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共青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共青团

一、共青团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京郊农村共青团伴随着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带领农村广大团员青少年,努力学习,积极投身首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书写了辉煌的篇章。据1995年统计:京郊共有14~28周岁青年1 168 907人,其中团员365 399人,占青年比重为41.2%;共有基层团委729个,团支部15 579个。团员青年的来源主要是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一部分外来务工青年,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他们一部分从事农村的种植、养殖业,一部分集中在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还有一部分集中在学校、机关和金融、商业、旅游等行业。
京郊共青团建设经过了以下发展历程。
(一) 1949—1965年 1949年3月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平市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10月15日,成立了郊区工作委员会,领导郊区建团工作。到1950年3月,京郊建团工作初步完成,共建立团支部80个,发展团员1 805人。同年10月15日—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第一届代表大会举行,会议选举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京郊农村共青团的工作,紧紧依靠各级党的领导,建立和发展农村各级团组织,带领农村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学文化、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
团市委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合格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号召广大团员青年要努力学习,努力成为“具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新青年”。京郊各级团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扫盲、学习运动,迅速掀起了团员青年努力学文化、学知识,为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基础的热潮。为更好地促进农村青年学习,1950年11月,团市委部署在郊区农村建立团课传授站,截至次年1月,在六个区214个团支部中共建立12个站,共有传授员100名,团课传授站成为团员学习的主要形式。1954年4月3日,南苑区红星集体农庄建立了青年生产队,这是全国最早的青年生产队之一,在京郊农村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1954年8月19日,团市委发出《关于当前农村工作的意见》,要求京郊各区、县团委引导青年积极投入秋季合作社大发展运动,京郊青年踊跃参加合作社。
1955年南苑区团河乡团支部成立了密植保苗青年检查队,促进了全社棉田的合理密植,提高了棉花的产量。为帮助农村青年满足学习的需要,1955年,团市委、市文化局和新华书店北京分店联合发出《关于开展“赠送农村青年一本书”运动的通知》,在赠书运动中有一百多个工厂、学校、机关等单位的青年,同一百多个乡或农业社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这对于农村青年掌握科学种田本领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在促进农村粮食生产、推动农村生产合作社过程中发挥了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
1955年8月9日,京郊杨华等五位青年向团市委递交申请,要求发起组织北京青年志愿者垦荒队。团市委批准他们的请求,决定在农村和街道组织一支60人的垦荒队。8月30日,1 500多名北京市各界青年隆重举行欢送“北京青年志愿者垦荒队”大会,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以《向困难进军》为题,发表重要讲话,并把写有“北京市青年志愿者垦荒队”的旗帜授给了垦荒队。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者垦荒队在北京诞生,开赴黑龙江萝北县(北大荒)垦荒。
1956年1月3日,团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农村团组织的发展与整顿的意见》,要求年初京郊基层团组织要进行普遍整顿。1956年1月,团市委根据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精神,要求各级组织大力引导、组织青年在本职岗位上学科技、用科技、用所学的科技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加瓦。为此京郊各级团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建立青年突击队900多个。这些突击队在除虫、抢荒、积肥等项紧急任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56年2月京郊青年生产队代表向全国农村青年生产队发出开展“大面积高额增产竞赛活动”的倡议,得到13个省、市、自治区农村青年的积极响应。
1957年5月15日—2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关于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1957年8月27日,北京市第一批中学毕业生450人来到清河“茶淀青年农场”做新式农民,本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活动由此开始。据1964年9月统计,首都共有18万知识青年回乡和下乡参加农业生产,他们大部分被安排在郊区农场、林场和基础比较好的公社。知识青年到郊区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把青春和知识献给农村,对推进郊区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1年8月23日,团市委下发了《农村团支部工作纲要》,提出农村团支部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发动青年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突击作用。
(二) 1966—1977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15日团中央书记处被改组,团北京市委和京郊各级团组织停止了活动。
1973年3月28日—4月3日,共青团北京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
1977年4月24日,中共北京市委扩大会议做出决定:由市委机关党委对团市委进行清查,着手调整领导班子,恢复少先队组织等工作。1978年6月8日-13日,市委召开北京共青团工作会议,宣布团市委清查工作结束,这次会议标志着北京共青团工作开始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三) 1978—1995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京郊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围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提高农村青年科技文化素质为主线,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进程。
1978年10月13日,团市委发出《关于在郊区农村团员青年中开展“争当农田基本建设突击手”竞赛活动的意见》,要求广大郊区农村青年积极投入农村的建设之中去。
1981年10月4日,团市委发出《关于在全市农村进行做一名合格共青团员教育,整顿团支部的通知》,重点解决“三无”(无班子、无制度、无活动)支部。1983年1月26日,市委农村工作部和团市委联合发出《关于适应农村改革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意见》,至此,农村共青团组织的调整工作基本完成。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深入,京郊广大青年学习实用技术蔚然成风。团市委因势利导,于1985年2月提出在京郊青年中广泛开展“成才创优(致富)标兵赛”和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据1986年年底统计,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500期,培训农村青年16万人次。到1988年底京郊共举办各类中、长、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35000期,培训农村青年达29万人次,培训率达50%以上。
为了加强乡镇企业中的共青团工作,在乡镇企业青年中开展“双培训”(政治素质培训,业务技术培训)活动,团市委于1985年制定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团的工作和外出团员管理的若干暂行规定》。北京团组织还广泛开展了“城乡互助,东西互助”活动,京郊十个区县分别与西北地区十几个县建立联系,并形成了制度,有些单位还探索出多种科技服务形式,定期、长期进行技术交流合作。1988年10月16日,北京市乡镇企业青年厂长、经理协会成立,吸收了全市93名优秀青年企业家、优秀厂长(经理)等为首批会员。协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这对于搞好乡镇企业青工培训,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1年团市委、市农办、市科委联合开展培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八五”期间共培养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75人,市级青年星火带头人250人和县级青年星火带头人2 500人,培训农村青年20万人。
1992年5月,共青团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农林系统各级团组织要继续开展智力支农、培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和乡镇企业技术练兵比武等活动,推动京郊致富奔小康的进程。1992年5月24日,团市委、市农办、市经委、市乡镇企业局联合举办了历时四个月的“北京市首届乡镇企业青年职工技术比武大赛”,内容包括车工、钳工、瓦工等五个工种,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比赛相结合的办法。同年12月北京代表队参加了全国首届乡镇企业青工技术比武,获总成绩第一名。
1992年10月,团市委召开了科技兴农经验交流会,就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十四大精神,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施青年科技创造工程,并抓住有利时机,增强团的活力,开拓共青团工作新领域进行了部署。1993年5月,团市委举办了首届北京青年科技博览会。博览会期间,郊区农村各级团组织充分展示了开展科技创造活动的成果,共设展位55个,展示科技成果420项,其中转让项目128项,展示科技新产品110个。1994年2月,团市委、市农办和市乡镇企业局联合决定,在全市乡镇企业试行青年应岗证书制度,旨在提高青工的技术素质,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1994年5月,团市委、团中央和国家科委共同创办了“中国青年星火技术推广培训中心”,为京郊农村开展培训提供了可靠的依托。为进一步深化培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工作,团市委联合市科委、市农办在京郊农村首批建立了十个青年星火示范基地,并且明确要通过基地建设形成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扩散体系和青年星火带头人人才网络。团市委还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绿化美化战略和山区致富工程,在全市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绿化美化活动,并坚持把绿化美化活动和青年的致富成才结合起来,走“绿富之路”。据统计,从“七五”开始到1995年年底,全市郊区青年共植树4 100万株,种草515300平方米。仅1994年一年,全市郊区就建立了10个青少年经济沟示范基地,10个绿化线(带),100个县乡级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绿化工程。
1995年2月,团市委在全市开展了“爱心献山乡,互助奔小康”活动,确立了要围绕青年科技传播、经济协作、小康助学、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为农村青年学习成才、致富奔小康办实事。京郊农村各级团组织积极牵线搭桥,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一年中共有100个农村团支部与市属的局、总公司、大专院校签定了协议书,97个村与京郊乡镇企业开展了厂村结对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1995年3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农村实施“服务万村行动”。在全国首批启动、重点联系的1000个村中,房山区佛子庄乡陈家台村、平谷县见子庄村、密云县苍头村等10个村名列其中。团市委根据北京郊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服务万村行动”统揽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全局,以首批启动的10个村为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郊区农村共青团工作迈上新台阶。据1995年年底统计,团市委和团区县委直接联系的村已达150个。1995年年底制定了“九五”期间继续在郊区农村开展培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的意见。

☚ 第三节 农村群众组织   二、妇代会 ☛

一、共青团

一、共青团

1925年3月,共青团中央派马念一到福州指导建立团组织。同年4月1日,福建第一个团组织——共青团福州支部宣告正式成立,陈聚奎任支部书记。福州团组织除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团员外,还积极深入工人、农民中去,吸收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入团。同年6月23日,团福州农民支部成立。1926年,全省团组织的分布由福州发展到闽西、闽南,团支部数量和团员人数迅速增加,并从学生扩展到工人、农民、商人等各个阶层,学生运动初步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从而为福建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省团组织积极带领广大青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保卫苏区,巩固革命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开展学生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团组织带领全省青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福建的腾飞努力工作,在各条战线取得了优异成绩。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福建团组织发挥了突击队和桥梁作用。
1995年,全省团员179.6万名,占青年总数829万人的21.6%;农村团员91.89万名,占农村青年总数599万人的15.34%。全省共有地(市)团委9个,直属团省委的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团委20个,县(市、区)团委80个,基层团委3 513个,其中农村1056个。团支部52 767个,其中农村21 467个。全省现有专职团干部4568名, 兼职团干部58465名(计算到团支部书记),其中农村专职团干部1385名,兼职团干部21467名。
农村团的工作历来是福建团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进入90年代,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纲要》提出的要求,切实加强了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使农村基层团组织在服务党的农村工作大局中走出了一条以服务促建设, 以服务促活跃的新路子。

☚ 第五节 其他群众组织   (一)领导班子建设 ☛

(一) 发展历程/(二) 任务和作用

☚ 第四节 农村群众组织   (一) 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到/(二)“文化大革命”前中期的停滞时期/(三)“文化大革命”后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恢复时期/(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迅速发展时期/二、妇联/三、民兵/(一)实行普遍民兵制度/(二)大办民兵师/(三)民兵工作/(四)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相结合

☚ 第五节 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组织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到 ☛
000251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