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放松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放松功

近代气功练功方法之一。练功方法为: 练前安心静意,闭目2~3分钟。然后随呼吸全身逐步放松。先默想从头部开始放松,特别注意两眉间 (印堂穴),逐渐松至两肩、两手、胸廓、腹部、两腿、两足。再从后脑开始,逐步放松至背、腰、臀、大腿后侧,足底。如是反复多次,达到全身轻松舒适。然后停止反复,在呼气时默念“松”字,使“松”字随呼气遍放全身。

放松功

气功功法之一。上海市气功疗养所提倡的功法。特点是:呼气时默念“松”字,使全身顺次放松。

放松功

放松功

以意念诱导肌肉放松为主要方法的静功功法。源于隋唐时代的委身法,经后人加工整理而定型。通过精神和躯体的松静过程,缓解紧张情绪,排除经络障碍,减少气的消耗,为气血运动通畅并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防治气血运行失调的各类疾病有良好的疗效,被收入《中国医学气功》(薛立功等编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
功法 站、坐、卧均可,自然呼吸,排除杂念,保持宁静,然后在呼吸和意念的配合下,诱导肌体逐步、顺序放松。呼吸的配合,是自然、无意识的短吸之后,继之以长呼,在呼气中施行放松的各种意念活动。为排除杂念,可配合呼气,默念“放松”语,同时意想放松时肌体的各种舒适感觉。放松的过程,可分段、分线,亦可分局部、整体进行。
❶分段:先将人体划分为若干段,如头部、颈部、肩部、胸部、上肢、腹部、臀部、下肢,然后自上而下分段放松。
❷分线:先在身体划定几条线,然后按一定次序分线放松。如从头部沿脊柱正中线到骶部为第一条线,从两肩到两手为第二条线,从两髋到两脚为第三条线,从第一条到第三条线顺序放松,叫“三线放松法”。
❸整体:先从头顶开始,水平地向下逐步放松,坐式松到臀,站式松到脚。
❹局部: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某部肢体或某些内脏进行放松锻炼。这种放松疗法治病的针对性强,但对功法的要求也较高,特别是意念的质量、控制程度、呼吸的配合。最后收功,把意念缓慢引导到丹田,轻搓两手,轻揉两目完毕。注意事项:一是松静结合,首先要排除杂念,保持入静状态,肌体才有良好的放松效应;而肌体的放松又能促进精神宁静。二是放松过程要缓慢进行,细腻地体验其舒适感觉,方有良好的疗效。三是低血压、内脏下垂性疾患不宜行此功。

☚ 常用医疗气功功法   松静功 ☛

放松功

放松功

气功功法。属静功类。由原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应用推广、经马济人整理定型。该功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形与意合,身体松;第二步意与气合,呼吸松;第三步气气归脐,腹部松。其中以身体松为基础,也可把身体松作为练好其它气功的入门方法,并把放松的要求贯彻全部练功过程中,以提高练功质量。

☚ 强壮功   佛家气功 ☛
放松功

放松功

放松功,是松弛机体,安定心神的一种静功锻炼功法。它的特点是通过有步骤、有节奏地注意身体各部位,结合默念“松”字的方法,逐步地把全身调整得自然、轻松、舒适,以解除思想、身体的一些紧张状态,使之趋于松弛; 同时使注意力逐步集中,杂念排除,心神安宁; 从而以活跃气血,协调脏腑,疏通经络,有助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放松功对于健康者、一般慢性病患者,都可以在指导下进行操作。也可以把放松功作为锻炼气功的入手方法,并把放松的要求,贯穿到整个练功过程中去,以提高练功质量。放松功对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肠胃病、青光眼、哮喘、神经衰弱等,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古代虽无放松其名, 但有类似内容, 如《太清调气经》中称为“委身”的就是。“委身法”是: 候四体清和,内无思念, 行止寝卧而调其息, 凝然委身, 如委其衣, 以置于榻, 无筋无骨, 无神无识, 纵身纵心,如彼委衣, 寂寂沉沉, 放其形体, 澄神炼气, 即百节开张,筋脉畅通,津液注流。 此外在《神仙食炁金匮妙录》中也提到存想自己衣被皆去, 骨节皆解, 自觉云行体中, 经营周身等。 近人丁福保在1943年写的《最真确之健康长寿法》一书中也介绍了与放松功相同的“弛缓法”是: 取仰卧式, 轻轻合眼, 感安静后, 想及自己之两眼已轻闭, 头额弛缓, 颜面亦全然轻松, 齿在口中若有若无; 又思及自己之手足也同样轻松安放, 心脏之鼓动安静而松弛, 呼吸轻松而自如, 腹部也全部松弛, 有如溶化, 全然不为何物所拘束。 松弛又分表面的松, 即先使头盖、 颜面、 颈、胸、腹、背、手足之骨胳筋肉组织弛缓; 而后及于深, 达于心脏、血管、细胞、胃肠及内分泌腺等等。丁福保认为:人如躁急可用此弛缓法,以防止神散。弛缓法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支气管喘息、胸部痉挛、急性便秘及其他痉挛性症状。原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在继承整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957年总结提出了此放松功。放松功的操作方法、功理分析及其应用如下:
基本方法
(1)三线放松: 将身体分成两侧、前面、后面三条线,自上而下依次地进行放松。第一条线: 头部两侧→颈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两前臂→两腕→两手→十个手指。第二条线: 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两膝→两小腿→两脚→十个脚趾。第三条线: 后脑部→后颈→背部→腰部→两大腿后面→两膝窝→两小腿→两脚→两脚底。可见附图。

三线放松示意图


1. 第一条线----
 第二条线………
2. 第三条线----

(2) 放松方法: 先注意一个部位,然后默念“松”字,再注意次一个部位,再默念“松”字。从第一条线开始,循序而下,每放完一条线,在一定部位即止息点轻轻意守一下。第一条线的止息点是中指; 第二条线的止息点是大脚趾; 第三条止息点是前脚心,每处约止息1~2分钟。当三条线一个循环放松完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脐中,意守该处,保持安静状态,约3~4分钟。一般每次练功约做二、三个循环,安静一下,然后收功。本法适用于一般初练功的健康人和各种慢性病患者。
(3)功理分析: 首先三线放松的每一条线上,都有一阴一阳两条经络,它们是: 第一条线,手少阳三焦经合手厥阴心包经; 第二条线,足阳明胃经合足太阴脾经,中间还有任脉经; 第三条线,足太阳膀胱经合足少阴肾经,中间还有督脉经。所以每一条线的放松过程,都含有阴阳调节的意义。而三条线都从头部开始,因为头部为“诸阳之会”,不少慢性病人的紧张点就在头部,所以从头部开始放松,也更有利于推动以下各部位的松弛。其次三条线上都有一个止息点,它们也都是经络上的穴位,如第一条线的中指尖,内侧有手厥阴心包经的 “中冲”;第二条线大拇趾端,内侧有足太阴脾经的“隐白”,脚趾背面趾甲后有足厥阴肝经的“大敦”;第三条线前脚心,有足少阴肾经的“涌泉”。所以三线放松都是始于阳而止于阴,这也有利于推动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并且三条线一个循环后的总止息点定在脐中,因为“脐者生之根也。”(《苏沈良方》)总止息即意守在该处,能增强元气,及提高关藏元气的能力。还由于“脐者齐也,言其上下之齐也,身之半正谓之脐中也。” (《东医宝鉴》) 所以意守脐中,就有利于调节人体上下两部分的阴阳不平衡。此外,脐中也是下丹田之一; 就练功者来说,脐中部位明确,易于意守。
选用方法 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分段放松: 把全身分成若干段,自上而下分段进行放松。部位的分段有两种: 头部→肩臂手→胸部→腹部→两腿→两足: 头部→颈部→两上肢→胸腹背腰→两大腿→两小腿及脚。注意一段,默念“松”,每一段可默念“松”二、三遍。每次练功可放松二、三个循环,只止息在脐部。本法适用于初练功对三线放松感到部位太多。记忆有困难者。
(2) 局部放松: 在三线放松的基础上,单独地就身体的某一病患部位或某一紧张点,注意它,并默念“松”20~30次。本法适用于三线放松掌握得比较好,而病患部位有可能进行放松者。如青光眼的眼部、肝肿大的肝区等。
(3) 整体放松: 就整个身体作为一个部位,默想放松。可以从头到脚,笼统地似流水般向下默想“松”; 或就整个身体笼统地向外默想“松”;或依据三线放松的三条线,依次流水般地向下默想“松”,不停顿。本法适用于三线放松、分段放松掌握得比较熟练,能较好地调整身体,安定情绪者。或初练功感到进行三线放松、分段放松都有困难者。
(4) 倒行放松: 把身体分成前后两条线进行倒放,第一条线从脚底开始,依次为脚跟、小腿后面、两腿弯、大腿后面、尾闾、腰部、背部、后颈、后脑至头顶; 第二条线从脚底开始,依次为脚背、小腿、两膝、大腿、腹部、胸部、颈部、面部至头顶。这样前后倒放做二、三个循环。本法适宜于气血两亏、神疲乏力、头晕眼花、中气下陷等虚症明显的患者。
操作要领及注意点 松是指不紧。凡物虚而不实,或宽而不急都是松。因此,松是不紧张状态。从功夫上讲是练功中的一种体会,不能理解为松垮、松散。放松是一种要求,这是对已经紧、实的情况而说的,所谓纵物舒展之。放松功就是为能达到放松的一种静功方法。在操作时,默念“松”字不出声,快慢轻重掌握适当,用意太快太重会引起头部不舒; 太轻太慢则易昏沉瞌睡。在默念“松”时,如遇某一部位没有松的感觉,或松的体会不明显,不必急躁,可任其自然,按着次序,继续逐个部位放松下去。一般采用自然呼吸,也可与呼吸结合起来,如在吸气时注意部位,呼气时默念“松”。感到腹部有起伏时,可以进行腹式呼吸的锻炼。姿势采用平坐、靠坐或仰卧。站式不宜做放松。进行放松后除一般意守脐中外,还可选用涌泉、大敦、足三里、命门、中冲等穴位或守外景。中医辨证属于实症患者,宜多放少守;如辨证属于虚症患者,可少放多守,或做倒放。如感到守止息点有困难的,可配合数息法。
☚ 强壮功   松静功 ☛

放松功fàng sōng gōng

relaxing exercise; psychosomatic relaxation exercis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