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的发展:从晚唐到北宋》
孙康宜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这部书全面介绍和分析了从晚唐到北宋的大约250年间词的历史发展。
作者指出,历史上每个重要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风格,并且反映着该时代的文学特点和人们的特殊趣尚。一种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大都经历发生、发展和日渐衰落的过程。文学风格和形式的转变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美学和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作者认为,词的出现是在盛唐时期,而成为一种杰出的文学形式是在宋代。当时中国音乐的急剧变化引起了由诗而词的演变。作者说,本书宗旨是帮助西方读者准确理解中国传统的词作,能够鉴赏这些优秀文学遗产。作者先用一些哲学分析方法研究词作,再对每个词作家在词史上的重要贡献作出评价,以加深对词人、词作的理解。
作者强调,词的出现同民间文学的巨大影响有关。早在词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前就以演唱歌词的形式出现了。在整个诗词演变中,诗人们不断地汲取民歌中的精华。
本书从公元850年到1100年间的五位大家代表作品的特有结构着手研究,探讨中国诗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些词家包括温庭筠、韦庄、李煜、柳永和苏轼。他们代表了词业早期发展的里程碑。像多数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一样,词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盛而衰的过程。简短形式的小令代表着晚唐和五代词的特征。温庭筠和韦庄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们发展了两大流派,建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柳永后来的把这两种风格合二为一,创用了新的写作手法。这标志着小令发展的转折点。他对慢词的开拓也作出的重大贡献,应当给予高度评价。此后,苏轼又把诗融入了词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作品的气势。
作者最后指出,在评价中国传统文学时必须看到,一种新文学形式的出现和持续流传,只有当文学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时才有可能。遗憾的是,宋代以后许多诗人往往挑选自已喜爱的词作家加以仿效,缺少创新,自然成就难以达到宋词的水平。
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海内外中国诗词研究文献,遍取多家之长,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种种见解,为词的研究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