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律背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erlubeifan,antinomies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概念。指当理性企图通过有限的知性范畴,去规定“世界”这一无限整体时,就会对同一整体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规定,而且这两种相反的规定都能同等地得到证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考察了四种二律背反: ☚ 物自体 绝对精神 ☛ 二律背反德国哲学家康德用语。指两个相互排斥的命题,同样可得到证明的现象。认为人的理性一旦越出现象界去认识自在之物时,必然陷入这种不可解决的矛盾境地。 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康德认识论中的重要命题之一。他在论述“世界”理念时指出,如果把现象与物自体混同,用知性范畴去规定世界,则必然会得出两种互相对立的规定,而且这两种规定都能成立。他认为,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理性本身一分为二”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这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叫二律背反。他列举四个“二律背反”。(一)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界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二)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可分的。(三)正题:世界上有自由。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四)正题:世界上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它是世界的一部分或世界的最初原因。反题:世界上或世界外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世界没有最初的原因。 ☚ 自在物和现象 费希特 ☛ 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的哲学用语。指同时可以成立的两个正相反对的命题(或规定)之间的矛盾。它在康德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的界标。康德把世界分成“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灵魂”、“世界”、“上帝”)世界,认为人只能认识前者而不能认识后者。当理性追求“灵魂”、“上帝”的时候,必然陷入错误;当理性认识“世界”时,就会得出两个同等正确又互相反对的命题(或规定),从而陷入自相矛盾,康德称这种矛盾为“二律背反”。他举出了四个二律背反:(一)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二)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的、可分的。(三)正题:世界上存在自由;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四)正题:存在着世界的最初的原因;反题:没有世界的最初的原因。康德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证明了正题和反题都是正确的。康德提出二律背反是为了用它来论证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不可知论,为理性认识划定界限。他看到了理性认识必然发生矛盾,对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对自由和必然、有限与无限等矛盾的分析,对后人的解释思维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然而,康德只承认四个“二律背反”,并把矛盾的存在视为“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论据,这是形而上学的。 ☚ 一般词汇 十分之见 ☛ 二律背反èrlǜ-bèifǎn〔主谓〕 当一个正命题成立的同时,也有一个副命题与之一起成立。张贤亮《小说中国》:“但处处存在着~,正如‘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与‘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无所畏惧的’都能说得通一样,‘哀莫大于心死’与‘喜莫大于心死’也相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