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枣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枣汤

逐水剂之一。出自《伤寒论》。芫花10克、甘遂10克、大戟10克、大枣150克。前三味为末, 大枣煎汤调药, 候温灌服。马、牛100~180克; 猪、羊20~40克。功能攻逐水饮。主治胸、腹腔积水或水肿属于实证者。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痰饮, 三药药性峻烈, 合而用之, 逐水饮之力甚著。但三药皆有毒,凡大毒治病,每伤正气,故以大枣益气护胃, 缓和药性之峻烈, 使下不伤正。原方用大枣10枚, 故名十枣汤。
本方为峻下逐水之剂, 药性峻烈。凡渗出性胸腹炎、胸水、腹水, 或全身水肿, 体质尚佳者, 可酌情使用。若患畜体虚邪实, 又非攻不可者, 可将本方与健脾补益方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孕畜慎用。

十枣汤

《伤寒论》方。炒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为粗末,强人每服一钱匕,羸人半钱。以大枣肥者十枚煮汤去滓,纳药末,平旦温服;若下,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功能攻逐水饮。治太阳中风,下利呃逆,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表解里未和者; 及悬饮咳唾,胸胁引痛。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血吸虫病等所致的腹水,及渗出性胸膜炎的实证。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的功效,合而用之,逐水之力更强。由于三药皆有毒,且药性峻烈,故用大枣十枚缓解毒性,缓和药性,减少药后反应,且补脾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

十枣汤ten fruetus zlziphi jujubae decoction

中兽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由大枣、大戟、甘遂、芜花组成的汤剂。功效攻逐水饮。主治实证胸腹积水。

十枣汤 《伤寒论》

【组方药物】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份
【制剂用法】 上药3味,各捣为散。强人每服1克,赢人0.5克。用水300毫升,先煮肥大枣10枚,取240毫升,去滓,纳入药末,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0.5克,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主要功效】 攻逐水饮。
【适应病证】 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鞭,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注意事项】 体虚及孕妇忌用。
【方义分析】 此为逐水名方。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三药合用,逐水之力更强。然三药皆有毒性,故又用大枣益气护胃,缓和诸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又,方中甘遂,毒性最强,当按法制用。
【编者按语】 本方改制为丸,则名“十枣丸”(《丹溪心法》卷三)治水气病,四肢浮肿,上气喘急。

十枣汤shí zǎo tāng

方剂名。《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芫花。
【方源】《伤寒论》。
【组成、用法】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为散。以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滓纳药。强人服一钱,羸人半钱,平旦服之,当下利病除。
【功用主治】干呕胁痛。
【方解】《成方切用》:芫花、大戟之辛苦,以逐水饮;甘遂苦寒,能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三药过峻,故用大枣之甘以缓之,益土所以胜水,使邪从二便而出也(十枣汤、小青龙汤,主水气干呕;桂枝汤,主太阳汗出干呕;姜附汤,主少阴下利干呕;吴茱萸汤,主厥阴吐涎沫干呕。王海藏曰:表有水,用小青龙;里有水,用十枣。李时珍曰:仲景治伤寒太阳证,表未解,心下有水气,而咳、干呕、发热,或喘、或利,小青龙汤主之。表已解,有时头痛,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十枣汤主之。盖青龙散表邪,使水从汗出,《内经》所谓开鬼门也;十枣逐里邪,使水从二便出,《内经》所谓结净腑,去陈莝法也。或问十枣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皆属饮家,俱有头痛项强之证,何也?张兼善曰:太阳经多血少气,病人表热微渴,恣饮水浆,为水多气弱,不能施化,本经血气因而凝滞,致有头痛项强之患,不须攻表,但宜逐饮,饮尽则自安。杜壬曰:里未和者,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汗出短气,是痰膈也,非十枣不能除。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

十枣汤shízǎotāng

《伤寒论》方。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为末, 每服半钱至一钱匕, 大枣十枚, 煮汤调服。治悬饮, 胁下有水气。症见咳唾, 胸胁引痛, 心下痞硬, 干呕短气, 头痛目眩, 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及水肿腹胀, 属实证者。也用于肝硬化、血吸虫病等所致腹水, 及渗出性胸膜炎的实证。

十枣汤

十枣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方由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组成。上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者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后世有以三味等分为末,枣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者,并称为十枣丸。功能攻逐水饮。主治悬饮或支饮,饮停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及水肿腹胀,属于实证者。
本方所治证属水饮内停,正盛邪实,治宜攻逐水饮。方用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甘遂以逐经隧水湿;大戟以泄脏腑间水湿。三药药性峻烈,协同攻逐,则泻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使脏腑经隧胸胁积水,均能下泄疏通,然三药皆为势猛有毒之品,为防止损伤正气,且水饮所结,脾气亦虚,故以大枣煎汤,益气补脾护胃,缓和峻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使下不伤正。现临床上亦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但本方总属攻逐治标之剂,如邪气减缓,则应从本治疗。
芫花丸(《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 芫花一两,大戟一两,甘遂一两,川大黄一两,青皮一两半(汤浸,去白穰)。细锉,以米醋一中盏,旋洒药于铫子内,慢火炒令醋尽,捣细罗为末,以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前以酒送下。功能理气泻水通便。主治妇人血分,四肢浮肿,心腹气滞,不思饮食。
小胃丹(《丹溪心法》卷二) 芫花(好醋拌匀,过一宿,瓦器内不住手搅炒令黑,勿焦)、甘遂(湿面裹,长流水浸半日,再水洗晒干;又载水浸,冬七、春秋五日,或水煮亦可)、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水洗晒干)各半两,大黄(湿纸裹煨勿焦,切,焙干,再酒润炒熟,焙干)一两半,黄柏(焙,炒)三两。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一口送下。欲利则空心服。功能泻积利水通便。主治水饮痰热互结,大便不通,苔黄腻,脉沉弦者。
蠲饮万灵汤(《校勘通俗伤寒论》卷二) 芫花(酒炒)五分,煨甘遂八分,大戟(酒炒)一钱,大黑枣十枚,姜半夏六钱,炒广皮三钱,浙茯苓八钱,鲜生姜二钱。水煎二次,分二次服。功能蠲饮化浊,下痰通结。主治停痰留饮,痞满呕吐,脘腹肿满,便秘,肢肿面浮,苔腻,脉沉滑者。

☚ 枳实导滞丸   舟车丸 ☛
000041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