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妊娠期母体变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妊娠期母体变化

妊娠期母体变化

妊娠期由于胎儿发育生长的需要,母体各系统都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变化:
❶生殖系统及乳房变化最大:子宫明显增大。早孕时(指末次月经后的13周内)子宫呈球形,变软。孕13周后,可在耻骨联合上触及增大的子宫。子宫腔的容积由未孕时的5毫升至足月妊娠时可达5000毫升(能容纳胎儿、胎盘及羊水),增加1000倍,子宫重量在未孕时是50克,至足月妊娠时可达1000克。这主要是由于妊娠期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及伸长所致。妊足月时供应胎盘及子宫血流量每分钟约500毫升。自孕中期以后,子宫出现不规律收缩。孕妇自己也会感觉到子宫阵发性发硬,但无疼痛,其强度和频率随妊娠期之增长逐渐增加。这与临产后的子宫规律性收缩是不同的,这种收缩是妊娠期子宫肌肉的正常活动。宫颈和阴道也渐渐变软,伸展性增加,粘膜充血,着色变蓝紫色。阴道分泌物会因此增加。这些都是为以后分娩做的准备。再说乳腺:早期乳房开始增大、充血;孕妇感觉乳房发胀或刺痛;浅静脉明显可见;乳头增大变黑;乳晕着色。
❷心血管系统: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使膈肌上升,故心脏向上向左移位;有时心脏可能出现生理性的收缩期杂音,但产后会逐渐消失。为适应妊娠需要,心脏每次跳动的血排出量增加约80毫升/次,心率每分钟增加10—15次。
❸血液:自早孕起血容量即增加。到孕32—34周时达高峰;这时平均增加了1500毫升。其中血浆比红血球增加更多,以致妊娠期血液有生理性稀释,即血色素较非孕期有轻度下降。如血色素小于11克才称为贫血。孕期白细胞略有增加。一般为7000—10000立方毫米,妊娠可达15000/立方毫米。有些凝血因子增加,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沉加快。
❹泌尿系统:妊期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都有增加,且二者都受体位影响,即孕妇站立时二者均下降。因此,尿量一般是夜晚多于白天;且妊期由于肾排糖阈的下降,有些孕妇的尿中可查出葡萄糖。这时应注意查血糖。如血糖正常则非糖尿病。
❺消化系统:妊期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贲门括约肌松弛。可能有胃内容物回流至食道引起“烧心”感。胃消化力减弱,易有恶心等。此外,某些内分泌系统如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也有相应的改变。
❻呼吸系统:孕中期耗氧量增加10%—30%,肺通气量增加40%,有过度通气现象,使动脉血氧分压增高,二氧化碳分压下降,有利于供给孕妇及胎儿的需要。

☚ 胎儿的发育及生理特点   早孕诊断 ☛
妊娠期母体变化

妊娠期母体变化renshenqi muti bianhua

妊娠使母体全身各系统均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新的需要。变化若超出了生理限度就会导致疾病。
❶子宫:由妊娠前的7×5×3立方厘米,增至妊娠末期的35×25×22立方厘米;宫腔容积未孕时为4~7毫升,足月妊娠时达5 000毫升以上。妊娠期子宫的血管变粗、弹性增强,血流量达孕前的4~6倍。
❷乳房:孕早期,乳腺开始增大,妊娠后期,挤压乳房可挤出少量初乳。
❸皮肤:乳头周围、外阴、脐周、脐下正中线可有色素沉着。额及面部可见对称性棕褐色蝴蝶形斑点,称妊娠斑。妊娠后期,腹前壁、乳房及大腿外侧皮肤,可因弹力纤维断裂而出现妊娠纹,初时呈紫红色或淡红色,日久呈白色。
❹血液及心血管:妊娠期间血容量的增加以血浆增多为主,血液相对稀释,形成妊娠期生理性贫血,红细胞可降至3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降至11克%。妊娠后期心率加速,每分钟约增加10次。由于下肢、外阴及直肠下静脉压力增高,血液回流不畅,易出现静脉曲张、水肿及痔疮。
❺呼吸:因气体交换的需要,呼吸较快。上呼吸道抵抗力减弱易患上感。
❻肾、输尿管、膀胱:由于孕母及胎儿的代谢产物经肾排泄,使肾脏的负担加重,夜尿增多。输尿管扩张,易引起上行性泌尿道感染。妊娠早期及妊娠末期,出现尿频。
❼消化:妊娠早期可有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因胃肠道平滑肌张力下降,蠕动减弱,孕妇常感腹胀,易便秘。
❽内分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受抑制,卵巢停止排卵,闭经。垂体生乳素的分泌增加,分娩前达高峰,促进乳腺发育,为产后泌乳作了准备。临近产期,子宫对垂体分泌的催产素逐渐敏感。临产时,催产素可促进子宫收缩,加速分娩;产后可促进子宫复旧。
❾体重:妊娠初期,胚胎及其附属物尚小,孕妇又因早孕反应进食差,体重不增或有所下降,妊娠中期、末期,体重明显增加,妊娠期间共增加10~12千克。妊娠末期,每周体重不宜增加0.45~0.5千克以上,若此时体重增加过快、过多,常因妊娠水肿所致。
❿骨、关节:在激素的影响下,骨盆韧带变柔软,关节也略松弛,使骨盆各径线略有增加。孕妇为保持身体平衡,头、肩向后仰、腰向前挺,这种体态使孕妇常感腰痛。

☚ 推算预产期   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 ☛
妊娠期母体变化

妊娠期母体变化

妊娠过程中,母体在神经内分泌的影响下,全身各系统均发生解剖与生理的变化,以适应妊娠的需要,保持机体内部的平衡,并为胎儿生长发育及其分娩准备条件,如果这些变化超过生理限度就能成为病理状态。妊娠期母体主要变化分述如下。
生殖系统的变化 主要有:
(1) 子宫: 由妊娠前的7.5×4.5×2.5cm3逐渐增大,至妊娠末期达35×25×22cm3; 宫腔容积增大至4000~5000ml以上(比妊娠前约增加1000倍);重量由妊娠前大约40~50g增至妊娠末期的1000g左右(比妊娠前约增加20~25倍),妊娠前半期,子宫增大主要由肌肉组织的增生和增殖,妊娠四个月时,子宫壁约有2.5cm厚;在妊娠前半期末,子宫壁达到最大厚度,约为3~4cm,妊娠后半期,子宫增大主要靠子宫壁的伸展,故妊娠末期的子宫壁仅有0.5cm厚(最厚不超过1cm)。妊娠子宫的每条肌纤维的体积都比妊娠前增加许多倍,宽度约增加2~4倍,长度约增加10~12倍,肌纤维之间有丰富的弹力纤维,肌纤维含水量也增加,子宫肌层细胞内的血管和淋巴管也增多且扩大,静脉扩张,分布呈网状,使子宫变柔软,呈紫蓝色,胎盘附近的静脉扩大成窦,称胎盘静脉窦。子宫血流量随子宫增大而增加,至妊娠末期可达每分钟500~700ml(比妊娠前增加4~6倍)。
妊娠初期,子宫多呈前倾位,妊娠三个月以后,子宫出盆腔而入腹腔,增大的子宫随体位的改变而变位。孕妇直立时,子宫倚靠于前腹壁;仰卧时,子宫倒向脊柱。绝大多数妊娠子宫稍向右旋转,这可能是受乙状结肠位置的影响。
妊娠后半期,子宫常有自动收缩和因各种刺激引起的收缩,它们随妊娠日期的增长而越来越明显,到临产时成为主要的分娩力。妊娠子宫的收缩可促进子宫血液循环。
(2) 子宫颈:妊娠后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均增生肥厚,血管和淋巴管增多,腺体增生,粘膜变厚,因而局部肥大,充血变软(为海绵感)呈紫蓝色。妊娠后期,粘膜可占整个宫颈厚度的一半,腺体的增生可使子宫颈切面呈蜂窝状。宫颈管内充满粘稠分泌物,结成粘块,堵塞宫颈外口,可防止细菌侵入宫腔,临产后常见粘液块自阴道排出。至妊娠末期,宫颈管缩短;初产妇因胎头下降压迫宫颈,使阴道穹窿变短,但宫颈仍关闭。经产妇的宫颈管微扩张,有时很松软,宫口可容一指。
(3) 子宫峡部:介于宫颈解剖内口与组织内口之间,为宫腔最低部分,也是宫体与宫颈交界处狭窄的一段,非孕期长约1cm,妊娠三个月后逐渐伸展变宽,至妊娠末期可达7~10cm,峡部的肌纤维也增生和增殖,但因其肌纤维较宫体少,故变化较宫体慢,其软硬度与子宫相同。分娩时峡部伸展,成为产道的一部分,称为子宫下段,此时组织内口变为子宫内口,解剖内口则改处在子宫体与子宫下段交界处。分娩时,在解剖内口部位可见形状似环状组织,即所谓生理性缩复环。
(4) 子宫韧带:随妊娠子宫增大,圆韧带变粗变长(比非妊娠时增大3~4倍),它对维持妊娠子宫的位置起重要作用,双侧圆韧带的位置,可因胎盘附着部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如胎盘附着于后壁时,因子宫后壁较前壁增宽,故圆韧带的位置较靠前;如附着于前壁,圆韧带的位置则较靠后。除圆韧带有较明显的变化外,子宫的其他韧带也呈现粗大和肥厚。
(5) 输卵管:妊娠子宫逐渐增大后,双侧输卵管伸长向上牵引,处于纵形位置,其肌纤维无明显的肥大变化;内部血管增多,组织充血及水肿,粘膜有时呈蜕膜样变化,间质部大都闭锁。
(6) 卵巢:妊娠后卵巢略增大,有闭锁卵泡,无排卵,含黄体的卵巢则较大。黄体在妊娠3~4个月后开始萎缩,卵巢表面有时有蜕膜样变化。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查妊娠期卵巢,发现在妊娠前四个月时,妊娠黄体合成激素的过程相当活跃,至妊娠末期大为减低,分娩后数日内,黄体即失去合成激素的功能。
(7) 阴道:妊娠后阴道壁血管增多;粘膜增厚充血;呈青紫色。肌纤维及结缔组织也增生,阴道变松软,伸展性增加; 使阴道变长变宽,有时部分粘膜可翻出于阴道口外。阴道上部在妊娠早期与子宫同时上移,至妊娠末期胎儿先露部下降,阴道可出现皱襞。
妊娠后,阴道粘膜上皮细胞通透性增高,脱落的上皮细胞也增加,分泌增多,呈乳白色或淡黄色,酸性(pH3.5~6)。
(8) 外阴:受妊娠影响,外阴部充血,表皮增厚,组织变软,阴道前庭色素增加,小阴唇的皮脂腺分泌增多。有时在阴蒂部分和小阴唇内出现静脉曲张。到妊娠后期,有的经产妇静脉曲张加重,变为病理性质。
乳房的变化 从妊娠早期起,乳腺也开始增大,孕妇常自觉乳房发胀,可摸到乳腺中有很多硬结节。乳头增大并有勃起性,呈深黑色,有时在乳晕外围另有一圈着色较浅的次晕。乳晕中有肥大隆起的皮脂腺分布在乳头周围,称为孟氏腺 (Glandsof Montgomery)。乳房表皮上可见到蓝色和充血的静脉。若乳房发育异常巨大时,其皮肤表面可呈与腹壁相同的妊娠纹。
在妊娠后半期,挤压乳房时,可挤出少量浅黄色稀薄初乳。乳房在妊娠期虽有充分的泌乳准备,但正式分泌乳汁需在分娩后。
乳房的这些变化是在孕妇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高涨的情况下产生的,乳汁的分泌则受垂体的生乳素刺激而产生,但平时因受下丘脑产生的抑制因素所抑制,分娩后抑制解除遂有乳汁。
腹壁及皮肤的变化 妊娠后期,腹前壁,乳房及大腿外侧的皮肤,常因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失去十字交叉形态,变薄而伸长形成皮肤斑纹,即“妊娠纹”。新的妊娠纹呈紫红色或淡红色,多见于初产妇;分娩后妊娠纹逐渐失去颜色,皮肤变白但纹理仍存在。在多胎妊娠,羊水过多或巨大儿等,妊娠纹最显著。在肌肉不发达的孕妇,可出现腹直肌分裂,有时形成疝气或悬垂腹。
妊娠期脐部的变化,有时较特殊。由孕前的凹陷脐,逐渐变浅变平,继而突出于腹部皮肤表面。
孕妇皮肤常有色素沉着,尤其是乳头周围,外阴、脐下腹部的正中线较明显,有些孕妇在额部及面部可见到对称性棕褐色蝴蝶形斑点,称妊娠斑。妊娠色素沉着,可能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刺激黑色素细胞所引起。
代谢的变化 主要有:
(1) 蛋白质的代谢: 为了适应胎儿不断生长发育和母体子宫、乳腺、胎盘发育的需要,分娩期消耗,以及产后乳汁分泌,孕妇在妊娠期间体内进行氮的储存,使氮代谢呈正平衡。
(2)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妊娠期胰岛功能旺盛,胰岛素分泌增加,故空腹血糖偏低,但同时胎盘产生的胰岛素酶,能破坏胰岛素,从而维持母体血糖的稳定。在妊娠期孕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尤以晚期为明显,因此孕妇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
妊娠期由于肾脏排糖阈降低而出现糖尿。妊娠晚期,乳房胀满时,还可能出现乳糖尿。在妊娠期出现糖尿时,应注意鉴别诊断。
(3) 脂肪的代谢:妊娠期肠道吸收脂肪的功能加强,血脂增加,脂肪的积存也多。在妊娠期能量的消耗多,而糖元的储备减少,如遇到能量消耗过多时,体内大量动用脂肪,运行肝内进行氧化,结果酮体产生过多,肝外组织又来不及氧化,则血中酮体增加,尿中出现酮体,而发生酮中毒,这种情况多见于严重的妊娠呕吐或因产程延长,产妇能量过度消耗。
(4) 水的代谢:妊娠时除了胎儿、胎盘、羊水之外,母体的细胞外液,如循环量及组织间水分,随着钠的潴留也有较多的潴留。水与钠的潴留和醛固酮及雌激素有关,水钠的排泄与孕激素有关。正常妊娠时,水钠潴留形成适当比例,不引起水肿,在妊娠全过程中,孕妇体重增加共为10~20kg。妊娠末一个月,每周体重增加不应超过0.5kg。
(5) 矿物质的代谢: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母体需有大量钙质供应。足月胎儿体内含有钙质25g,其中大部分是在妊娠最后一个月从母体摄入。母体本身在整个妊娠期间,需要钙约50g,磷约35~40g,如果孕妇饮食中钙质不够,或由于缺乏维生素D,钙质不能吸收,血钙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如不及时补充,可引起骨质疏松。而发生骨质软化症,造成骨盆变形及难产。
妊娠期母体铁的需要量增加,胎儿形成血液也需要铁,且于妊娠后半期,胎儿肝脏、脾脏内还需要有铁的储存,故妊娠时需要大量的铁质,共约需500mg。否则孕末期可发生缺铁性贫血。
血液的变化 主要有:
(1) 循环血容量的增加:从妊娠10周左右开始,孕妇循环血容量逐渐上升,到28~32周达最高峰,一般可增加30~50%,孕32周后增加速度减慢,持续到足月。孕妇血容量的增加,可以增强母体对失血的抵抗力,防止分娩时发生危险。
(2) 血液成份的改变: 妊娠血容量的增加是以血浆的增加为主,因此血液相对稀释,形成妊娠期生理性贫血,此时红细胞可降至350万/mm3左右,血红蛋白降至11g%,分娩后血液容积突然改变,血浓度增加,生理性贫血随之消失,因此在妊娠期血红蛋白降至10g%以下才诊断为贫血。妊娠晚期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可达10,000~15,000/mm3,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增加,淋巴细胞计数变化较少。妊娠开始以后直到产褥期,孕妇血小板逐渐增加,到足月妊娠时,有的可增到30万/mm3左右,到产褥期甚至可增到50万/mm3左右。妊娠期间血脂增加,到末期可增到900mg/100ml,主要是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增加,而血浆磷脂浓度仅轻度增加,胆固醇在非孕期为180mg/100ml左右,到接近临产期可增加到250mg/100ml左右。由于血浆增加的结果,血中蛋白质发生改变,到妊娠末期由于孕妇体内水分滞留,体重急剧增加,血液稀释,血浆蛋白浓度较未孕时降低7%左右,血清蛋白的浓度也下降,血浆总蛋白可降低到6g/100ml或更少,由于蛋白质的减少,而血清球蛋白有轻度增加,为此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也有改变。血浆内纤维蛋白原在妊娠末期较妊娠早期增高40%左右,可超过400mg%,由于血浆内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的增加,促使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一般可增快到每小时30~100mm,因此妊娠期红细胞沉降率的快慢对诊断疾病的帮助不大。由于血液稀释,导致血浆粘稠度比未孕时降低,未孕时为4.61(与水比较,水为1,此为水的4.61倍)到妊娠中期和末期可减低为3.80左右,从而导致所有电解质各降低10mEq左右。
妊娠期间由于孕妇过度换气,可引起动脉血液内二氧化碳分压的降低,从38降至32mmHq,有的孕妇可发生部分代偿的代谢性酸中毒,其血浆内碳酸氢盐量减低,标准碳酸氢盐量在非孕期为24mEq,妊娠末期可降至21mEq。孕妇动脉血液氧分压到妊娠末期可增至105mmHg(未孕时为95mmHg)。以上改变有利于二氧化碳和氧的输送,即从孕妇输送氧到胎儿体内,从胎儿输送二氧化碳到孕妇体内。孕妇血液pH值到妊娠末期可达7.44左右,(未孕时为7.4)。
心血管的改变主要为:
(1) 心脏位置:妊娠期,子宫增大,横膈上升,心脏随之向上、向左前方移位,使大血管轻度扭转。检查时可发现心浊音界稍扩大,心尖搏动向左向外移约1cm多,心尖部可闻柔软的Ⅰ~Ⅱ级收缩期杂音或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X线胸片上,常可见到心脏横径轻度增宽,左上界稍直,肺动脉显著,有时钡餐造影时可发现食道上有压迹,在心电图上可以出现Q波与T波的倒置。
(2) 心搏出量:由于妊娠时孕妇体重增加,循环血量及新陈代谢率增加,全身外周血管改变以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心脏每分钟搏出量相应增加,大约从妊娠10周开始,至妊娠28~32周达最高峰,较未孕时增加约30~40%,到妊娠后期由于“仰卧体位性低血压综合征”关系,心搏出量下降。到分娩时由于子宫收缩使右心房的压力增加,心搏出量又有增加。产后一周内,心搏出量仍较未孕时为多,之后很快恢复正常。
(3) 心率: 妊娠后期心率加速,每分钟约增加10次左右,分娩期子宫收缩时,心率增快,而到宫缩间歇时,又恢复正常。
(4) 血液动力学: 在正常妊娠早期,血压基本没有变化,到妊娠中期由于子宫胎盘循环形成动静脉短路,周围循环的阻力减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轻度下降,舒张压一般可下降5~10mmHg,但舒张压下降稍多于收缩压,因而脉压稍有增高,约在妊娠30周左右血压下降达最低水平。接近临产期,收缩压与舒张压略升高,分娩期子宫收缩使右心房的压力有所增加,再加产痛,精神紧张等因素,血压增加约10%左右,但产后很快恢复正常。
妊娠期静脉压较未孕期有轻度增加,但上肢静脉压常在正常范围内,而下肢变化较大,于妊娠20~24周开始上升,妊娠后半期由于下腔静脉回血量增多,再加妊娠子宫的压迫盆腔静脉丛,股静脉的压力明显增高,可自8cm水柱上升到24cm水柱,下肢外阴及直肠下静脉压力同样增加,血液回流不畅,以致妊娠晚期下肢和外阴部可出现静脉曲张和水肿,并容易发生痔核。
呼吸系统的变化 妊娠期间,尤其在妊娠后半期,子宫增大迅速,宫底不断上升,横膈和肝脏被推向上方,使肺底部受压,肺的移动受到限制,但由于胸廓向两侧扩张,肺活量一般不致受影响,但孕妇因气体交换的需要,呼吸往往加快。
妊娠后,上呼吸道(鼻、咽、气管等器官)的粘膜增厚,微有充血及水肿,使局部抵抗力减弱,故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系统的变化 由于孕妇和胎儿代谢产物排泄增加,肾脏负担也增加,自妊娠中期开始至妊娠末期,肾脏的血流量及肾小球的滤过率比怀孕前一般增加30~50%。滤过负荷的增加超过了肾曲管的再吸收能力。使蛋白及糖的排泄增加,因而在妊娠期可能出现生理性糖尿和蛋白尿。
输尿管受孕激素和植物性神经的影响而扩张。平滑肌的张力减低,蠕动弛缓,加以妊娠子宫常向右旋,使右侧输尿管屈曲及受压,往往形成输尿管扩张而积尿,肾盂储尿量可由孕前的10~15ml增加到孕末期60ml。由于尿流瘀滞,细菌容易上行而引起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等。
孕妇体内水份代谢增加,24小时内尿量也增加。在妊娠早期,子宫逐渐增大将膀胱向上推移,可出现尿频,以后有好转,但到妊娠末期,膀胱受胎儿先露部的压迫,容积减少,尿频可以再次出现。
消化系统的变化 在妊娠早期,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兼有喜吃酸辣食物或挑食现象,这些症状一般在孕3个月左右即逐渐消失。由于胃酸降低,胃肠蠕动减弱,肠张力减低,也常有胃肠胀气或便秘等症状出现。
妊娠后半期,由于子宫逐渐增大,将肝脏推向右上后方,使肝浊音界减小,因妊娠期各种代谢改变较大,增加了肝脏的负担,但肝功能一般无改变。肝组织可能有轻度脂肪存积和淋巴球浸润。组织化学检查可见有糖元减少现象,因糖元储备不足,遇到消化不良或呕吐时,容易引起肝脏功能障碍,而使脂肪代谢中间产物在血内聚积,以致尿酮体阳性。需注意正常孕妇也可有潜在的肝脏疾病。
妊娠期,胆囊及胆道张力减弱,使胆汁瘀积。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妊娠时为了适应胎儿不断成长发育的需要,身体各类内分泌腺都变得肥大和功能亢进。
(1) 脑垂体:妊娠期垂体略有增大,尤其在妊娠末期,其增大变化主要在垂体前叶,分娩后恢复原状,妊娠期几乎所有激素的分泌均有增加,如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等,但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由于受到胎盘所产生的大量性激素的影响,而被抑制,因而妊娠期间,卵巢不能排卵,月经停止。垂体后叶在妊娠期虽分泌催产素,而卵巢和胎盘分泌的孕激素使子宫肌对催产素不敏感,并有胎盘所产生的催产素酶,使之失活,故不致引起宫缩,有利胎儿继续发育至足月,孕末期时,孕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使催产素在临产中,得以促进子宫收缩,有利于分娩进展,产后使子宫收缩,促进其复旧。分娩后,由于下丘脑停止产生抑制因子,垂体产生的催乳素得到释放,因而产妇开始泌乳。
(2) 甲状腺:妊娠后甲状腺增大,功能亢进。这是由于腺体增生和血运增加之故。基础代谢率从妊娠12周开始逐渐增高,到足月时高达+25%。自妊娠第二个月开始孕妇血浆中,甲状腺素迅速增加达高峰,以后维持至分娩,这可能和血中雌激素增加有关。
胎儿的甲状腺对妊娠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孕妇妊娠前,甲状腺功能偏低,妊娠后症状可减轻,又如患甲亢,妊娠后病情可加重。
(3) 肾上腺:妊娠期肾上腺皮质增生,其中以束上带最为明显,功能也亢进,皮质醇(主要成分为理糖激素)与醛固酮(主要的理盐激素)分泌均有增加,对糖、蛋白质、电解质和水的代谢有一定影响。妊娠期肾上腺分泌亢进,有维持体内钠平衡的作用。
(4) 胰腺:妊娠后,胰腺分泌功能增加,但胰岛素的需要和消费也增加,因此末梢血循环中的胰岛素含量并无多大意义。
体重的变化 在妊娠初期,由于胎儿及其附属物都比较小,孕妇因妊娠反应而食欲不振,故体重增加不明显,间或略有减轻。妊娠四个月以后,母体代谢性改变较大(水、蛋白质和脂肪的存储以及血液总量的增加)。再加胎儿及其附属物发育较快,体重可明显增加,在妊娠全过程中,孕妇体重的增加约为10~12kg,其中胎儿、胎盘及羊水约占4.5kg,乳房和子宫约占1~2kg,体内组织增加约占2~2.5kg。母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储存约占0.5kg,血液容积增加约占1kg。在妊娠末期。每周体重增加不应超过0.45~0.5kg,若体重增加过速或过多,常是妊娠水肿的先兆,应特别注意,积极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
关节的变化 妊娠期,在激素(弛缓素)的影响下,孕妇骨盆韧带变柔软,使关节略松,骨盆各径线略有增加,若韧带过于松弛,可使孕妇行动困难,有的甚至可发生耻骨联合分离。
妊娠期由于子宫重量的改变,使孕妇的重心向前移,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孕妇头部与肩部需向后仰,腰部向前挺,形成典型的孕妇姿势。

☚ 胎儿   妊娠反应 ☛
000114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