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考亭書院”、“竹林精舍”。宋代書院。朱熹晚年居住講學之所。原址在建寧府建陽縣西南,今福建地。原爲唐御史黄端構亭祀父處,因名考亭。朱熹父松曾贊考亭山水,流露定居之意。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熹自崇安徙建陽,次年築室考亭,以成父願。五年(公元1194年)四方來訪學者衆,於居所之東建“竹林精舍”,亦稱“滄州精舍”。竹林,竹子叢生處;滄州,濱水之地;占借稱隱者所居,因稱。精舍有明作堂、燕居廟。慶元初(公元1196年)黨禁大興,當權者韓侂胄派斥朱熹代表之理學爲僞學。又二年,立《僞學逆黨籍》。直至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屢離精舍,避而無所,在朝野黨禁聲中死去。熹在考亭著述頗豐,後人亦稱朱學爲“考亭學派”。寳慶元年(公元1225年)縣令劉克莊始辟祠祀熹,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理宗御書“考亭書院”額。元明清各朝均有修繕,增置學田。清末廢。《山堂肆考》卷一百七十三:“考亭書院在建陽縣西三桂里。唐御史黄端構亭以祀其先,因名。朱熹晚年築室居此。理宗詔立書院。親書匾額賜之。”參閱《讀史方輿紀要·建寧府建陽縣》,清·袁枚《隨園隨筆·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