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病 儿童精神病ertong jingshen bing发生在儿童期(15岁以下)的精神病。儿童时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精神病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都不同于成人。对儿童精神病进行分类,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沿用临床精神病学的分类;另一方面列出多种儿童精神病的特殊症状,如言语、学习、睡眠、饮食及运动等方面的障碍。具体的表现有口吃、缄默、语言发育迟缓、抽动、梦魇与夜惊、梦游、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异食癖、遗尿、多动、冲动、攻击、孤僻与迟钝、恐惧和胆怯、顽固性习惯、进气发作及脾气爆发等。这些特殊症状可能是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如果症状明显或迁延持久则成为病态。儿童精神病中的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躁狂抑郁症一般较少见,特征是症状单一,内容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逐步接近成人。另外,儿童期尚有特殊的以与外界接触障碍为特征的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病的治疗,一般以病因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行为指导为主。 ☚ 儿童抑郁症 共生性精神病 ☛ 儿童精神病 儿童精神病儿童精神病,指发生于儿童期(一般认为14岁以下)的精神病。由于儿童处在成长发育时期,这时发生的精神疾病,有些是儿童特有的,不见于成年患者,如婴儿孤独症和婴儿痴呆,有些则亦见于成人,如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但如发生于儿童期,则往往带有年龄的特点。分别介绍于下。 婴儿孤独症 本病最早由Kanner(1943) 系统描述与命名。它是一种发生在婴儿期、较为少见的精神病。国外报道10,000名儿童中约有2~4例。通常在婴儿期起病,但也有2~3岁以前发育正常,以后才出现症状者。男较女为多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极端的孤独,与亲人不亲,不愿与他人接触。固执地要求保持恒定的环境和生活格式。如果变动时可产生严重的情绪反应。患儿对某些物件(例如某种玩具)表示特殊的依恋,而对人却毫无感情,或有易怒、攻击及刻板式的行为。言语发育迟缓,或单调、重复刻板,或有模仿言语,或完全缄默,对言语理解力差。运动发育迟缓。大多智力低于正常。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异常,部分患儿出现癫痫发作及脑电图异常。 病因未明,有认为起因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意见。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一般居民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弟也有发现长y染色体,从而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气脑研究发现本症患儿的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而且临床的严重性与该部气脑的异常程度有关。也有认为是胎儿期弥散性脑病或是某种脑损害的结果。Hier等(1978)曾发现两侧半球大脑不对称,认为这是产生言语困难和迟缓的原因。 本病的诊断要点为,对他人缺乏反应(孤独),交往能力严重受损和对环境的反应异常,多数起病于2岁半以前。 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少数病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预后与智力水平有关,智力障碍严重者预后差。 治疗方法以心理教育治疗为主,包括个人和集体精神疗法,行为疗法等。同时对患儿的父母进行指导。药物治疗对个别症状可能有效,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对兴奋和冲动行为有效,哌醋甲酯(ritalin)对孤独和言语障碍有效。 婴儿痴呆 首先由Heller(1908)描述,故又名Heller病。其特点是发病于3~4岁,言语退化并迅速发展为痴呆。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数月内逐渐丧失言语能力和病前已获得的能力,而逐渐成为痴呆。常伴有兴奋不安、胆怯紧张、暴怒冲动等症状,或伴有面肌抽动及奇特的姿势和动作。外观无呆滞面容。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所见。病理解剖曾发现神经节细胞有急性弥漫性脂肪变性,或大脑皮质第二层有广泛变性,故认为是脑器质性病变。本症病因未明。预后不良,往往在病后2~3年死亡。诊断时须与婴儿孤独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相鉴别。 儿童精神分裂症 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较成人为低,年龄愈小,发病率愈低。国外报道精神分裂症中有1~5%起病于儿童期。就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湖南、山东等地区报道的精神分裂症18,572例病人中,15岁以下病人占2%。国内有关儿童和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报道,发病年龄最小者3岁,以12~14岁占最多数。男性比女性多,为2~3:1。 病因与成人精神分裂症一样,迄今未明。不少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具有重要作用。Bender(1973)分析10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其亲属中发现有215人精神异常,其中86人属重性精神病,129人属人格障碍。国内报道本症患儿有家族遗传史者为16~35%。Kallman和Roth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17.1%,而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70.6%,认为是由于基因缺陷所致。除遗传因素外,胎儿期或出生时受外界有害因素的损伤,对本症的发生可能有影响。同时,在体检时发现本症患儿可有步态、姿势、平衡、肌肉协调运动和精细运动等障碍以及轻微躯体异常体征。脑电图异常或抽搐的发生率也较正常儿童为高。病前性格的缺陷,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增加了发病的可能性。综合国内的报道,本症患儿病前性格大多数具有孤僻、胆小、兴趣少、怕羞、敏感、主动性差等特征(占57.9~82.2%)。躯体疾病和精神因素常为发病的诱因,约1/3~2/3儿童起病有精神因素。此外,家庭环境不良也可能促使某些性格不健全的儿童发病。 年龄小的儿童(10岁以下),以缓慢起病为多数;年龄大的儿童则可能急性起病,而且病程倾向于发作性、间歇波动。缓慢起病者,早期症状常表现为行为迟钝、胆小恐惧、孤独、与亲人疏远、言语逐渐减少、好哭闹,或奇特的动作及强迫行为。急性起病者,早期常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头痛、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怕见人、不愿上学、生活懒散及恐惧紧张等。少数表现异常顽皮,不守纪律,在外游荡或其他不良行为,易被误认为顽劣儿童。随着疾病发展,症状愈益明显。主要临床表现为: ❶主动性逐渐减弱、孤僻退缩、对周围事物兴趣减少、往往伴有怪异及刻板的动作,或兴奋不安。 ❷言语和思维障碍,如言语减少或缄默,言语含糊不清或有模仿言语。年小的患儿日常生活行为常受病理性幻想所支配。年龄大的儿童,可伴有联想障碍、内容离奇,常有不系统的、不固定的妄想,以被害、罪恶及疑病妄想为常见。 ❸情感贫乏,对亲友冷淡或敌对,情感不协调,或无故恐惧和焦虑不安,或有自发的情绪波动。 ❹幻视、幻听以及感知综合障碍较为常见,幻视多是形象、恐怖性内容,年小的患儿以幻想性幻觉为突出。 ❺智能活动一般无障碍,但幼年发病者,往往适应困难,学习不良,自理生活能力差。起病年龄愈小,对精神发育影响愈大。 本症的诊断概念及分型,意见不一。由于年龄的影响,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难以象成人那样分型。有人提出分为假性神经症、假性病态人格和假性缺陷等三型。 影响预后有多种因素,一般认为起病年龄小,病期长,缓慢起病,病程逐渐进展并无间歇缓解,以及性格孤僻胆小、敏感、少语者,预后不佳。性别及家族遗传史与预后无明显关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本症的疗效有积极的影响。 治疗方面除了10岁以下儿童限制胰岛素休克和电抽搐疗法之外,其他疗法基本与成人相仿,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针灸、中药和精神治疗等。家庭治疗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而言,颇为重要。近年来,各种新型的精神药物的问世。使本病的疗效和预后有了提高及改善。通过治疗近期显效率可达60~70%,远期显效率为25~54%。治愈后常有复发的可能,而且病情波动亦较为常见;故在防止复发方面,需要维持治疗,定期随访,加强生活照护与教育引导等措施。 儿童躁郁症 躁郁症在儿童期较少见。Kraepelin报告的900名躁郁症病人中,仅0.4%的病人起病于10岁以前。Anthony和Scott广泛复习文献,认为幼年儿童可有躁郁症发生。据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统计,住院的儿童病人1027例中诊断为躁郁症仅32例,占3.1%,其发病数较儿童精神分裂症为低;发病年龄最小者10岁,多数为接近少年期的儿童;男性比女性多(4∶1);临床类型以躁狂症最高(26例),次为抑郁症(4例),躁郁交替发作最少(2例):有家族遗传史者约占1/5;约1/3病例的发病有诱因(13例)。 儿童躁郁症的基本症状:情绪高涨或低沉;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 言语增多或减少。这种三联症状与成人大致相仿,但具有儿童的特点。躁狂状态时常表现为喜悦自得,好殴斗,惹事生非,顽皮或恶作剧,引人注意,行为放荡,不守纪律,常伴有睡眠障碍,而思维奔逸及感染性则不明显。抑郁状态时则迟钝,软弱无力,焦虑恐惧,兴趣减少,厌食,学习困难,不愿上学,责备自己,常有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以及植物神经系症状。仅少数病人有自杀企图。 儿童躁郁症发作持续时间短,一般为半月至一个月;年龄大的儿童也有持续数月至1年者。一般预后较好,至于幼年躁郁症与成人躁郁症之间是否有连续关系尚未确定。 儿童期其他类型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感染以及中毒所引起精神障碍时,往往伴有类似躁狂或抑郁症状,须加以鉴别。 治疗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应用药物治疗时,剂量宜小些。电抽搐治疗偶用于相对年龄较大、其他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严重抑郁症患儿。 ☚ 疑病症 儿童神经症 ☛ 儿童精神病childhood psychosis发生在儿童期(14岁以下)的精神病。常见有: (1)婴儿孤独症。通常在婴儿期起病,男多于女。主要表现为极端孤僻,对亲人不亲近,不能与他人建立联系。固执地要求保持恒定的环境,对某些物品表示特殊的依恋,行为刻板,言语发育迟缓或完全缄默,对言语理解力差,智力低于正常。预后大多不良,难以独立生活。(2)婴儿痴呆。起病于3~4岁,数月后逐步丧失言语能力和已获得的活动能力,迅速发展成痴呆,常伴有兴奋不安,面肌抽搐,奇特姿势或动作。多在发病后2~3年内死亡。(3)儿童精神分裂症。较成人少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低。主要表现为主动性下降,孤僻退缩,兴趣减少,怪异行为,刻板动作或兴奋不安;言语减少,非系统的妄想;情感淡漠,无故恐惧或焦虑不安; (4)幻视或幻听,幼儿以幻想性内容为主,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难以像成人那样分型。(5)躁狂抑郁症。基本症状为情绪高涨或低落,动作增多或减少,与成人大体相仿。但儿童期躁狂症以行为紊乱为主,如不守纪律,顽皮或恶作剧,好斗殴,惹是生非,而思维奔逸不明显。儿童抑郁症时学习困难,不愿上学,全身不适,但少有自杀企图。 儿童精神病 儿童精神病childhood psychosis发生在儿童期(14岁以下)的精神病。有些是儿童特有的,如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和婴儿痴呆(infantiledementia);有些也见于成人,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但带有年龄特点。婴儿孤独症通常在婴儿期起病,男多于女。主要表现为极端孤僻,对亲人不亲近,不能与他人建立联系;固执地要求保持恒定的环境,对某些物品表示特殊的依恋,行为刻板,言语发育迟缓或完全缄默,对言语理解力差;智力低于正常。病因不明。预后大多不良,难以独立生活。婴儿痴呆起病于3~4岁,数月后逐步丧失言语能力和已获得的活动能力,迅速发展成痴呆,常伴有兴奋不安,面肌抽搐,奇特姿势或动作。病因未明。多在发病后2~3年内死亡。儿童精神分裂症较成人为少,年龄愈小,发病率愈低。主要表现为: (1)主动性下降,孤僻退缩,兴趣减少,怪异行为,刻板动作或兴奋不安。(2)言语减少,不系统的妄想。(3)情感淡漠,无故恐惧或焦虑不安。(4)幻视或幻听,幼儿以幻想性内容为主。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难以像成人那样分型。儿童躁狂抑郁症较少。基本症状为情绪高涨或低落,思维奔逸或迟缓,动作增多或减少,与成人大体相仿;但儿童期躁狂症以行为紊乱为主,如不守纪律,顽皮或恶作剧,好斗殴,惹是生非,而思维奔逸不明显。儿童抑郁症时学习困难,不愿上学,全身不适,但少有自杀企图。 ☚ 多发性硬化症 儿童精神分裂症 ☛ 儿童精神病 儿童精神病child psychosis亦称“童年精神病”。发生在儿童期(一般在15岁以下)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精神疾病。如婴儿孤独症、婴儿痴呆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躁狂抑郁症、幻听或幻视等。其中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躁狂抑郁症一般较少见。儿童精神病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逐步接近成人。除个别药物不能使用外,其治疗方法与成人基本相同,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引导其正常发展。 ☚ 功能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 ☛ 儿童精神病 儿童精神病非常少见的一种精神疾病。14岁前出现,有三种亚类型: 迟发性精神病、分裂性精神病、婴儿孤独症。对儿童精神病的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这可能与儿童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内心感受和经历有关。其治疗、康复效果也不好。 ☚ 儿童神经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 ☛ 00001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