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麦害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麦害虫wheat insect pests

小麦害虫是影响麦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危害可造成减产和失收。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小麦吸浆虫在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10余省大发生,小麦减产50万吨以上。麦二义蚜,麦长腿蜘蛛,条斑叶蝉等在干旱年份,常形成旱地小麦的严重威胁。绿麦秆蝇在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的局部地区,可造成一些田块大量囊胎,白穗。麦鞘毛眼水蝇在四川北部,陕南与青海等高寒地,形成迁飞循环发生区,使该地区小麦平均损失15%左右。地下害虫在各类麦区都有其适生种,不加防治,则缺苗,断垅,甚至毁种。黑森瘿蚊,麦茎叶甲,麦茎蜂等虽在局部地区发生,但能造成严重危害。其他刺吸式口器害虫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和品质降低。小麦生长季节长,在中国又是唯一越冬生长的禾谷类作物,多数多食性害虫,如叶蝉,飞虱,麦蚜、夜蛾类害虫在麦田越冬,繁衍,而成为其他作物的虫害发源地。粘虫除在南方麦田越冬外,一、二代粘虫也靠麦田增殖,成为秋作物大害。一些刺吸式口器害虫,本身为害并不严重,但因能传播多种麦类病毒病。如1965、1970、1978年,中国小麦黄矮病大流行,波及北方10余省,减产达10余万吨。
种类、分布
全世界已知小麦害虫在400种以上。其中不少是全世界广泛分布的种类,如麦蚜、非洲蝼蛄、灰飞虱、二点叶蝉等。但不少种,因受生理、生态限制,只分布在一定范围内。中国1980年统计,小麦害虫达237种(包括螨类)。分属于11目,57科。其中取食茎叶种子的87种,刺吸,锉吸的82种,地下害虫55种。绝大多数为古北种类,包括中亚细亚、西伯利亚及东洋区系,随着小麦种植区域的扩展而扩展,其中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区系的害虫,又大多是较为适应干旱和低温的种群,因而中国小麦害虫的分布也主要在北方较为干燥的地区。南方湿热地区害虫较少,对小麦生产影响亦较小。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农业生态、种植制度的不同,形成不同麦区的麦类害虫区划。
黄淮平原冬麦害虫区 南界大体在江苏、安徽的淮河以北、河南信阳以北的大部麦区; 西界包括陕西的商洛和关中灌区,山西临汾以南的汾河流域; 北界在河北邢台、山东济南以南的广大平原区。年降雨量600毫米以上,且多属灌溉地区。冬小麦在10月分播种,密度大,产量高,麦、玉米年两熟。一月平均温度约在-2℃以上。因土壤、空气湿度较大,是小麦红吸浆虫的易灾区,是春季粘虫增殖的主要中转地,其他如非洲蝼蛄、细胸金针虫、暗黑金龟甲、麦长管蚜等的发生较多,麦圆蜘蛛、小麦叶蜂发生密度亦高。灰飞虱、麦二义蚜等还能传播病毒病害。
北方冬麦虫害区 包括黄淮平原冬麦虫害区以北、以西,直达长城沿线的中国广大冬麦区。小麦播种较早,多在9、10月间。一月份平均温在-4℃以下,年降水量较低,除东部沿海与一些川道地区有灌溉条件外,多为旱作农业。由于小麦苗期生育阶段长,适于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的为害。小麦生长阶段,多干旱,一般适旱性害虫发生量较高。
本区由于面积大,自然气候,栽培条件仍有较大差异,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区:
❶35°N以南,平原、丘陵区: 可两年三熟,冬季温度较高,地下害虫主要有非洲蝼蛄、沟金针虫、棕色金龟甲、华北大黑金龟甲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能以成、若虫在麦根越冬,常形成发生基地。在冬春干旱,高温年份,麦二叉蚜、条斑叶蝉、黍瘿螨、麦长腿蜘蛛可严重发生成灾,并传播病毒病。栽培条件不良的麦田,麦秆蝇、麦茎叶甲可大发生。

❷西北部半干旱晚熟冬麦区: 丘陵山旱地,一年一熟,以华北蝼蛄、华北大黑金龟甲、黑皱金龟甲、宽背金针虫发生较多。干旱年份麦二叉蚜、麦长腿蜘蛛、条斑叶蝉、赤须盲蝽发生量亦大。在一些川道向阳平地,又以非洲蝼蛄、根土蝽,麦二叉蚜、灰飞虱、条斑叶蝉、燕麦蝇、冬麦沁夜蛾为主。小麦抽穗后,又有麦长管蚜、禾无网长管蚜的发生。部分地区有冬麦穗夜蛾、麦茎谷蛾的发生。

❸东部灌溉平原区: 包括山东、河北、辽宁东南部一些地区。以非洲蝼蛄、华北大黑金龟甲、东北大黑金龟甲、细胸金针虫为主。麦长管蚜、灰飞虱可大发生,并传播病毒病。后期粘虫能较多发生。
长江中下游冬麦虫害区 包括淮河以南,湖北以下的长江沿线,陕西安康地区。一月份平均温度2~7℃,年降水800~1 200毫米,以麦稻、麦油菜、麦棉两熟为主。由于地上、地下相对湿度大,甚至造成湿害,虫害较少。地下害虫以华北大黑金龟甲、暗黑金龟甲、褐纹金针虫为主。地上害虫苗期有麦长管蚜、灰飞虱、黄褐叶蝉、麦圆蜘蛛。在丘陵旱田小麦红吸浆虫可发生成灾。粘虫可以在麦田越冬。
长江上游冬麦虫害区 包括陕西汉中,甘肃徽县及四川大部盆地区,以及贵州北部,云南北部等地区。本区雨量丰富、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年平均气温达17~20℃。小麦种植在丘陵旱田。主要虫害是禾谷缢管蚜、麦鞘毛眼水蝇。冬季干旱年份麦长管蚜发生较多。个别地区、田块,小麦红吸浆虫、小麦沟牙甲、红背麦叶蜂、大麦秆蝇可成灾。
西南高原冬、春麦虫害区 包括云南、四川昌都,西藏东南高原小麦区。由于地处高燥,小麦生长期较为干旱,虫害稍多。以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麦二叉蚜、条斑叶蝉发生量亦高,黍瘿螨传播线条花叶病毒,造成严重灾害。
东北春麦虫害区 包括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等省春小麦区,年平均气温0~7℃,但降水量达500~800毫米,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地下害虫以东北大黑金龟甲、暗黑金龟甲、宽背金针虫为主; 地上害虫则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粘虫常大发生。
北方春麦虫害区 包括兰州以北,长城沿线以外的春小麦种植区。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一般在300毫米以下,主要靠灌溉。地下害虫有华北蝼蛄、宽背金针虫、华北大黑金龟甲、暗黑金龟甲外,还有小云斑金龟甲。近些年细胸金针虫密度亦有增加趋势。地上害虫则有条斑叶蝉,尖头麦蝽、秀夜蛾、春麦穗夜蛾。能严重成灾的则是绿麦秆蝇,个别年份,冬麦地区麦蚜、黄矮病猖獗流行时,亦进入本区成灾。宁夏一带黄灌区,小麦吸浆虫亦可并发成灾。
西北冬春麦虫害区 分两部,东部包括兰州西、南部高海拔山区,西部包括甘肃河西走廊,新疆的小麦产区。东部山区有乌鞘岭、祁连山、岷山等山系,年降雨量较高,但川道谷地仍多靠灌溉,地下害虫和北方春麦区相似,地上害虫川地为小麦吸浆虫易灾区。高寒山地,虽无灌溉,但湿度大,以麦黄吸浆虫为主。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亦常发生传病,麦鞘毛眼水蝇在此越夏。一些地带春麦穗夜蛾、麦茎蜂能成灾。西部河西走廊和新疆,年降雨在150毫米以下,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小麦生产全靠灌溉。但因冬季有雪覆盖,亦可种植冬麦。由于冬春麦插种和周围的荒漠草原,主要虫害为麦二叉蚜、灰飞虱、条斑叶蝉、西北麦蝽、小麦皮蓟马等。特别是新疆麦区,由于靠近中亚细亚,其特有种为亚洲飞蝗、黑森瘿蚊、冬麦心夜蛾、谷粘虫、锚纹穗金龟等。
防治
对小麦害虫研究,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782年瑞典学者对黑森瘿蚊与品种的抗性关系的研究。1899年德国人研究麦茎蜂的发生为害。20世纪初,英国人研究了小麦吸浆虫与燕麦蝇等虫害。此后,有关小麦害虫的专题研究就大量出现。中国1923年查良镕即发表《小麦之疫病及害虫》一文。1936年蔡邦华发表了《我国最近引起之麦类新害麦秆蝇与吸浆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基本控制了飞蝗的发生为害,接着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成灾,掌握了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制定了有效的测报防治技术。大量研究麦类传毒媒虫与传毒规律,控制了黄矮病、丛矮病、蓝矮病、线条花叶病的发生流行。地下害虫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查明了中国主要麦虫的种类、分布和发生,建立了重要害虫的测报系统。不少省、市对一些区域性麦虫,也分别进行了研究与防治。
1949年以后,中国对小麦害虫防治的基本对策主要是:第一,大规模改造滨海、湖泊、沼泽地,消灭飞蝗发生基地。西北地区开垦麦田周围生荒地,消灭芨芨草墩,使麦蝽类为害大大降低。河西走廊、青海等冬春麦混种地区,由于缩减了冬麦,或将冬春麦分区集中种植,从而使麦二叉蚜、麦黄矮病的发展为害大大减轻。在干旱原区,采用了糜麦换茬措施,在西藏推迟小麦播期,因而消灭了黍瘿螨赖以交替传播的小麦线条花叶病。取消麦、棉、玉米的间作套种,从而控制了飞虱传播丛矮病。第二,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合理施肥、密植、灌溉等。由于小麦群体密度的增加和生长势的增强,对喜光照的条斑叶蝉、绿麦秆蝇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 由于密植,植株群体生育期趋于整齐化,又得以降低麦吸浆虫,麦秆蝇等有效产卵和入侵量,同时,增强苗期对地下、地上害虫为害后的补偿能力和抗耐能力。集中适时迟播,有效地缩短麦蚜、粘虫等越冬害虫迁入期,减少越冬量。及时收获、晒碾,可压低麦穗夜蛾,麦蝽、麦蛾、皮蓟马等穗期若虫、幼虫存活量。轮作、翻晒、中耕、除草等,对多数地下害虫,土栖蛹、卵等有消减作用,并提供天敌捕食的机会。其他镇压、耙耱也能对一些苗期害虫起一定杀伤作用。第三,大量选用抗抑害虫的良种。在小麦吸浆虫、绿麦秆蝇、黑森瘿蚊的防治中,已起到巨大作用。另外对一些传毒害虫的防治,也正在受到重视。选出抗虫、抗病、高产、优质相结合的优良品种,可以压低虫口,提高防治的经济阈值,是麦类害虫防治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50~60年代,利用有机氯农药防治地下害虫、小麦吸浆虫、其他蛀茎、食叶害虫方面曾起了一定作用,但出现残毒、污染等问题。至60~70年代改用有机磷农药,对地下、地上苗期害虫的防治和防病方面发挥了作用。对某些害虫基地,以及突发性、毁灭性害虫,选用低毒、低残留、选择性药剂,并改用低容量机具,适时、适量用药。对地下害虫、麦吸浆虫等常发性害虫,采用隔年施药,半量拌种等。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土地的充分利用,以及生产的集约化,从前粗放耕作,不良栽培条件下适生的害虫,如秆蝇、麦穗夜蛾、麦茎蜂、麦茎叶甲、麦二叉蚜、条斑叶蝉等已自然减少。但是由于过度灌溉、密植,使用氮肥,追求高产品种等,又相应地促进了另一类害虫,如小麦吸浆虫、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粘虫、细胸金针虫的增长。复种指数的增加,休耕期的缩短,为一些地上、地下害虫的生长,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麦田害虫的防治,带来了新问题。因此,从麦田的总体保健出发,在不同麦区,制定和小麦高产、高品质栽培要求相结合的麦田生物灾害的综合保护体系,是中国麦类害虫防治的总趋势。

小麦害虫

wheat pes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