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1874,一作1873—1939山东蓬莱人 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先后任两湖和直鲁豫三省巡阅使。1926年被北伐军打垮,逃至四川,依附地方军阀杨森等。“九·一八”事变后,曾也主张“和内攘外”、“团结御侮”。“七七”事变后,严词拒绝日军要求出组伪府,克保晚节。著有《正一道诠》、《循分新书》、《吴佩孚先生全集》等。 字:子玉 籍号:蓬莱 封号:孚威 法号:智玄 影射名:吴士奇 吴佩孚吴佩孚百战奇略 | | 1册36页 | 吴佩孚历史 吴佩孚正传 吴佩孚全史 吴佩孚全传 吴佩孚 吴佩孚的真面目 吴佩孚将军 吴佩孚 | 东鲁逸民编 中央国史编辑社 广文书局编辑所 中外新闻社 无聊子编辑 柴绍武 拓荒 | 上海光华社1920年版 1920年9月版127页 上海世界书局1921年版110页 上海世界书局1922年版28页 上海共和书局1925年版 绍兴抗战建国社1939年版46页 上海明社1940年版113页 武德报社编印1940年8月版190页 | 吴佩孚将军生平传 吴佩孚将军传 吴佩孚之死 吴佩孚传 | 吴英威编 陶菊隐 苏开来 | 上海知识书店1941年版159页 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5月版204页 北平新报社1946年版92页 (台湾)中华书局1957年版204页、1963 年2版204页 | 吴佩孚将军传 | 陈伦庆 | (香港)马崑杰文化事业公司1971年印行 211页 | 吴佩孚传 | 章君穀 |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2 册 | 吴佩孚将军生平传 | 陶季玉著 廖启东 译 | (台湾)王家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 民国十年之吴佩孚(附得一斋主人编:吴佩孚战 史) | 改造湖北同志会编 | (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 编)第八十辑(总795)影印本274页 | 吴佩孚 吴佩孚与杨云史 吴佩孚驻湘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谈新发现的吴佩孚与 西南军阀的军事秘约 | 蒋自强 余福美 东山 太玄 谢本书 |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版202页 中央日报1946年12月24日 *中央日报1959年3月23日 光明日报1964年3月12日 | 外交系与吴佩孚 | 蔡和森 | 向导1922年1卷23期,蔡和森文集第 267页 | 吴佩孚与国民党 北京政变与吴佩孚 | 孙铎 蔡和森 | 向导1922年1卷24期 向导1922年1卷31期,蔡和森文集第 316页 | 吴佩孚与国会 名人录——吴佩孚 | | 向导1922年4卷161期 国闻周报1928年1卷5期 | 吴佩孚与张其锽 吴佩孚外传(一、二) 吴佩孚与张其锽 纪吴佩孚拒敌折奸 吴子玉先生游川回忆录 吴佩孚受知于曹锟的经过 吴佩孚兵败入川记 又谈吴佩孚 我随吴大帅入川 吴大帅游川 记吴佩孚兴衰与劲节 吴佩孚的患难之交——吴佩孚与张其锽 | 何武公 朱济 邓仇 林光灏 杨森 章君穀 李寰 章君穀 毕泽宇 杨森 何人斯 张森 | *反攻1953年84期 *春秋1964年1卷3、5期 *畅流1964年29卷2期 *畅流1965年32卷8期 *传记文学1966年8卷4期 *传记文学1966年9卷5期 *中外杂志1967年1卷4期 *中外杂志1967年2卷1期 *中外杂志1967年2卷3期 *中外杂志1967年2卷4期 *古今谈1967年27期 *中外杂志1968年3卷2期 |
吴佩孚榆关丧师记 我所认识的吴佩孚 吴佩孚撤防佳话 吴佩孚当筵吟诗办外交 吴佩孚将军之事迹及其诗文 | 章君穀 司徒重石 向 隅 李满康 吴蕤 | *中外杂志1968年4卷3-6期 *春秋1968年8卷5期 *艺文志1968年30期 *春秋1969年10卷3期 *畅流1969年38卷10-12期、39卷 1-3、5期 | 吴佩孚别纪 洛阳西工与吴佩孚 吴佩孚的晚年 吴佩孚的一生 我与吴佩孚的一段交情 吴佩孚其人其事 吴佩孚(1874-1939) | 徐明月 方洪畴 张明凯 孙运开 杨森 纪云 关国煊 | *畅流1969年40卷9期 *中原文献1975年7卷8期 *中外杂志1976年19卷6期 *中外杂志1977年22卷5期 *新万象1978年32期 人物1980年1期 *传记文学1980年36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4册第128页 | 和平将军吴佩孚 吴佩孚与四川 吴佩孚的晚年 军阀吴佩孚(1-9) 吴佩孚其人 吴佩孚与“亢龙有悔” 吴佩孚与西南军阀的勾结 《民国百人传》第五册之三——吴佩孚保全晚节 吴佩孚与杨云史——《忆杨云史》读后 “吴佩孚拒当汉奸保晚节”异议 杨森与吴佩孚 抗战时期的吴佩孚 董必武评吴佩孚 | 笃公 华生 吴根梁 陶菊隐 杜春和 史人 谢本书 吴相湘 褚问鹃 梁荣春 范任宇 郭剑林 | *古今谈1980年177期 *四川文献1981年179期 人物1982年1期 集萃1982年1期—1983年3期 文物天地1983年1期 集萃1983年2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5期 *传记文学1983年42卷6期 *中外杂志1984年35卷1期 学术论坛1984年2期 *中外杂志1984年35卷6期 学术月刊1984年9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5年1期 | 吴佩孚其人 五四时期的吴佩孚 吴佩孚与郭绪栋 吴佩孚五十寿堂所见 吴佩孚的患难之交 将军与诗人——吴佩孚、杨云史遇合悲欢 吴佩孚 | 何德骞等 郭剑林 徐一士 赵兰 张森 王培尧 刘宁勋 | 人与法1985年2期 学术月刊1985年11期 一士类稿·一士谈荟第451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22辑第185页 *中外人物专辑第1辑第29页 *中外人物专辑第1辑第15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代部分)第422 页 | 吴佩孚 吴佩孚 吴佩孚 | (美)勃 德等编 贾逸君 李宗一 | 中华今代名人传第29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军事第37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辑第 53页,民国人物传第2卷第200页 | 吴佩孚(1873-1939) | |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61页 | 吴佩孚 吴佩孚(1874-1939) 吴佩孚的包头三日行 吴佩孚、李大钊 吴佩孚(直系) 吴佩孚字子玉 | 王治心 李次九 张敏孝 韩祥符 吴相湘 | 中国历代名人传略第6集第407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191页 包头文史会要第5辑第142页 *民国人和事第201页 北洋军阀史稿第413页 名人录第187页 | 吴佩孚与杨圻 试评吴佩孚在民族问题的立场上 | 陆丹林 项东方 | 当代人物志第7页 西北大学七七级学生毕业论文选集(社科 部分)第60页 | “秀才将军”吴佩孚 | | *军阀现形记第281页 | 吴佩孚正传 | 国史编辑社编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总100)影印 本第57页 |
吴佩孚先生年谱 | 吴佩孚先生集编辑 委员会 | 吴佩孚先生集附 | 吴佩孚 吴佩孚(1874-1939) 吴佩孚在武汉及其成败 吴佩孚自全晚节 吴佩孚(1874.4.22-1939.12.4) | 坦荡荡斋 编纂组 孙英 方明 方云 |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10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9册第483页 武汉文史资料第13辑第99页 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189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第352页 |
吴佩孚吴佩孚传 秀才军阀吴佩孚 一代枭雄:吴佩孚大传(上、下) 直系儒帅:吴佩孚 吴佩孚真传 吴佩孚之死 关于吴佩孚晚年的评价(1874—1936) 张作霖与吴佩孚 十种辞书工具书民国人物生卒年订补(86)吴佩 孚应改标为(1874—1939) | 章君毂 黄国平 任雪芬 郭剑林 王希亮 郭剑林 徐长青 孙丽娟 郭剑林 王学庄 | 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2册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242页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册 黑龙江出版社1997年版406页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420页 人民政协报1986年2月4日 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1期 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86年3期 | 吴佩孚的发迹史 关于李大钊和吴佩孚关系问题的探讨 孙中山与吴佩孚 五四时期的吴佩孚 吴佩孚大竹缴械纪实 吴佩孚死的那年 | 李青葆 杨纪元 郭剑林 谭 融 马宣伟 董 尧 | 百花1986年7期 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4期 学术月刊1987年5期 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5期 名人传记1988年9期 名人传记1989年10期,名人之死(二)第 155页 | 李大钊对吴佩孚的统战工作 吴佩孚盛极而衰 曹锟和吴佩孚的生死之交 吴佩孚与抗日战争 吴佩孚与五四运动 | 张 绛 刘其奎 陆仰渊 郭剑林 王 杰 郭剑林 | 河南党史研究1989年增刊 民国春秋1990年2期 民国春秋1990年6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2期 河北学刊1993年5期 |
论汪精卫与吴佩孚对日寇投降的不同态度及其 原因 | 刘松茂 | 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1期 | 吴佩孚的筹饷与其沉浮 吴佩孚是“英美代理人”吗? 吴佩孚“保护劳工”通电之考辨兼论李大钊1922 年七月洛阳行 | 马陵合 郭剑林 苏全有 徐有礼 | 安徽师大学报1994年1期 河南师大学报1994年6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2期 | 日、蒋、汪拉拢争取吴佩孚情报一束(1939年) 吴佩孚死因又一说 由重庆潜赴北平劝说吴佩孚经过 一生反革命 唯不当汉奸——吴佩孚拒绝当汉 奸前后纪实 | 胡 懿选编 马芳踪 刘泗英 悦 健 | 档案史料与研究1995年3期 *传记文学1995年67卷5期 *传记文学1995年67卷6期 福建党史月刊1995年6期 | 吴佩孚盖棺不能论定 洛阳时期的吴佩孚评析 雷马事变与吴佩孚的出山——论述吴佩孚在民 国政坛的最后一幕 | 马振犊 郭剑林 苏全有 王 劲 | 史学月刊1997年3期 史学月刊1997年5期 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2期 | 吴佩孚:他死于日本人的手中 吴佩孚(1874—1939) 雄心不泯之直系“大帅”吴佩孚 吴佩孚——从秀才到大军阀 吴佩孚(1874—1939) (吴佩孚)哀启 吴佩孚(1873—1939) | 文 同主编 范济国 胡毅华 章立凡 马洪武等编写 吴道时 廖盖隆等主编 | 人类档案——中外名人之死第311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34页 民国军政要人归宿第68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第557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524页 辛亥人物碑传集第559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387页 |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生。14歲輟學,入山東登州府水師學營充學兵。23歲中秀才,翌年因案被革,赴北京以算命為生。1898年入聶士成武衛軍當兵,旋入開平武備學堂。1902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繪科,30歲畢業。1904年日俄戰争時,任中日混合偵察隊隊員。1906年入北洋第三鎮,任步兵第十一標第一營督隊官,後升管帶。1911年參與娘子關之役。升第三標標統。1914年任陸軍第三師第三旅旅長。1915年任第六旅旅長,隨曹錕入川鎮壓護國軍。1918年2月,署陸軍第三師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在湖南長沙、衡陽等地,與護法軍作戰; 6月授孚威將軍,任援粤軍副司令。1920年7月,直皖戰争爆發,任討賊軍前敵總司令兼西路總指揮,由奉系張作霖配合,打敗皖系定國軍; 9月任直魯豫三省巡閱副使; 10月加陸軍上將銜。1921年8月,升任兩湖巡閱使。1922年1月,指揮直軍打敗奉軍; 6月任北京政府陸軍部總長,辭未就; 11月總統曹錕任為直魯豫巡閱使,並兼直魯豫航空監督。1924年1月,兼任督辦直魯豫汽車道路事宜; 9月第二次直奉戰争爆發,任討逆軍總司令; 10月北京政變,被免去本兼各職,改為督辦青海屯墾事宜。1925年至湖北黄州,旋赴岳州,依趙恒惕; 10月就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聯絡孫傳芳討奉。1926年又和奉軍張作霖聯合,進攻馮玉祥部國民軍; 同年10月,被北伐軍打敗。1927年7月逃至四川。1928年往依川陝邊防督辦劉存厚。1932年1月,回北平。1939年12月4日病逝。終年65歲。同年12月4日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著有《正一道銓》、《循分新書》、《春秋正義》、《易經新解》、《蓬萊詩草》等。 吴佩孚北洋直系军阀首领。陆军一级上将。1874年4月22日生,山东省蓬莱人。1888年参加淮军,曾任炮队队官。20岁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6年投至曹锟门下,升任旅长。曾被俄军俘获判死刑,后逃出。1917年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参与镇压护法运动。1918年任援粤军副司令。直皖战争(1920年7月)中任讨贼军前敌总司令,胜皖军。任两湖巡阅使。1922年、1924年两次参加直奉战争,胜奉军。任直鲁豫巡阅使、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1919年支持学生运动,12月成为直系首领。1923年2月镇压京汉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遭惨败。1931年退居北平。1938年两次拒绝日本要其出组伪政府的要求。1939年12月4日,牙病发作,被日本医生害死。 吴佩孚1874—1939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字子玉。山东蓬莱人。小商家庭出身,早年投军,后隶属曹锟部北洋军。1917年代理陆军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同护法军作战。冯国璋死后,地位仅次于曹,成为直系首领之一。1920年直皖战争后,与奉系共同左右北京政府。1922年直奉战争后掌直系实力,先后任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等职。次年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制造“二七”惨案。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败。1926年又被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击败,逃亡四川。1938年与日本侵略者有所勾结,但不为汉奸。次年死于北京。 吴佩孚1874~1939直系军阀首领。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曾任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使。 吴佩孚 吴佩孚1873-1939直系军阀首领。字子玉,蓬莱人。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历任北洋陆军第三镇管带,第三师师长。1922年直奉战争后,先后任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1923年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屠杀罢工工人和共产党人,是制造“二七惨案”的罪魁祸首。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败。1926年又和张作霖联合,进攻冯玉祥部国民军。同年被北伐军打垮,逃至四川依附地方军阀。“九一八”事变后,蛰居北平(今北京)。 ☚ 吴化文 吴俊陞 ☛ 00006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