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央储备银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央储备银行

 抗日战争时期汪伪政府的中央银行。1941年1月成立于南京。周佛海任总裁。聘请日本人为顾问及职员,该行营业、理事会议、国外汇兑、处理与外国银行的关系等,均需征询顾问同意。1941年1月发行中央储备券,初与法币等价流通,后比价时有变动。陆续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蚌埠、徐州、芜湖、扬州、无锡等地设分支机构。成为日本军费及其他必要资金的调剂银行。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中央银行接收。
中央储备银行

中央储备银行

1940年12月由汪伪南京政府设立。资本金额1亿元,总行设南京, 各地设分支行处达40处。曾大量发行“中储券”。中储券最初与法币等价, 流通范围限于芜湖以下、杭州以北, 蚌埠以南的长江中下游一带。1942年以后发行范围扩大到整个华中、华南。

☚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兴农金库 ☛
中央储备银行

中央储备银行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扶植的汪精卫傀儡政权的“中央银行”。1941年1月6日成立于南京。由伪政府的第三号人物、财政部长周佛海兼任总裁。资本总额定为“国币”一亿元,由汪伪政府的“国库”拨出。总行名义上在南京,实际重心在上海,并在杭州、苏州、蚌埠、宁波、广州、汉口等地设立分行。该行成立后,即发行纸币,称“中储券”,取代华兴商业银行的钞票发行权,并逐渐以“中储券”收回“华兴券”。“中储券”的流通区域,限于汪伪政权所属的苏浙皖三省的沦陷区和部分华中、华南地区,不得流通于东北、华北与“蒙疆”地区。还不得采取对日本军用票不利的措施,而且必须对军用票政策加以协助。对于法币采取逐渐取消的所谓“长期作战”的方针,规定中储券与法币等价联系,不与日圆联系,中储券和法币可以互相兑换。其目的在于破坏法币信用,套取外汇、掠夺物资和解救其财政困难。中储券开始发行时,遭到各方面的抵制,于是汪伪政府公布《破坏新通货治罪条例》,规定关税、盐税、统税等“中央”税收,一律只收中储券, 日军支出的军费、日商收购物资的资金,都用中储券支付等措施,强制推行。太平洋战争发生后, 日军进驻租界,上海完全沦陷,法币已很难立足,中储券便乘机大量出笼。事变发生的当月即1941年12月,一个月就发行了8000万元, 占该年全年发行额的1/3。不久又使中储券与法币脱离等价流通,改为中储券以机动比率收兑法币。继又故意紧缩中储券的发行,而把掌握的法币尽量投放出去,造成市场上法币充斥、中储券缺乏的假象,从而把收兑比率压低到50:100,即中储券50元收兑法币100元。1942年5月31日,汪伪政府财政部正式公告,禁止法币流通,持有法币者以2:1的比率兑换中储券。同时,对华中和华南地区的法币,亦准备进行全面收兑,同年7月起在广东、厦门,8月起在汉口,9月起在九江、南昌、沙市等地区先后对法币进行收兑。自1943年1月起,禁止上述地区法币的使用、携带、保存和持有。以后该行大量发行中储券,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日伪利用中储券的大量发行,解决汪伪政府的军政费用、驻华中一带日军的军费支出,充作日商收购物资的基金,及时支持汪伪一些统制机构收购物资,以达到日本侵略者“以战养战”搜刮物资和资源的目的。
中储券从发行日起到日伪垮台时止的四年多时间里,共发行46000多亿元,其中21000多亿元即占发行总额的46.6%是在日本投降后短短一个月时间中增发的,主要用于国民政府到上海后的接收需要。该行总发行额为刚发行时的1.03万倍,月期上海物价上涨1.2万倍,对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均是严重祸害。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政府加以接收清理。

☚ 华兴商业银行   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 ☛
000007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1: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