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销合作社购销门店
新中国成立后, 农村基层供销社多以集镇为依托, 在集镇设有各种专业购销门店、综合商场、批发门店, 并在乡村设有综合性购销商店; 县以上供销社的专业公司亦逐渐在城市设立收购和供应网点。1953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共有门店5 247个, 1987年增加到4.08万个, 增加6.8倍, 1998年有门店3.87万个。
(1)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门店。全省各地供销社成立初期, 为了支援农业, 即在集镇设有专营农业生产资料的门市部。1954年全省基层社设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门市部913个, 1955年增至1 243个。以后,随着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数量增多和品种扩大,有些供销社还设有化肥、农药供应门市部,农机具配件供应门市部,并把门市部改称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或大型专营商店, 实行半独立核算管理。1987年底, 全省有农业生产资料门店4 884个, 1995年发展到6 055个。
(2)农副产品 (含废旧物资) 收购门店。各地基层社成立后, 为了帮助群众推销农副土特产品和废旧物资, 都在城镇设有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收购门市部。在棉花、茶叶、柑橘、黄花菜、小水产等出产较多的地方, 基层供销社还分别设有这些产品的专业常年农副产品收购门市部或季节性收购门市部。1955年底, 全省供销社有常年农副产品收购门市部1 755个。以后,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收购网点日益增多。1987年底, 全省基层供销社在城镇设有农副产品收购门店3 746个, 至1995年底, 有农副产品采购 (供应) 网点6 582个。其中农副产品贸易中心、批发市场134个, 废旧物资收购网点2 388个。
(3) 生活资料供应 (含饮食服务) 门店。供销社建立时, 所在地集镇除一般设有一个中心门市部外,还设有一个或几个专营百货布匹门市部、饮食服务门市部, 有些还设有专业文具门市部和日用杂品门市部等。县以上城镇均设有日用杂品、食杂果品和棉麻土产等专业门店。1955年底, 全省供销社共有生活资料供应门店5 435个。以后, 供销社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参与市场竞争, 普遍增设网点, 增加了图书、照相、冷饮、修理等各种服务门店。1987年底, 全省供销社有生活资料供应门店1.48万个, 至1995年底有2.25万个。其中专业百货门店3 904个, 日用杂品商店2 383个, 饮食服务门店1 958个。
(4)工业品批发门店。1954年7月, 中财委下文确定供销社负责农村市场和对私改造以后, 基层供销社开始在一些较大集镇建立专业工业品批发门店。1955年底, 全省基层社设有专业工业品批发门店701个。批发对象主要是私营商业及合作商店、合作小组。1979年以后, 农村集体商业、个体商店迅速发展, 基层社普遍设立了工业品批发门店, 县以上联社也普遍建立了工业品批发公司。1987年底, 全省基层社共设有工业品批发门店2 283个, 至1995年底有工业品采购 (供应) 网点3 494个。其中贸易中心185个, 批发市场98个。
(5)综合商场。全省各地供销社建立之初, 除设立一些专业门店外, 还设有综合商场 (店)。特别是1984年以后, 根据农村购买力向城镇集中的特点, 在城镇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综合商场, 经营品种一般都在3 000种以上。县以上各级供销合作社, 也在市、县城镇兴建各种大、中型商场, 以便更好地组织农副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1987年底, 全省供销社已有综合商场(店)3 071个。至1995年底有9 590个。
(6)供销分店 (前五类门店统计数已包括供销分店数)。全省各地基层社建立之初, 除在城镇设立直属购销门店以外, 在远离集镇的乡村, 选择几个自然村的中心地段, 设立购销结合的商业网点, 如中心商店、分销店、购销点等; 以区为单位设立的基层社还按乡设立分社, 以方便群众购销。1956年底, 全省供销社在乡村的网点6 431个, 平均每个基层社有6.5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为活跃农村市场, 基层供销社在乡村的网点又迅速增加, 到1987年底,全省供销社在乡村的网点达9 071个, 1995年底有5 263个供销分店, 3.19万名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