:“‘焚’读曰‘偾’。焚,僵也。为生齿牙,僵仆其身。”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左传》文,云:“假‘焚’为‘僨’。”《文苑英华》唐 沈仲《象环赋》:“取其焚身之齿,奋其截肪之色。”
  • 上一篇:焱(二)
  • 下一篇:熒(一)

焚fén

燃烧,火烧。《大雅·云汉》五章:“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毛《传》:“魃,旱神也。惔,燎之也。”孔《疏》:“此旱魃之神为此虐害,旱更益甚也。今草木燋枯,如炎之惔,如火之焚燎然也。”《说文》: “焚,烧田也。”段玉裁注:“从火烧林意也。”

☚ 覃   惠 ☛

读音f·en(ˊ),为e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符分切,平,文韵。
❶烧;燃烧。《韩非子》:“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f·en(ˋ),为e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方问切,去,问韵。
❶通“偾”。毙;倒毙。杜预注:“焚,毙也。”

上一条: 忿 下一条:

〔fen〕 aob.
焚烧 〔fen shao〕 aob.

{}5957烧(着)。闽语。台湾〖〗。~火‖~水(茶)。

焚fen

烧。同义合成词:“焚烧”。《韩非子·难一》:“~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田:打猎。偷取:为暂时利益而获取。)

焚fén

下是火,上是两棵树,表示火烧山林。烧
 △ 玩火自~|~毁。

烧:~烧︱~毁︱~化︱自~︱~书坑儒︱~膏继晷(gui)︱煮鹤~琴︱玉石俱~︱忧心如~︱五内如~︱玩火自~。

焚fén

烧:焚香│焚书坑儒。

焚fen

焚风1 焚化 焚毁 焚烧 焚香 自焚 焚林而猎 焚巢荡穴焚膏继晷2(gui) 焚骨扬灰3 焚琴煮鹤4 焚书坑儒 焚香膜拜 焚舟破釜5 兰艾同焚 玩火自焚 心急如焚 忧心如焚 玉石俱焚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焚fén

燃烧:贾赦等~过了天地寿星纸,方开戏饮酒。(七一·1737)嘉荫堂前月台上,~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七五·1855)

❶燒也。《周禮·秋官·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殺王之親者辜之。” 鄭玄注: “焚,燒也。”
❷讀曰“僨”,僵也。《春秋傳服氏注九》: “象有齒以焚其身。”注: “焚,讀曰僨,僨,僵也。”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名部 > 墨劓 > 雜刑 > 焚
焚  fén

亦稱“焚如”。刑罰名。即火刑。《周禮·秋官·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鄭玄注:“焚,燒也。”孫詒讓正義:“焚本爲燒田,後爲刑名。”《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漢書·匈奴傳下》:“莽作焚如之刑,燒殺陳良等。”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焚如、死如、棄如者,謂不孝子也。不畜於父母,不容於朋友,故燒殺棄之,莽依此作刑名也。”《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病哉! ”

焚fén

〖动词〗
一、烧(10)。《寺人披见文公》: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吕甥、郤芮怕遭迫害,准备烧了晋侯住的宫殿并杀了他。《阿房宫赋》: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烟雾弥漫,原来是她们在烧香料呀。《黄冈竹楼记》:焚香默坐。——烧着一炉香,静静地坐着。
二、读fèn。用同“偾”。丧失,毙(1)。《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大象有牙齿因而毙命,这是因为有珍贵的财物啊。

焚fén

❶ 用火烧山林。《韩非子·难一》:“~林而田。”《淮南子·主术》:“不~林而猎。”泛指烧。杜牧《阿房宫赋》:“烟斜雾横,~椒兰也。”
❷ 通“偾fèn”。毙。《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其身。”

*fen

B7D9
烧:~烧/~书。

焚烧

焚烧

焚(焚灼;焚掉;焚焮;焚销;焚炀;焚燎;焚燔) 爇(烧爇) 燹烧(烧焚;烧掉;烧焫;烧燔;灼烧) 火(火化) 化 炎 灾 焫炮 樵 燔(燔烧;燔爇) 煨 熯(熯焚) 爁 灼燌
焚烧与屠杀:焚屠
引火焚烧:纵火 放火
烧书:焚书(~坑儒)
焚烧艾蒿:焚萧
用火烧田中杂草:烧田
 垦前烧荒草:烧荒(放火~) 燔莱
焚烧送葬物:烧葬
 烧纸钱:焚钱烈楮
 烧掉纸钱、尸体等:焚化 烧化
将它一把火烧掉:付之一炬 付之祝融 付之一火 付之秦焰 付之焚如 付之丙丁 付与一炬 付诸一炬 付之祖龙
攻打焚烧:攻燔
(烧掉:焚烧)

☚ 焚烧   烧毁 ☛

焚  付丙 付丁 烟燎
放在火里烧:煅(~石膏)
烧热:燂 炽热
烧裂:灼溃
烧断:铄绝
烧黑:烧焦
 烧黄或烧成炭:焦(烧~) 糊 煳
 挨近火使烧焦:燎(~发)
 物品烧焦的样子:焦煳煳
烧、烫,使受伤:烧灼
烧光:灰焚 焚荡
烧得很惨:鬼烂神焦
被彻底烧光:焚烬 化为灰烬 变为煨烬烧成灰烬
 经焚烧而化为灰烬:煨烬
(加热使物起变化:烧)

另见:点燃 加热 燃烧 火 熄灭2

☚ 点燃   焚烧 ☛

其他酷刑

其他酷刑

历指 剖心 水狱 残弃 晒翅 坐老虎凳 灌辣椒水 驴驹拔撅
剖杀,割剥:刳剔
抽去筋:抽筋
用烧红的铁烙人的刑罚:炮格 炮烙
烧人致死的残酷刑罚:燔刑
把人烧死的酷刑:焚(焚如;~裂;焚如之刑)
 用火或油烧杀:下油锅
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斧钺汤镬
 用鼎镬烹人:烹(~醢;走狗~) 鼎镬镬亨
 常用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汤镬
用电电人:电刑 电烙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的人都杀死:族(灭族)
封建社会株连罪中的一种严酷刑法:满门抄斩

☚ 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   用刑 ☛

我国古代酷刑,亦称“焚如”之刑。《周礼·秋官·掌戮》:“凡杀其亲者焚之”。郑玄注谓:“亲,缌服以内也。焚,烧也。”又《易经》贾公彦疏:“焚如,杀其亲之刑”。查我国历代史籍,在军事或政治斗争中用“焚”或“焚尸”的残酷手段对付敌人,略有所见。如汉代景帝年间发生“七国之乱”,赵王遂与吴、楚合谋起兵,其国相建德反对叛乱,被遂烧杀。隋炀帝大业九年,镇压杨玄感起义,将玄感羊积善车裂,并“焚而扬之”。“焚”作为一种法定之刑罚乃极个别的情况,《汉书·匈奴传》载:王莽“作焚如之刑”。因此,清代沈家本认为:“焚如之刑,是前此所无,王莽始造也”,“《周礼》之语,或亦疑刘歆所附益以莽者”。

焚fén

烧。如:焚化,忧心如焚,焚膏继晷。

焚fén

 (烧) burn:自 ~ get burned;
忧心如 ~ burning with anxiety;
玩火者必自 ~。 He who plays with fire will get burned.;Those who play with fire will burn themselves.
◆焚顶烧指 become a Buddhist monk [nun];焚膏继晷 burn a candle to lengthen [prolong] the day;burn [consume] the midnight oil in hard study;sit up and study late at night;
焚化 incinerate;cremate;
焚毁 destroy by fire;burn down;
焚火 stoking;
焚琴煮鹤 burn famous string instrument for fuel and cook crane for meat — offense against culture;
焚烧 burn;set on fire;
焚尸炉 cinerator;crematory;
焚尸灭迹 burn someone's body [the corpse] to cover up the crime;burn the corpse to destroy the evidence;burn the corpse in order to destroy all traces of one's crime;reduce the corpse to ashes in order to destroy all traces of one's crime;
焚尸扬灰 burn sb.'s corpse and scatter the ashes to the winds;destroy the corpse by fire and obliterate all the traces;
焚书坑儒 burn books and bury the literati in pits;burn books and bury Confucian scholars alive;burn books and bury alive Confucian scholars;
焚屋驱鼠 burn the house to rid it of mice — foolish acts;
焚香 burn incense;
焚香拜神 burn incense to worship god;
焚香祷祝 burn incense and ask for blessings;
焚香点烛 burn incense and light candles;
焚香结盟 burn incense and pledge an oath;
焚香沐浴 take a bath and burn incense,preparation of a solemn prayer;
焚香载道 line the roads and burn incense in honour of ...;
焚香祝祷 burn incense and pray;burn incense and say a prayer

burn
自~burn oneself;self immolation/忧心如~anxiety gnaws at one’s heart/玉石俱~jade and stone burned together—destruction of good and bad alike

焚fén

膏继晷|骨扬灰|林竭泽|琴煮鹤|尸扬灰|香膜拜

❷ 救益薪|救拯溺

❸ 济河舟|继晷膏|惹火

❹ 兰艾同|玩火自|五内如|心急如|玉石俱|芝艾俱

焚,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甲骨文从林从火,“林” 或作 “木”,或作 “草”,表意相同。“火” 或作火把之形,下从廾,表示以雙手持火把,與从火表意相同。《説文》作 “燓”,後世異體作 “棼”,从分聲。又有異體“炃”“燌”“燔”(又讀fán)等字,都走上了形聲化道路,可見形聲化是方向。本義是焚燒。卜辭、銘文或用本義。提示: 學者認爲,點火焚燒草木,不僅用於開荒種地,而且可以作爲一種田獵的手段獲取野獸,又能驅趕野獸,防止野獸毁壞莊稼、吃掉果實。從甲骨文“焚”字可以想見原始農牧生産的狀况,所以説,古文字也是古文化的化石。
楚簡帛文作,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古隸典型。

*fén

(12画)

【提示】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捺改点。右边的木与下面的火,末笔原本都是捺,为避重捺,木末笔的捺改点。火,起笔宋体是撇点,楷体是侧点。

*焚fén

12画 火部 用火烧: ~烧|~香|~书坑儒|玩火自~。

焚()


甲骨文合集10681,殷
□巳勿焚。

甲骨文合集10688,殷
焚㞢不。

甲骨文合集36492,殷
人方焚弗每。

甲骨文合集34495,殷
壬子卜, (焚)。

甲骨文合集28803,殷
焚亡, 。

小屯南地甲骨762,殷
成录焚。
按: 象雙手舉火把燒林之形。

多友鼎,殷周金文集成2835,西周晚期
唯孚(俘)車不克(以)衣焚。

噩君啓車節,殷周金文集成12110,戰國
庚畐焚。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亙先4,戰國
焚=(紛紛)而多采(綵)勿(物)。

銀雀山漢墓竹簡·尉繚子457,西漢
□□焚焚。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秦焚其緒,漢未之詳。

董桃樹造像記,北齊
恨火宅焚煎。

萬壽寺記,唐
入寺焚修。

惠光舍利塔銘,後梁
十四日焚燒。
《説文》: “燓, 燒田也。 从火、棥, 棥亦聲。”
段玉裁認爲“燓”即“焚”。 从林、 火。 古人田獵時, 爲了把野獸從樹林裏趕出來,就採用焚林的辦法。甲骨文字形正象火燒叢木。《小屯南地甲骨》762的字形象雙手舉火把燒林之形,最爲形象。

☚ 焠   燎 ☛

焚fén

甲骨文以来的会意字。甲骨文或增(双手)或又(手),从林或从草头,象以手弄火烧草或树林形。后只从林从火。《说文》从火,讹从樊(省大,本字)亦声。隶楷不误。烧义。如:玩火自焚。组词如:焚烧|焚毁。

焚★常◎常


fén表意,从火从林,本义表示用火烧林木和野草,以驱逐野兽供狩猎,引申为烧。小篆形声,从火,棥(fán)声。

(fén)

燒田也。

隶fén

【析形】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字形上部是林木,下部是大火,会火烧山林之意。小篆字形变作形声字,从火,从棥,棥亦声。隶、楷字形均沿袭甲骨文写法。
【释义】《说文》:“烧田也。”本义是用火烧山林来田猎,引申为一切的焚烧行为。[焚林而田]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 In Oracle and Bronze In scriptions , the upper part of the character is woods and the lower part is fire.
【original meaning】 Set forest fires for hunting.

*焚bjwən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燒田也。 从火、林。(十篇上)
火燒森林之狀。

☚ 筋   尊 ☛
000012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