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兵卫生
坦克兵卫生是根据坦克的构造、战术要求和内部微小气候的特点,研究坦克内的不利因素及其对人体功能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卫生保障措施。
坦克作战时产生的不利因素 坦克内微小气候的影响: 坦克的钢铁装甲极易导热,车内的微小气候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很大。南方夏季,气温高,日辐射强,坦克内气温和内壁温度很高,在关闭舱盖行驶时,车内气温可超过外界气温10~12℃,当坦克火炮猛烈射击时,车内气温更高,乘员容易发生中暑。北方冬季,无采暖装置的坦克内气温接近外界气温,若敞开舱口行驶时,气流直接吹向驾驶员,加上坦克乘员的工作是静态作业,如防寒措施不当,也可发生冻伤。此外,坦克在雪地上行驶时,履带不易咬紧地面,常发生空转,在风雪中行驶时不仅车内温度低,而且能见度下降,增加行动困难。坦克噪声影响:坦克内噪声主要来源于动力部分的发动机运转,其次是行动部分的履带推进装置、履带之间的摩擦以及履带与地面的摩擦,此外,排气管排气和火炮发射时都可产生噪声。据调查:坦克发动机空转时,噪声可达80dB以上;如果在土路上以35km/h速度行驶时,可达100dB以上;在混凝土路面行驶时,可高达110dB。由于混合噪声强度很大,往往使乘员之间不能直接谈话,必须用通话装置进行联系。乘员在坦克内受到噪声的影响,可发生听力损失,下车后需经1~2h方能完全恢复。坦克火炮射击时,车内声响很大,可使乘员发生耳鸣、听力减退等。坦克振动的影响,坦克振动主要是发动机运转和在起伏地带行驶时发生的。发动机开动时的振动是有规律的周期性振动,许多机器零件在运转时发生的简谐振动合并成为复合振动,在不平的道路或起伏地带行驶时发生的振动是无规律的随机振动。这些无规律的振动与发动机发出的周期性振动交织在一起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评价振动对人体影响的界限一般分为使人不舒服感,工作效率降低限及人体健康安全限三种。坦克行驰时强度不同,无规律而突然发生的振动,使人体的重心不断变更,难于维持平衡,容易引起全身性和局部性的疲劳,工作效率下降,以至发生腰肌劳损。如果遇有剧烈而又突然的振动,尚可引起外伤。有害气体和尘埃的影响:火炮发射时或行驶中,坦克内常受到火药气和废气的污染。其中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氰化物和硫化氢,危害较大的主要是一氧化碳。据测定,在舱盖和电扇全闭情况下,最高浓度可达4~5mg/L,如在静止状态关窗门不通风时,需30min以上方能降到最高容许浓度以下;在开舱盖和开两个电扇进行通风情况下,则很快下降。由于战斗时坦克内通风不良,往往造成一氧化碳蓄积而引起中毒,使乘员发生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当坦克成纵队行进时,前面坦克排出的废气可进入后面坦克内部,在开阔地、低谷、森林和无风时更易发生。废气也可由发动机室通过密闭不充分处进入战斗室。当密闭舱盖长时间行驶时,由于车内受到废气污染,也可使乘员发生不良感觉,甚至中毒。干旱季节中,坦克在土路上行驶时卷起的大量尘埃进入车内,刺激眼结合膜,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引起炎症。
坦克部队的卫生保障工作 加强专业训练和体育训练,提高乘员对振动的适应能力,在发生强烈振动的起伏地带行军时,应增加小休息。设计合理的坐椅使乘员在振动时能维持平衡。坦克乘员使用与坦克帽连在一起的消声器,以防噪声损伤。改善坦克结构,调整和加固车内各种机件和武器装备。拉紧履带减少履带噪声,用消声器减少噪声,发动机室和战斗室之间敷设隔音材料,装甲内壁敷设吸音物质;改善坦克弹簧,安装减振器,以减少车体的颠簸。注意防暑和防冻工作。夏季行军时,应加强通风换气,条件允许时开舱行驶;行军途中及时合理地组织到车外荫凉处休息,并注意坦克乘员的水、盐补给;用湿防雨布、树枝等盖在停止的坦克上,以减少受热。冬季行军时,可利用发动机室的热空气或加温发动机的装置取暖,但要注意勿使燃烧不完全的碳氢化合物污染车内空气。此外,操纵杆握把和蹬板上包以毡套以防冻伤。做好车场日的卫生工作。坦克部队经过一定时间训练后,驶进停车场内进行保养,维修工作,称为车场日。车场日任务重,劳动强度大,能量消耗多,衣服、身体容易受润滑油、灰尘、泥土等污染;作业场所空气易受燃料、挥发油、硫酸蒸汽及废气等污染。所以,在车场日劳动中要合理组织、积极做好卫生预防工作。包括通风换气,良好的照明,在可能发生有害气体积聚的地点按装通风装置。严格执行技术安全操作规程,注意预防外伤;乘员要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工作服等。必要时戴防护眼镜;营卫生所军医要到车场巡诊,加强卫生宣传和医疗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