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区域划分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指示精神,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79年8月召开第一次农业区划工作会议,部署省级部门区划。1980年,省政府又召开了第二次农业区划会议,部署县级农业区划。全省8个地(市)和74个县都成立了农业区划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全面开展农业区划工作。到1986年,全省区划工作共动员了22 628人参加,其中科技干部9 918人,总投资673万元,形成区划成果1 633项。其中,省、地(市)、县三级综合农业区划和自然条件区划、生产部门区划、技术改造区划共计713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全省农业区划系统。
安徽省综合农业区的划分,按照“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方法,以某项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依据。共同性主要是指农业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乡镇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在以农作物生产为主的地区,农业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作物熟制。全省熟制的界线一条是三年五熟和一年两熟,另一条是一年两熟和双三熟,故以熟制作为划分一级综合农业区的主导指标;在林茶产区,基本特点是山多田少,故以每个农业人口占有的林业用地和耕地面积为主导指标来划分一级农业区。根据这些指标,全省一级农业区可划出4条界线。
淮河线。以淮河干流为界,是安徽三年五熟和一年两熟、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等作物和喜温好湿作物的一条明显分界线。线北为黄淮海平原的组成部分,早地一般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是种植麦、薯、大豆、棉花为主的旱作区,以三年五熟为主,亚热带经济林木一般不宜发展。线南大部分地区水田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是种植水稻、油菜、小麦为主的水旱兼作、一年两熟区,越冬作物基本不停止生长发育,亚热带经济林木可以栽培。
江淮分水岭——滁河线。在巢湖以北,西段大致同江淮分水岭相吻合,东段以滁河为界,是一年两熟和双三熟的分界线,也是双季稻占优势的北界。线南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双季稻稳产保收,以油稻稻和肥稻稻三熟为主;水网密布,湖泊较多,是全省著名的“鱼米之乡”,也适宜亚热带经济林木的发展。线北热量和水分条件均低于线南,以稻麦或稻油两熟为主,茶、杉等经济林木虽能生长,但经济效益明显低于线南。
皖西山地边缘线。由金寨县北界经六安市、舒城县、庐江县后,转向西南,再沿桐城、潜山、太湖三县县城一线,是大别山地同岗地平原的分界线,大体位于海拔100~150米的等高线附近。线内山地面积约占76%,丘陵约占17%,适宜发展林茶生产,而宜于农耕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仅占5%左右。线外的岗地平原占80%左右,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
皖南丘陵山地边缘线。位于长江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南自东至县起,经青阳、铜陵两县,东北为南陵、宣城、郎溪三县县城一线,是皖南丘陵山地同水网平原的分界线。线南山地占56%,丘陵占38%,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占6%左右,以林茶生产为主,多种亚热带经济林木广为分布。线北的平原面积占一半以上,以经营双季稻、油菜、棉花和水产业为主。
据此,全省可划分为5个一级综合农业区,即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岗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农业区和皖南丘陵山地林茶粮区。一级综合农业区是作为省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大地域单元。在各一级区内,依据能够反映地区特点的特征值又划分为若干个发展方向和途径不同的二级区,全省共划分25个二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