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的形状与对关联随自旋和组态变化规律研究
1978~1986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张敬业、钟纪泉在70年代简单推转壳模型成功的局限性分析的基础上, 较早开始探讨了核的形状与对关联随自旋和组态改变而变化的效应, 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研究首次提出了从实验上提取的超带与基带的角动量差,除包含通常所认为的转动排列角动量外,尚有形状相变和对关联减弱两种贡献, 并从微观上作了论证;1980年对当时流行的利用相邻奇A核回弯行为来判断偶偶核回弯机制的方法提出了质疑, 强调了核形状与对关联对组态的依赖性; 首次系统研究了大形变核(形变自由度可冻结)内对关联随频率和组态的变化;从微观上计算了更高自旋下(对关联可忽略)形状及转动惯量随自旋及组态变化的特征;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四极对力的存在; 提出了一种综合规范空间与普通空间的信息, 分析高速旋转核内的有效关联方法; 对Hg过渡区首先进行了三维形变空间位能面自洽计算,得到了和实验相符的结果;提出了适用于Hg过渡区的改进了的Nilsson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