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东战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东战争

阿拉伯国家同英美支持下的以色列于1948~1973年间在巴勒斯坦及周围地区进行的4次战争。第1次中东战争是1948年5月15日至1949年1月7日发生于以色列和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之间,又称巴勒斯坦战争。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一项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划归犹太人,而犹太人仅占巴勒斯坦人的1/3弱。1948年5月16日战争爆发。战争经过15个月方结束,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约96万阿拉伯人为难民。第2次中东战争即英法以侵埃战争是1956年10月至11月发生于埃及和英国、法国、以色列之间,又称苏伊士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战争爆发。10月29日以色列4.5万军队入侵埃及,10月30日英法介入。10月31日开始空袭埃及。11月7日英法被迫停火。第3次中东战争是1967年6月5日至10日发生于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又称“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突然袭击,埃及300多架飞机被毁。战争使以色列占领的领土从1949年的2.07万km2扩大到10.24万km2。阿拉伯难民达180万人。第4次中东战争是1973年10月6日至22日发生于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游击队和以色列之间,又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对以发动进攻,摧毁了以军耗资2.38亿美元的“巴列夫防线”。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要求双方停火。24日双方停战,1974年1月8日,双方脱离军事接触。第5次中东战争是1982年6月6日至8月20日发生于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又称黎巴嫩战争。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Zhongdong zhanzheng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扩张主义在中东地区进行的战争。中东一词源于欧洲人根据距离远近对东方部分地区的称谓,无严格界线,现一般指欧、亚、非三洲连结的地区。中东战争共五次。
❶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美国的支持下,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在巴勒斯坦地区成立“以色列国”。次日,战争爆发。初期,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五国军队联合进攻取胜,以军败退。后以色列得到美国大量军援,借联合国停火决议休整备战,尔后大举反扑。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加剧,作战失败。1949年2—7月,以色列分别与各交战国签订“停火协定”。以色列通过战争控制了4/5的巴勒斯坦土地,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
❷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唆使以色列于10月29日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10月31日,英、法借口“保护运河”,入侵埃及,轰炸开罗,进攻塞得港。在埃及人民的英勇抵抗和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下,加之美国企图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亦反对英、法出兵,使英、法陷入孤立,被迫于11月6日停火。英、法和以色列军队分别于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撤出埃及。
❸“六·五”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后,阿、以仍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美、苏加紧对中东的争夺。1967年6月5日晨,以色列空军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进行突然袭击,掌握了制空权,随后发动地面攻势。埃及等国轻信美、苏诺言,对以的冒险进攻估计不足,防备松懈,损失惨重,第一天就被击毁飞机300余架,被迫同意停火。此战仅六天,以色列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叙利亚戈兰高地等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土地,使50万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
❹十月战争,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为了收复失地和打破超级大国在中东制造的“不战不和”的局面,埃及和叙利亚于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进攻。该日是伊斯兰教的斋戒节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按犹太教教规,此日不得进食喝水,应虔诚祈祷。下午2时,埃、叙全线进攻,突破以军的“巴列夫防线”,分别收复部分失地。巴勒斯坦游击队在以后方配合作战。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美、以受到沉重打击。10月1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反击得手,偷渡苏伊士运河,切断埃军补给线。10月22—24日,双方同意停火。此后,埃以逐渐实现和解。
❺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侵入黎巴嫩,占领其1/4领土,攻陷巴勒斯坦游击队的大部分基地,围攻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摧毁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巴解游击队被迫撤离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8个阿拉伯国家。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

☚ 巴勒斯坦问题   柏林危机 ☛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Zhongdong zhan zheng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扩张主义在中东地区进行的战争。中东一词源于欧洲人根据距离欧洲远近对东方部分地区的称谓,无严格界线,现一般指欧、亚、非3洲连结的地区。中东战争共5次:
❶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美国支持下,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在巴勒斯坦地区成立“以色列国”。次日,战争爆发。初期,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五国军队联合进攻取胜。以色列得到美国大量军援,借联合国停火决议休整备战,尔后大举反扑。阿拉伯国家内部发生纠纷,作战失败。1949年2—7月,以色列分别与各交战国签订“停火协定”。以色列通过战争控制了五分之四的巴勒斯坦土地,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
❷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埃及将英法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唆使以色列于10月29日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10月31日,英、法借口“保护运河”,入侵埃及,轰炸开罗,进攻塞得港。由于埃及人民的英勇抵抗和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加之美国企图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亦反对英、法出兵,使英、法陷入孤立,被迫于11月6日停火。英、法和以色列军队分别于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撤出埃及。
❸“六·五”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后,阿以仍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美、苏加紧对中东的争夺,分别向双方提供大量援助。1967年6月5日晨,以色列空军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进行突然袭击,掌握了制空权,随后发动地面攻势。埃及等国轻信苏联的诺言,对以的冒险进攻估计不足,防备松懈,损失惨重,第一天就被击毁飞机300余架,被迫同意停火。此战仅6天,以色列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叙利亚戈兰高地等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土地,使50万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
❹十月战争。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为了收复失地,打破超级大国在中东制造的“不战不和”的局面,埃及和叙利亚于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进攻。该日是伊斯兰教的斋戒节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按犹太教教规,此日不得进食喝水,虔诚祈祷。下午2时,埃、叙全线进攻,突破以军的“巴列夫防线”,收复部分失地。巴勒斯坦游击队在以后方配合作战。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美、以受到沉重打击。10月1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反击得手,偷渡苏伊士运河,切断埃军补给线。10月22—24日,双方同意停火。此后,埃以逐渐实现和解。
❺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侵入黎巴嫩,占领其四分之一领土,攻陷巴勒斯坦游击队的大部分基地,围攻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地区,摧毁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巴解游击队被迫撤离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8个阿拉伯国家。

☚ 巴勒斯坦问题   柏林危机 ☛

中东战争

亦称“阿以战争”。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中东地区为争夺领土而进行的战争。公元前8~6世纪,犹太王国被亚述王国和巴比伦王国灭亡,犹太人开始流散到世界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委任统治当局采取鼓励世界各地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政策,使当地犹太人数量急剧增加。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亦随之尖锐,加上新、老殖民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这一地区的争夺,从1948年至1973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遂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4次战争。详见“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在美英等国支持下,1948—1973年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四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第一次是巴勒斯坦战争 (1948),也称阿拉伯一以色列战争。1947年,在美、英、苏等大国策划下,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关于巴勒斯坦 “分治” 的决议,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划归拟议中的犹太人国家。阿拉伯国家联盟各成员国一致谴责“分治” 决议。联合国决议鼓励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扩张野心,促其残暴地屠杀和驱赶阿拉伯人,迫使阿拉伯人流离失所。犹太复国主义的暴行导致了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一以色列战争的暴发。
埃及、外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军队参加了对以色列的战争。战争初期,阿拉伯军队节节胜利。在联合国的干预下,6月11日至7月7日停火,以色列败局得以挽救。以色列利用停火之机扩充兵员、武器和弹药,伺机东山再起。而阿拉伯军队在帝国主义挑拨下,发生内部矛盾,削弱了战斗力。停战期一过,以色列首先发动攻势,阿拉伯军队败退,以色列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和黎巴嫩部分地区。
1949年,以色列同埃及 (2月24日)、黎巴嫩 (3月23日)、外约旦(4月3日) 和叙利亚 (7月20日) 分别签订停战协定,划定临时停战线,战争经过15个月方告结束。以色列不仅占领联合国“分治” 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侵占了西加利利平原、奥加地区、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土地以及耶路撒冷西区。
第二次是英、法、以侵埃战争(1956),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关于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法令。美、英、法等国在一系列破坏阴谋破产后,企图以武装入侵埃及。从7月末开始,英、法空、海军向塞浦路斯、马尔他和亚丁集结。英、法、以三国首脑在伦敦制订了入侵埃及的战争方案,以色列军首先侵占西奈半岛,然后英、法军占领运河区,企图推翻埃及政府,镇压埃及民族解放运动。
10月29日晚,以色列45万侵略军在英、法空军掩护、支援下向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等地大举进攻。10月30日,英、法和以政府向埃及同时发出最后 “通牒”,借口 “保卫” 苏伊士运河,要求让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各重要港口和军事要塞。遭到埃及政府严加拒绝。10月31日,英、法政府成立联军司令部,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等埃及城市以及机场和交通线。11月5日英、法空降部队侵入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埃及军队同各阶层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挫败了英、法、以占领运河、推翻埃及政府的罪恶计划。
埃及反对英、法、以三国侵略的战争得到阿拉伯和亚非拉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同情和支援。在埃及人民英勇反抗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下,侵略者遭到可耻的失败。英、法、以三国政府被迫于1956年11月7日宣布停火。12月22日英、法侵略军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1957年3月8日撤出西奈半岛,3月17日撤出加沙地带。这次战争,美国取代了英法在中东的地位。
第三次是六·五战争 (1967)。1976年6月5日,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突然袭击,偷袭开罗、苏伊士运河区和西奈半岛的埃及十几个机场、导弹基地和雷达站。埃及300多架飞机在机场被炸毁,空防能力遭严重破坏。以色列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大举侵入西奈半岛。6月8日以色列侵略军抵苏伊士运河东岸,苏伊士城、塞得港、富阿德港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均遭以色列袭击,破坏严重。整个西奈半岛落入侵略者手中。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以色列还进攻约旦河西岸约旦军队,6月7日,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均被以军占领。6月9日,以军大举侵入叙利亚,占领戈兰高地大片领土和战略要地库奈特拉。6月10日晚,在联合国安排下实现就地停火。以色列拒不撤出非法占领的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领土。这次战争使以色列占领的领土从1949年的2.0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0.24万平方公里。战争给阿拉伯各国和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阿拉伯难民高达180万人。
第四次是十月战争 (1973)。自六·五战争以来,以色列坚持占领它所侵占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在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大量构筑工事,企图永远占领这些领土。仅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建造的 “巴列夫防线”就耗资2.38亿美元。西奈半岛油田被侵略者占领。苏伊士运河及其运河西岸经常处于以色列的炮火威胁之下。阿拉伯国家为收复自己被占领的领土,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对盘踞在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占领军发起进攻,地面部队渡过苏伊士运河,摧毁了 “巴列夫防线”,恢复运河东岸地带。但未能攻破以色列第二道防线,以军趁机从大苦湖地区渡过苏伊士运河,占领大苦湖和苏士湾西岸地带,对埃及军队形成包抄之势,摧毁埃及设在运河西岸的机场和导弹基地,获得制空权。苏伊士城和运河东岸的埃及第三军被以军围困,蒙受巨大损失。在戈兰高地战场上,最初叙利亚军队突破以军防线,包围盘踞在库奈特拉的以军。后以军占领通向大马土革的公路线,将戈兰高地占领区又扩大600平方公里,并空袭叙利亚首都和其它城市。
1973年10月22日,安理事会通过决议,要求战争双方停火,以军撤回到1967年6月停火线。10月24日,联合国部队进入埃及前沿阵地。以色列表示接受停火,但无理要求被围困的埃及第三军投降,阻止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车队进入苏伊士城和第三军驻地,向埃军运送药品和食物,经过一场激烈的外交斗争,11月10日以色列同意签订停火协议。1974年7月8日,埃以双方签订脱离军事接触协议,以色列撤出运河以西并退到运河东岸30公里以外; 埃军控制运河以东16公里宽的地带,联合国军驻扎在埃、以控制线之间地带; 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船只开放。5月29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议定双方在戈兰高地军事控制线,中间设联合国军驻扎的缓冲区。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部分地区,但仍占领着叙利亚1000平方公里土地。

☚ 苏南冲突   抗美援朝战争 ☛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1948年以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所发生的5次战争的总称。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激起了阿拉伯人民的不满。1948年5月15日,在以色列宣布成立的第二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与以色列交战。战争结束,以色列侵占了阿拉伯国家6700平方公里领土,把近百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赶出家园,使之沦为难民。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为维护民主独立和国家主权,宣布将长期被英、美占领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继续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运河。1956年10月29日,英、法、以出兵埃及,入侵西奈半岛,轰炸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等港口和城市,破坏运河通航。在全世界人民和阿拉伯各国的支持下,埃及军民英勇反击,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1月6日,英、法、以被迫停火。为期8天的苏伊士战争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大举入侵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的东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7万平方公里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第4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对西奈半岛的以色列军队发动了强大攻势,突破了巴勒夫防线。同日,叙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发动全面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直插敌后,开辟第三战场。阿拉伯产油国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开展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石油斗争。10月13日起,美国开始向以色列大规模空运军火武器,15日以军进行反扑,战争进入僵持状态。美苏为控制中东局势的发展,策划了停火。第4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和以色列关系和解,1979年3月26日双方签订和约,以色列撤出了西奈半岛。第5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10万大军入侵黎巴嫩,重创了巴勒斯坦游击队,摧毁了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导弹部队,侵占了黎巴嫩半壁河山,巴解组织总部迁往突尼斯,部队分散到几个阿拉伯国家。

☚ 柏林危机   日本北方四岛问题 ☛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Zhongdong ZhanzhengMiddle East Wars

1948~1973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四次战争。战争的主要根源是,阿位伯人同犹太人长期存在矛盾,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东地区的争夺。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于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的次日爆发,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军队进攻以色列,结果战败。次年,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以色列占领巴勒斯担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近百万巴勒斯坦阿位伯人被赶出家园。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同年10月,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侵略战争。埃及军民坚决抵抗,并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声援。11月6日,英、法、以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以色列获得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军实施突然袭击,摧毁埃及空军主力于地面,并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以军地面部队6天内攻占西奈、加沙、约旦河西岸全部地区和戈兰高地等共6.5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在超级大国操纵和压力下,约、埃、叙被迫同意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在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支援下,于1973年10月6日突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叙军突破戈兰高地以军防线。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以军巴列夫防线,占领运河东岸滩头阵地。两线均获大胜。以色列为扭转被动局面,11月越过戈兰高地,对叙转为攻势;16日渡过苏伊士运河,对埃实施大纵深突击,包围苏伊士城和部分埃军。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就地停火”的苏、美联合提案。24日战争双方停火。经谈判,以军撤至戈兰高地1967年停火线以西,并撤出整个西奈半岛。据概略统计,此次中东战争,战前双方军事实力是:阿位伯国家兵力约43万,坦克约4100辆,作战飞机约360架,舰艇约40艘。双方战争损失:阿拉伯国家兵员约8500人,坦克约2200辆,作战飞机约450架,舰艇约10艘。这次战争,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大量使用各种战术导弹,使战争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 两伊战争   美军袭击利比亚 ☛
000001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