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 唐山水诗赏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 唐山水诗赏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唐山水诗鉴赏
李白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这是李白咏洞庭之游的七绝组诗中的第五首。虽不如第一首、第二首显得富于吸引力,细嚼仍觉有动人之趣。 一、二两首中的 “日落长沙秋色远”、“耐可乘流直上天”,作为洞庭景色的壮丽特征的表现,虽不是精雕细刻而是“天然去雕饰”的,较之“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的景色描写更带直接性。后者偏偏把诗人直接接触着的洞庭景色说成是画中的景色,方式上和他在“梦游天姥”时,感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接近,即以隔见不隔,寓不隔的情感体现于隔的形象。 诗词的语言与情感的关系,最忌的是隔。王国维认为“写景之病,在一‘隔’字”,而且认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这些话说得有理,但不能因此否认李白那“淡扫”与 “丹青”所体现的画意对诗人情感的体现的特殊作用——在隔中见不隔之妙。诗人把目前景故意说成画中景,也许为了借人们对绘画艺术的具体性的感受,表达他对“江山如画”的目前景色的美的爱。当读者依据观画的审美经验,从而加强自己对于出现在诗句中的景色的美的感受,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李白诗句那由隔到不隔的审美过程的特殊点。 惯于跳动地表现自然景色的美的特征,是诗人而不是写生画家的李白在审美感受方面的特点和优点。尽管这首诗给洞庭景色带上了画意,但诗中的壮丽景色仍能体现诗人那豪迈的襟怀。也象他别的诗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那样,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爱。我对“淡扫明湖开玉镜”的“淡扫”一词很感兴趣,它和绘画艺术青绿山水的“浓妆”趣味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即使是“丹青画出是君山”,也象第二首那“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那样,这种隔而不隔的艺术手法,有寓巧妙于平淡中的美的特征。尽管不如“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那些诗句显得奇瑰,也更富于魅力,但“画”字和“赊”字的应用一样具有别出心裁的美。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 唐山水诗赏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唐山水诗鉴赏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乾元二年(759),李白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归来,他的族叔李晔贬官岭南,二人在岳州相遇。在此之前,中书舍人贾至也被贬到了岳州,三人怀着相似的心情共游于月光下的洞庭湖,诗人于此时写下了这组洞庭游诗。这是第二首。 全诗笼罩在一派清朗的月色之中。“南湖秋水夜无烟”,南湖就是洞庭湖,万顷湖水在月光下滟滟泛波,涌向天际。空中皓月当头,没有 一丝烟尘游动。同题的另一首诗中,诗人还有“洞庭湖西秋月辉”的句子,可见正是澄净的素辉照亮了明镜般的南湖。备尝人间坎坷的诗人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别样的然而属于自己的世界。“耐可乘流直上天?”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耐可,怎么能够;我怎么能够随着浸满月光的流水升入那属于明月的天空去呢?显然诗人把秋月当作了生造这一美好世界的真正造物主,“上天”就为了去追求那光华四溢,沐浴心灵的明月。从字面上看,虽然上两句并未提到月,但月光恰恰是洞庭夜景的全部灵魂。所以下面十分自然地点明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为什么“且就” 呢?这是诗人对李晔、贾至的劝慰,让我们共同借取这眼前的一派湖光月色吧,它上下辉映,通澈冰莹,如同一面明镜,能照进每一个因忧伤而灰暗的心灵。凭借它去追求无拘无束、消愁灭恨的理想境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追求化为了想象,“将船买酒白云边”。有了船就可以“乘流直上”,有了酒更可使物我两忘,三人一起升入那属于明月白云的天空。幻想借助景物终于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 全诗借景造境,想象飞升,在开阔、隽逸的境界中透露出一种豁达、洒脱的情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