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病治疗大法
凡有胎者,贵在冲任脉旺,元气充足,血气旺盛,则母子健壮,故对妊娠病的治疗,以“安胎”为主,分别重视理脾胃,养肝肾。脾胃强健,则血有所生,胎有所养;肾为元气之本,冲任所系,肝肾同源,相互为用,理肝肾即能调冲任,以达到护养胎元的目的。如《妇科玉尺》云:“凡有胎者,以安为要,佐以养血顺气,盖血有余,则子得血而易长……若气得顺,则中气舒转,饮食加飧,母气旺,子气亦旺。”常用治法有:
清热养血: 热盛则血不循经,胎失所养,或热扰胎元,使之不安。而热之所生,一为孕后阴血养胎,阴血偏虚,则生内热;一为胎体渐长,有碍气机之升降,脾失健运,湿邪内停,湿蕴化热,如《女科经纶》引方约之语云:“妇人有娠则碍脾,运化迟而生湿,湿生热。”清热使血能循经,以养其胎。故丹溪谓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其理本此。但不可一遇胎病,不辨气虚气实,属寒属热,信手浪投,必致误事。《景岳全书·妇人规》云:“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若谓白术、黄芩乃安胎之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矣。”
固肾安胎: 肾藏精气,胞脉所系,肾精充足,则胎有所载,血有所养。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是故补肾为“固胎之本。”
健脾理气: 养胎以血为本,而营出中焦,为脾所生化,健脾为安胎要着。但血因气行,健脾还须理气为辅,脾健则血气易生,理气则气顺,使气血调和,则胎自安。
祛淤下胎: 妊娠病中也有少数不宜安者,或安之无效而须下之者,或母弱不宜继续妊娠者,均宜祛淤下胎为治。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说:“若腹痛血多,腰酸下坠,势有难留者,无如决津煎、五物煎助其血而落之,最为妥当。”又说:“凡气血衰弱无以滋养其胎,或母有弱病,度其终不能成者,莫若下之,以免他患。”
此外,亦不能因有孕而讳疾忌药,须知“有病则病当之”的道理,但亦不能无病而乱投药石,以求保胎,要知药物均有所偏,多为攻邪治病之用,乱服药饵,实非所宜。在具体选方用药时,有“汗、下、利”三禁之戒,因汗则亡阳伤气,下则亡阴伤血,利小便则伤津液。故凡峻下、破淤、逐水、催胎、通利、有毒之品,须慎用或禁用,因这些药物,有伤胎堕胎的可能。又因药量、服法、体质强弱等不同,同一药物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如确因病情需要,也可选用,但要灵活掌握,审慎用药。《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也无殒也”。应本着“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中病即止。列举妊娠慎用和禁用药物如下:
峻下类: 大黄 芒硝 巴豆。
破淤类: 桃仁 红花 三棱 莪术 虻虫 水蛭 蛴螬 乳香 没药 槐角 泽兰 益母草 土鳖虫 干漆苏木 刘寄奴 当归尾 茜根。
逐水类: 黑丑 白丑 商陆 甘遂 大戟 芫花。
催吐类: 常山 藜芦。
通利类: 麝香 王不留行 白茅根 生苡仁 冬葵子牛膝 皂角。
有毒类: 马钱子 生附子 侧子 生草乌 生川乌生南星 生半夏 蜈蚣 了哥王 两面针 水银 雄黄硫黄 硇砂。
其他: 漏芦 苦参 绿豆 鸦胆子 地胆头 九里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