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历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历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

四、历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

1950年,淮河流域大水灾。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豫、皖两省普遍连续降大到暴雨,暴雨中心在河南的新蔡、安徽的正阳关、蚌埠等地。淮河干流及一些支流洪峰重叠,沿淮堤防相继漫溢或溃决,7月9日自洪河口至正阳关东西153公里,南北40~80公里的大片土地已成泽国。受灾农田共1 528.7千公顷,受灾人口998余万人,死489人,倒塌房屋89万间。
1953年,晚霜冻严重。4月10日至13日,淮北地区及淮南部分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霜冻灾害,成灾面积1 733.3千公顷,灾民1 170余万人。春荒中突遭意外重灾,一时出现犁苗、卖畜、求神、逃荒等现象。
1954年,发生大水灾。5月至7月,安徽境内长江流域许多测站的降雨总量都超过1931年同期的降雨量,长江中下游的洪水超过100年一遇,沿江堤防多数漫溢或溃破。同期,淮河流域多次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形成自193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沿淮堤坝多处溃决。全省成灾农田3 333千公顷,成灾人口达1 500余万。
1956年,多灾并发。1955年冬至1956年春,全省各地未降透雨。5月底,沿淮及淮南小麦发生疸病。继而连降大雨,淮河汛期提前一个月,小麦受疸、涝2 122千公顷。夏涝未退,6至9月连降9场暴雨,8月初并遭8至12级台风袭击,秋涝受灾2 189.3千公顷,台风为害1 210千公顷。全年受灾共达5 521.3千公顷,其中夏秋两季共受涝灾1 668.7千公顷,全年无收554.7千公顷,实际成灾面积4 311.3千公顷。沿江灾期长达一年。
1959年,大旱。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继1958年重旱后第一个连续大旱年。上年冬季起一直到当年的4月至5月份沿淮、淮北少雨,午季作物偏旱。7月至10月,全省雨水显著减少,在江淮中部、皖东地区、沿江江南有很多县6月份即开始少雨。尤其是7和8月雨水稀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因而加剧了旱情。全省最大受旱面积达3 600千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1961年重旱。1月至7月全省平均降雨量512毫米,较1959年同期少204毫米,而7月份蒸发量较1959年同期多12~24毫米。在全省23 529个生产大队中,受旱成灾达14 042个,减产粮食22亿千克。
1963年,淮北大水灾。汛期淮北地区雨量较大,7月至8月,暴雨频繁,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较高洪水位,淮河的南润段、润赵段、赵庙段、姜家湖、上下六坊堤、石姚段等都先后漫堤行洪。加之豫、苏两省大量洪水下泄入淮河,淮北各支流被洪水前后夹攻,内涝更为严重。淮河流域受灾面积共2 532.7千公顷。
1966年,大旱。当年全省降雨偏少,普遍出现旱情。淮北大部分地方夏旱、秋旱连冬旱;淮南、江南地区,夏、伏旱加秋旱。5月至9月雨水更少,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北部雨量亳县站偏少43%,中部的宿县站偏少63%,沿淮的淮南站偏少57%;江淮中部的合肥站偏少58.3%;东部的和县、滁县站分别偏少52%和61%,西部的桐城站偏少54.5%;沿江的铜陵站偏少53.7%。全省受旱2 366.7千公顷。
1975年8月,特大洪水。8月4至8日,受3号台风的影响,洪汝河、沙颍河流上游普降特大暴雨,5天总雨量超过1 000毫米的面积广达1 557平方公里。暴雨中心的河南泌阳县林庄5天总雨量达1 631.1毫米,24小时雨量1 060.3毫米,其中6小时雨量竟达830.1毫米,超过国内外暴雨记录。罕见的特大暴雨,导致河南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于8日先后跨坝,冲断京广铁路和固潢公路。洪河洪水漫过流域分界线窜入泉河,临泉县城防和泉河左右堤均溃决,县城进水。安徽受灾面积共410.7千公顷,灾情以阜阳地区临泉、阜南二县最为严重。
1978年,特大旱灾。是新中国成立后旱情最重的特大干旱年,超过大旱的1958年、1959年和1966年,也超过特大干旱的1934年。该年冬天缺雪,春天少雨,空梅,伏天干热,秋似酷暑,岁末又旱。干旱的范围遍及全省16个地、市70多个县(市),其中仅是少数县偶而得雨旱情略轻而已。长江出现最枯水位(1904年设站以来),长江大通站的流量比常年少30%,淮河蚌埠闸的来水量比常年少93%,均属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少年份。十大水库8月底总蓄水量较死库容少16亿立方米。7月底,芜湖地区339条大小河流,除青弋江和漳河外,其余都断流和干涸。旱情严重期间,全省近400万人吃水极度困难,定远、嘉山等县30万人、5万头牲畜的吃用水,一度全靠汽车运送。全省秋季农作物受灾2 716.7千公顷,成灾2 011.3千公顷,比上年减产粮食36.5亿千克。
1983年,大水灾。1983年6月19日至7月18日,沿江、江南先后5次大范围暴雨、大暴雨,累计雨量1 000毫米左右,超过正常年份2.5倍,致使山洪暴发,江河横溢,部分圩堤溃破,近万村庄被淹。7月4日至5日,郎川河水涨2.33米,两岸一片汪洋,郎溪县城水深3米多。宣城、广德、南陵、铜陵、繁昌、枞阳、桐城、太湖、怀宁、望江10县县城也先后进水。被洪水围困灾民164万余人。同时,长江洪峰奔泻入境。7月13日,安庆长江水位17.95米,芜湖12.4米,均接近1954年洪水水位。继长江3次洪峰之后,淮河接连出现2次洪峰。7月24日,沿淮王家坝等行蓄洪区相继行洪,大片农田被淹。至7月底,全省共65县(市)受灾。当年全省受灾1 320千公顷,成灾1 118千公顷。
1984年,大水灾。长江流域的水灾主要在巢湖、滁河和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6月12日至14日,长江流域东部普降暴雨,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有13个县、市,雨量最大的宣城达415毫米。丰乐河的桃溪站、滁河的赤镇站最高洪水位均已超过历史记录;水阳江的宣城站、新河庄站的洪峰流量也均居有记录以来的第一位。南淝河由于董铺等水库的滞洪,洪峰流量被削减了近1/2,其最高洪水位略低于1954年。汛期淮河流域有5次暴雨,其中4次都在沿淮、淮北和沙颍河上游地区。淮河流域受灾面积933.3千公顷,433.3千公顷晚秋作物减产五成以上。
1991年,特大水灾。安徽大部分地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而以淮河流域更为严重。汛期比正常年份提前了一个月,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淮河干流于6月15日、7月8日、8月10日发生三次洪峰,接近20年一遇洪水,为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沿淮的22个行蓄洪区先后使用15个。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防洪工程的能力加强和广大军民的奋勇拼搏,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未发生溃决,行蓄洪区群众全部安全转移。长江流域则以巢湖和滁河二水系最为严重,分别为接近和超过历史记录的大洪水,洪水重现期约50年一遇。滁河流域6月8日至14日、7月5日至11日两次7天面雨量分别为318毫米和346毫米,最大30天平均面雨量820毫米,比1954年最大30天平均面雨量还多33.6%。巢湖流域5月18日至7月12日56天平均面雨量为988毫米,也比1954年最大56天平均面雨量大34%,最大30天洪量为73.6亿立方米,比1954年大37%。据统计,全省夏秋两季农作物受灾面积5 839.6千公顷,其中成灾5 338.7千公顷,绝收1 861.5千公顷,全年粮食因灾减产109亿千克。受灾人口4 314.7万人,成灾人口3 977.27万人,其中重灾民1 325.47万人,特重灾民1 284.93万人。特重灾民和重灾民2 61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4.66%。因灾死亡921人,伤24 668人。死亡大牲畜51 630头。倒塌民房119万户、278.18万间(全家住房倒光的58.18万户、164万间),损坏民房196.23万间。各项直接经济损失275.3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6亿元。
1994年,大旱灾。入汛后,江南梅雨期短,江北空梅。主汛期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全省晴热少雨,旱情迅速发展,波及全省各地。旱情主要特点:一是旱情发生早,来势猛,发展快,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6月至8月)之久。二是覆盖范围广,受旱面积大,全省各地均先后遭受到不同程度干旱的袭击。到8月20日,全省受旱面积达3 510.7千公顷,占在地农作物的83%。三是发生在农作物需水生长的关键时期。据统计,全省农作物成灾面积2 533.3千公顷,重灾1 000千公顷,基本绝收866.7千公顷;成灾人口3 081万人,其中重灾民1 038万人,特重灾民945万人。各类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1994年旱灾与1978年旱情相比,局部地方的伏旱超过1978年。但就总体而言,旱灾及因旱造成损失比1978年轻。主要原因:前期蓄水比1978年好;水利工程抗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群众抗灾经济实力有所增加。面对严重的旱情,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与旱魔展开了顽强搏斗,取得了抗旱斗争的胜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32.8亿千克,属常年产量水平,比历史最高产量的1993年减产10%。

☚ (二)森林害虫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

四、历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

四、历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

1949年10月3日 省和济南市军民经过百余天努力,战胜自洛口建立水文站30年来所未有的洪水,洪水高峰32.33米。
1951年2月2日 黄河凌汛在利津县王家庄附近决口,淹及沾化、利津两县的122个村庄,倒塌房屋8 641间。中央人民政府拨救济款480亿元(旧人民币),华东军政委员会拨救济粮100万公斤。
1951年8月上旬 山东省中部地区大雨成灾,被淹耕地300万亩,倒塌房屋6万多间。省政府拨出救济粮80万斤,并派慰问团慰问灾区人民。
1953年5月 全省汛期平均降雨量577毫米,受涝面积3 232万亩,倒塌房屋186间,死亡1 295人,粮食减产12.35亿公斤。
1955年1月30日 因黄河凌讯,利津县五庄堤溃决,淹及360个村庄,倒塌房屋5 300间,死亡80人。
1955年6月10日 聊城、济宁、德州等地区,5月下旬发生蝗害,受害面积达16万亩,密度较大的每平方米达100只左右。
1956年8月7日 卫运河在本省馆陶、临清境内决口6处,淹地150万余亩,受灾人口达40多万。
1957年7月 山东南部连续降大暴雨,月平均降雨量552毫米,淹地3 163万亩,倒塌房屋296万间,死亡1 669人,减产粮食16亿公斤。
1959年8月 自7月以来,全省干旱严重,绝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少60%—90%,受旱面积达5 407万亩,粮食减产11.75亿公斤。
1962年7月 全省水灾较重,成灾面积3 250万亩,倒塌房屋152.2万间,死亡1 012人,粮食减产15.81亿公斤。
1963年8月 山东卫运河,金堤河上游连降暴雨、河道漫溢,地面积水。到8月26日,全省水涝面积达3 385万余亩,成灾面积2 605万余亩。
1964年4月6日 自本月5日起,山东东北部沿海因风暴海潮引起海水倒灌30公里,有35个公社、14个农林牧场、12个盐场、228个村庄受灾。
1966年3月23日 临清等部分地区受到河北邢台强烈地震的波及,造成灾害,倒塌房屋5 000余间。
1976年7月28日 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的地震波及山东省无棣等县、市,倒塌房屋2000余间,死亡18人,伤340多人,死亡牲畜40余头。
1979年2月21日 山东出现大范围的冻雨,全省11个地市、74个县供电及通讯线路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青岛与外地长途电信全部中断。仅供电线路一项,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
1980年7月28日 临朐、潍县、诸城等18个县(市)遭到大风、暴雨、冰雹袭击,有248万亩农作物受灾,倒塌、损坏房屋5万多间,刮断树木40万棵,伤40人。
1980年8月31日 受14号强台风影响,山东东部沿海遭受数十年未有的大海潮袭击。对虾池漫灌受损面积达1.3万亩,损失网具6 000余扣、贻贝1 600亩,撞坏养殖船977只,直接经济损失1 500万元。
1980年9月1日 烟台、惠民、昌潍、德州、济宁、济南等6市(地)的27个县,遭受大风、冰雹袭击,受灾面积478万亩,刮坏刮倒房屋8万间,伤92人,死亡18人。
1982年8月3日 黄河出现1949年以来最高洪水位,洪峰4日到达东明县,流量12 500米3/秒,水位64.1米。东明县5处滩区有4处淹没,10万群众被水围困。
1983年4月25日 费县、沂南、莱芜3县部分村庄分别遭强龙卷风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万元。
1983年4月27日 26—27日,山东省沿海遭7—10级(局部阵风11级以上)强风暴袭击,直接经济损失5126万元。
1983年11月7日 凌晨5时9分在菏泽、东明交界处发生5.9级地震。
1985年8月19日 自17日以来,青岛、烟台两市遭受台风袭击,灾害严重。
1988年4月4日 历城县柳埠林场藕池林区的大高尖山到葫芦峪一带,发生一起重大山林火灾,受灾面积900多亩,烧毁林木8万多株。
1988年8月27日 从26日傍晚到27日凌晨,济南市连降暴雨,市区雨量为270毫米。洪水涌进低洼、排水不畅地带的工厂、仓库和民宅,造成严重损失。
1989年8月27日 威海市海面受到8.9级大风袭击,海上渔船损失严重。据统计,死亡10人,翻沉撞碎船舶504只,丢失渔养物资折款996万元,直接经济损失4 372万元。
1989年9月7日 济阳县11个乡镇发生严重雹灾。降雹持续30分钟,大如鹅卵,小如红枣,落地厚度达10厘米,受灾作物面积60余万亩,其中重灾32万亩。伤亡10余人。
1989年10月9日 微山县的南阳镇、侯楼乡和鱼台县的张黄乡在湖区内的苇田发生重大火灾,着火面积近3万亩。大火自5日始,燃烧4天,损失300余万元。济宁市和微山、鱼台两县曾组织5 000余群众灭火救灾。
1990年5月8日 德州、东营、惠民、济南、潍坊、青岛、烟台、济宁、临沂9市(地)的29个县(市、区)154个乡镇,遭受了一场强冰雹袭击。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受灾面积达487万亩,毁坏民房29 800多间,伤1 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4.4亿多元。灾情之重,损失之大,为山东历史上罕见。
1990年8月20日 微山县上级湖一带的6处乡镇,发生大面积蝗灾,有蝗面积达26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确定的生产救灾方针,领导全省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同时,搞了许多大规模的治山、治水等防灾工程,灾情发生后及时对灾区进行救灾。1950—1990年的41年中,国家拨给山东的自然灾害救济专款共144 276余万元,年均3 435万元;同时,在重大灾害年份,省财政也向灾区拨发救灾专款,累计4 000余万元。1980—1990年的10年中,省拨用于救灾扶贫的有偿资金8100万元,加上各市地从其他渠道筹集用于扶贫的资金近7 000万元,全省用于扶贫的资金共1.5亿元。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程度。

☚ (四)旱涝灾害   第二章 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
000174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