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河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河广 河广《诗经·卫风》篇名。《诗序》谓宋襄公之母(卫文公之妹)被遣归卫,思念宋国不止,故作此诗。今人多认为是卫国之宋侨民思念家乡之作。全诗二章,共八句。虽无一语语及怀乡之情,而四叠“谁谓”,乡愁如画。 ☚ 氓 伯兮 ☛ 河广 河广《诗经·卫风》篇名。此为宋人侨居卫国思乡抒怀之诗。《毛诗序》云:“《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郑笺》:“宋桓公夫人,卫文公之妹,生襄公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义不可往,故作诗以自止。”今人多以为未可为据。全诗二章,章四句,由四组一问一答构成。河水滔滔,诗人却以为可以“一苇杭(航)之”、“曾不容刀(舠)”;漫漫归途,诗人却以为可以“跂予望之”,“曾不崇朝”。正是这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地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思乡的深切和不可归之的沉痛心情。 ☚ 芄兰 伯兮 ☛ 河广
【注释】①苇:扁舟。杭:通“航”。渡。②跂(qì):踮起脚尖。③曾:副词。竟。刀:即“舠”。小船。④崇朝:一个早上。 【鉴赏】这是思乡之诗。 全诗两章。此人想必是一个流浪者。他是宋国人,长期侨居卫国。由于思乡心切,于是他唱出了这首悲歌。一章说:谁说黄河宽广?一叶扁舟就可以横渡过去。谁说宋国遥远?只要踮起脚尖就可以望见。二章说:谁说黄河宽广?竟然容不下一只小船。谁说宋国遥远?不要一个早上就可以回到家园。黄河波涛翻滚,这能说不宽?所谓“一苇杭之”、“曾不容刀”,只是极力夸张黄河狭窄。宋国路途遥遥,这能说不远?所谓“跂予望之”、“曾不崇朝”,只是极力夸张宋国很近。此诗不写难归,反而极言其易,正是为了反衬其难,发人深思。 《诗序》说:“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正义》说:“宋襄公母本为夫所出而归于卫,及襄公即位,思欲向宋而不止,以义不可往。”意思是说,宋桓夫人被出回卫,虽想念儿子襄公,但按照礼法而不能返宋。陈奂《传疏》说:“当时卫有狄人之难,宋襄母归在卫,见其宗国颠覆,君灭国破,忧思不已。故篇内皆叙其望宋渡河救卫,辞甚急也。”意思是说,宋桓夫人已回归卫国,眼见祖国遭受狄人入侵之难,急盼宋国派兵前来救援。然而,诗中的主人公没有出现,只有四个问答句,因而以上两种说法未必可靠。陈子展《诗经直解》:“《河广》一诗,当为流行卫、宋民间,言两国相去不远,水陆密迩之歌谣,无他要义。”这种说法比较通脱,故录以存参。 河广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短章,《毛诗序》云:“《河广》,宋襄公之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然而从诗中“跂予望宋”来看,与其说是宋襄公之母之思归,毋宁说是嫁卫宋女之望宋。作者显然在卫而思宋。也有人认为:“《河广》一诗,当为流行卫宋民间,言两国相去不远,水陆密迩之歌谣。”(《诗经直解》) 但从诗中所饱含的浓烈感情看,显然非一般歌谣可比。我们姑且把作者 (或主人公) 看成是在卫而思宋之人就够了,不管他(她) 是怨女还是游子。 诗仅仅只有两章八句,且乍看起意义单调重复,但因饱含着感情,故而显得意深笔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河本宽广难渡 (披、河、这里特指黄河),作者却用一反问句加以否定,而且只要一根芦苇就可以渡过去,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黄河是难渡的,更不要说“一苇杭之”了,因此这种写法就显得极端的无理,但从感情上说,这样写表明了作者(或主人公) 思乡之切,作者与宋是不可分的,故而是亲切的,尽管有宽广的黄河阻隔,但与他 (她) 思乡情急比较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即使黄河每宽十倍百倍,也阻挡不住自己的思乡之情:“一苇杭之”是大胆的夸张,大胆到无理之极,然而我们却于这无理之中见真情理,非此不足以写其情。非此不足以达其意,“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这里又用了一个反诘句。不但过河容易,回宋国也很方便,因为很近,踮着脚就可以望到。显然,客观上 (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就这样认为) 宋国是很远的。然而在作者看来,却“跂予见之”,作者因思乡情急,每天都要踮起脚尖望一望家乡,这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他 (她) 果真能见到宋国吗? 当然不能。否则就称不上“远”了。但从情感上说,又是可能的,他 (她) 与宋国在情感上是那样的贴近,以至无日不思,无日不望,仿佛看到了宋国。这种“仿佛可见”和心灵上的贴近,正是“跂予望之”的实质,说明了他 (她) 对宋国感情之深,思念之切。第二章基本上是第一章的重写,但并不是重复,它一方面起到加强语言,强化情感,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情感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使人更加缠绵感人。 刀通即小船, 曾不崇朝, 竟即一个早晨就可走到。前章仅仅停留在“望”上,愈望愈增其思念之情,于是有了本章的“走”,坐了小船过河,然后走一个早晨就能回家,这当然也是夸张的,极写自己急不可奈的心情,所谓归心似箭。这种写法同样也是无理的写法,由无理中见出真挚的情理来。 全诗没有自己如何如何思归的正面描述,而是通过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宋之近,一方面关合自己与宋情感上的贴近,另一方面,在无理的描写中见出自己焦急的思乡之情。全诗基本上是由四对问答句组成的,自问自答,有利于抒写心声,反诘,在语气上,使情感有了张力,且杂沓重叠的排比句式,无疑也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这种写法被后来绝句及小词所吸收,真可谓“以少少许总多多许”,“咫尺有千里之势。” 河广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谁说黄河宽无边?一叶扁舟就渡到彼岸。谁说宋国离得远?垫起脚跟可望见。 谁说黄河宽无边?难容一只小船。谁说宋国离得远?走到那儿不用一个早晨。 《河广》二章,章四句。《诗序》谓宋襄公之母(卫文公之妹)被遣归卫,思念宋国不止,故作此诗。现代研究者多否定此说,以为是侨居卫国的宋人思念家乡之作。今人陈子展在《诗经直解》 中又说: “《河广》一诗,当为流行卫、宋民间,言两国相去不远,水陆密迩之歌谣。”但细研全诗,当以宋人侨居卫国,思乡不得归,作此诗以抒怀念之情,较为恰切,而不应看成是泛泛而无所指的歌谣。 这首诗虽然很短,只有两章,而第二章基本上是第一章的重复,但表达内容很深,其感情也很强烈,写作技巧也很高明。诗中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诗中 “一苇杭之”(《传》:“杭,渡也。),“曾不容刀”两句,极言河狭,是说狭得一叶扁舟可以渡过,一只小船容不下。下两句“跂予望之”、“曾不崇朝”两句,正言近耳,一垫脚就可望见,一个早晨就能走到,极其夸张地说明真是近得不能再近了。事实上黄河是很宽的,宋离卫也是很远的,诗中为什么极言其狭,极言其近,正说明诗人对宋国感情之深,思念之切。恨不得一下子奔过去,一个早晨就到宋国。即是黄河再宽,宋国再远,也阻挡不住自己的思乡之情,写得形象生动感人。故有人评之曰:“盖人有心则事无难,情思深切则视河水清浅;跂以望宋,觉洋洋者若不能容刀,可以苇杭。”其说甚是。又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一章飘忽而来,起最得势,语亦奇秀可歌。” 河广
这是一首怀乡诗。诗分二章,共八句。第一章首二句“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说,谁说黄河宽广?一根芦苇就能渡过去。极言黄河之狭。后两句“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两句是说,谁说宋国离这里遥远?踮起脚尖就能看得见。极言路程之近。 第二章首二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是说,谁说黄河宽广?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也是极言黄河之狭。末二句“谁谓宋远?曾不崇朝”中的崇朝是说,谁说宋国离这里远?用不着一个早晨的时间就能到达。也极言其近。 在古代思乡怀人的诗歌里,为了抒发思念之情,往往写相隔之遥远,道路之阻险。诸如《诗经·周南·汉广》: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而 《河广》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别开生面地极写河水之狭,道路之近,返宋之易。诸如 “一苇杭之”、“跂予望之”、“曾不容刀”、“曾不崇朝”,这种极度的夸张,在实际和道理上是不相符、不可置信的,但从感情的角度去体味,又是可以理解的。它充分说明诗中的主人公思乡之切,之深,与宋有着密不可分的感情联结,与宋感情之近,便缩短了卫与宋的距离,看得一切皆近。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夸张地写河之狭,路之近,又是合理的,亲切的,自然的。它同样起到了深切怀乡思土的艺术效果。 本诗除了采用大胆夸张,以增强艺术效果而外,还采用了全诗设问作答的表现手法。全诗二章八句,却是四对问答。一三五七句诘问,二四六八句回答。诘问提醒读者寻思注目,回答解决了疑团,得到了结果。形式新颖,颇能唤起感情的起伏。 河广
【注释】 ①河:黄河。苇:苇叶。杭:通“航”,渡。②跂:通“企”,踮起脚跟。予:我。③曾:乃。刀:通“舠”,即小船。④崇朝:终朝,一个早上。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宽?一片苇叶可以航。谁说宋国远又远?踮起脚跟能望见。谁说黄河宽又宽?广狭难容一条船。谁说宋国远又远?不用一早到对岸。 【集评】 宋·苏辙:“河广矣,宋远矣,以为一苇可渡,而跂可见,所以缓说其思宋之心也。盖曰虽卫,犹在宋耳。”(《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四引) 清·牛运震:“偏说宋不远,所憾不在宋远也,语意自妙。翻得不近情理,尤妙。《竹竿》憾远,《河广》却不说远,用意各有其妙。意以翻空而奇,语以歇后而远,突然而起,咄然而止,不更添一字。”(《诗志》卷一) 清·方玉润:“(一章)飘忽而来,起最得势,语亦奇秀可歌。”(《诗经原始》卷四) 今·钱钟书:“《卫风·河广》言河之不广,《周南·汉广》言汉之广而‘不可泳思’。虽曰河、汉广狭之异乎,无乃示愿欲强弱之殊耶!盖人有心则事无难,情思深切则视河水清浅,跂以望宋,觉洋洋者若不能容刀,可以苇杭。”(《管锥编》) 【总案】 《毛诗序》谓此诗为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所作。郑玄、孔颖达、朱熹、陈启源均祖述毛氏之说。今观全诗,确为民间吟咏之歌谣,盖为侨居卫国的宋人所作,并无深意。全诗共两章,以设问为主,辅以夸张、排比、重迭等艺术表达方式,反复咏叹,栖身异国的游子对故乡深切思念之情,至为感人。 《河广》一苇杭之②。一根芦苇就能航。 谁谓宋远? 谁说宋国远又远? 跂予望之③。踮起脚尖望得见。 谁谓河广? 谁说黄河广又广? 曾不容刀④。一条小船难容放。 谁谓宋远? 谁说宋国远又远? 曾不崇朝⑤。不用一朝到那边。 [注释] ①河:黄河。②杭:通“航”。③跂:通“企”,踮起脚尖。予:我。④曾(zeng):乃;却。刀:通“舠”,小船。⑤崇朝:终朝,一个早晨。 [赏析] 这首诗,旧谓“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诗序》)。宋襄公母,即宋桓公夫人,卫文公之妹。夫人生襄公后,遭离弃归卫,思子而不能往,以诗怨叹。此说,乃后世文人主观臆测,不过借以宣扬封建礼教,即所谓“止于礼义而不敢过”,保存了“先王之化”(朱熹《诗集传》)。按卫国在戴公迁漕之前,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位于黄河北岸;宋都于睢阳,黄河南岸,两地相距不远。《卫风·河广》所咏,应为旅居卫国之宋人,因受某种原因阻挠,欲归不得,面对河水,反复唱叹。 诗分二章,每章四句。首章第一句劈空而来,造成突兀不平之势。请看:主人公踯躅河边,内心焦急,长期积压胸头的忧思如同浪涌,夺口而出,向人世间发问以宣泄不平。“谁谓河广?”这 一问,含蕴着人物内心的无限隐痛。次句转以夸张之词,正面作答,强调河面不广,只用一根芦苇,即可渡到对岸,从而加重了首句发问的分量。三四句,再以 一问 一答形式与前二句呼应,直接点出所思之处在隔河相望的宋国。这样一来,人物的客子之身,抒情的特定之地,思归不能的焦急之情,踮足眺望的神往之态,豁然贯通,鲜明生动。 由于主人公心情愤激,言之不已,故在第二章中,采用与首章同样句式,再作咏唱。其中问句,用语与前者相同,反复呼告,加重思归的激切之情;答句,则变换角度,以河面之窄,归程之短,突出返宋之易,两相映照,则“河广”与“宋远”之说,不攻自破。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可望而不可及,思归而不能往,这正暗示事出有因,又难以明言,人物的怨愤之情,郁结之痛,也就跃然纸上了。 本诗结构精巧,所谓“飘忽而来,起最得势,语亦奇秀可歌”(方玉润《诗经原始》)。通篇以反语发问,正调作答。问得突兀,答得肯定。人谓河广,我则谓一苇可渡;人谓宋远,我则谓踮足可望,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发人思索。在正面作答中,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或称河面之窄,或云历时之短,或显不平心境,或呈焦急神态,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鲜明突出,抒情气息极其浓烈。若将《卫风·河广》与《周南·汉广》作一比较,两者皆言所思之处为江河阻隔,欲往不能。前者却极言河面不广,一苇可航;后者则强调汉水宽广,不能泳渡。二诗所表达的愿望强弱的不同,尤为显豁,而又各极其妙。 河广 题解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①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②。 注释 ①跂:音气,翘起脚跟望。 ②崇朝:终朝。 赏读 诗的第一章写黄河并不宽阔,一艘像苇叶似的小船便可渡过,故乡并不遥远,踮起脚就能望见。第二章却说宽广的黄河,容不下一叶小舟,如此近的宋国,却总也走不到它的跟前。两相比较,可知黄河并不是阻碍他回归祖国的障碍,他之所以不能回到故乡和亲人身边,有着更为复杂、不可抗拒的社会原因。 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有国难投的痛苦情绪。全诗以黄河之不可渡,反衬出宋远难归,反映出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人士因各种原因背井离乡的社会普遍现象。 河广 河广〔原文〕 ☚ 芄兰 伯兮 ☛ 河广《诗·卫风》篇名。《诗序》称卫文公之妹(宋桓公夫人)被遣归于卫,思宋而作。近人以为乃宋人侨居卫国的怀乡之作。通篇无一字思乡,然乡愁如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