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森林病虫害防治
根据《广西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汇编》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图册》,共记载495种森林植物的病害1 345种,害虫1 401种,天敌昆虫306种,广西重要的森林病虫害有20余种,包括马尾松毛虫、松茸毒蛾、油茶毒蛾、黄脊竹蝗、杉梢小卷蛾、巨绵蚧、白蚁、八角尺蠖、松苗立枯病、油茶炭疽病、油桐枯萎病……等等。
(1)防治技术。50年代,主要以人工捕捉为主,土农药等药物防治为辅,并且多着重于苗圃病虫害的防治。到60年代初,以人工捕捉和化学药物防治相结合;60年代中期,则以化学防治为主,开展大面积的防治,并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逐步推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至1971年起,开始把白僵菌作为防治松毛虫的主要手段。20年来,全自治区使用白僵菌防治面积累计238万多公顷,居全国之首。年生产白僵菌原粉30万公斤,可防治13.33万公顷,基本满足越冬代松毛虫防治的需要。在施用方法上,从手工撒粉提高到器械撒粉、粉炮撒粉和飞机大面积喷粉,收到很好效益。
(2)森林植物检疫。广西从1985年起步,培训了植物检疫人员,建立检疫站,开展检疫工作,并逐步走上正轨。在搞好全自治区的产地、调运检疫的同时,与广东省交界的10个县28个监测点危险性病虫的定期监测工作,控制监测对象传入广西。自治区森防站与有关地、县森防站共同对中越边境的凭祥、宁明、大新、龙州、那坡、靖西等县、市边境贸易点的进口木材产品进行调查,加强边贸的检疫工作。至1992年已建立地、市级森林检疫站61个,占自治区县、市总数的73.5%。
(3)机构和法制建设。1984年6月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病虫防治站,同时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植物检疫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0年自治区内8个地区5个直辖市47个县(市)相继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与森林植物检疫站,同时建立预报预测站(或点)42个,在与广东省毗邻的梧州、玉林和沿海的钦州等三个地区和梧州市、北海市等范围内设立26个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监测点,使植物检疫站点形成网络。
1983年11月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首次颁发关于《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工作暂行条例》和《实施办法》(试行)。1988年4月27日批转《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林植物检疫实施办法》。1989年12月国务院发布《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各地把森林病虫害提到“不冒烟的森林的火灾”的高度认识,实行森防目标管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速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技术、经济、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体系,建立“一站三网”,按《条例》规定,结合广西情况制定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实施办法》。至1992年,自治区林业厅按林业部下达的森防目标管理指标要求,制定了《广西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全面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