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浑不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浑不似古代乐器名。四弦,长项,圆鼙。欲称琥珀槌。《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作“火不思”。《清文献通考·乐》则作“和必斯”。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蒋一蔡《长安客话》或作“虎拨思”。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絃樂器部 > 琵琶 > 渾不似 渾不似 húnbúsì 亦作“渾不是”。阿爾泰系突厥語之音譯,譯稱甚多,如“胡撥四”、“火不思”、“胡博詞”、“虎撥思”、“琥珀詞”、“吳撥四”、“和必斯”等。中古時一種外來之撥絃樂器。傳自波斯。公元1905年於新疆吐魯番西部地區發現之唐代古晝中已見其圖像。約五代、宋時從西北地區傳入内地,元代盛行,在當時“北調”中作伴奏用,至清番部樂仍沿用。相傳忽必烈南下遠征川滇時留下此器,至今雲南麗江納西族彈絃樂器色古篤之形制仍與之相同,用於《白沙細樂》與“洞經”古樂。維吾爾族約於十世紀後逐漸捨棄此樂器,而柯爾克孜人則保持使用至今,名庫木孜。明清以來傳世之實物與清《皇朝禮器圖式》所繪圖像相同。形似今之琵琶,四絃,但四軸均在右侧,頸細,槽有棱角,半蟒皮,無品有馬,則又異於琵琶。宋·俞琰《席上腐談》:“王昭君琵琶壞,使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渾不似。’今訛爲胡撥四。”元·無名氏《水仙子》曲:“番鼓兒劈颩撲桶擂,火不思必留不剌撥。”《元史·禮樂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爲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明·陶宗儀《輟耕録·樂曲》:“達達樂器,如箏、秦琵琶、胡琴、渾不似之類,所彈之曲,與漢人曲調不同。”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俚語》:“今樂器中,有四絃長頸圓鼙者,北人最善彈之,俗名琥珀槌,而京師及邊塞人又呼胡博詞。予心疑其非。後偶與教坊老妓談及,曰:‘此名渾不是,蓋以狀似箜篌,似三絃,似琵琶,似阮,似胡琴,而實皆非,故以爲名。本虜中馬上所彈者。’予乃信以爲然。及查正統年間賜迤北瓦剌可汗諸物中,有所謂虎撥思者,蓋即此物。而《元史》中又稱火不思,始知渾不是之說亦訛耳。”《通雅·樂器》:“火不思,即今之琥珀詞也。”《續文獻通考·樂十》:“和必斯:明正统四年,賜瓦剌達達可汗花梨木虎撥思一。六年,又給之。十四年,帝在迤北額森設宴,必自彈虎撥思,唱曲奉酒。”参閱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清通典·樂四》、《清朝文獻通考·樂十》。 火不思 (《清朝續文獻通考》) 浑不似见“火不思”。 浑不似 浑不似见“火不思”。 ☚ 火不思 和必斯 ☛ 浑不似 浑不似见“火不思”。 ☚ 火不思 和必斯 ☛ 浑不似即“火不思”(392页)。 浑不似〈名〉突厥语qobuz的音译。一种形似琵琶的弹拨乐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达达乐器,如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所弹之曲,与汉人曲调不同。”(筝秦,一作“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