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忌“一刀切”和搞形式主义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忌“一刀切”和搞形式主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育水平极不平衡,再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的居住又十分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开放,每一个新经验的推广,每一个新方案的出台,都不可能齐头并进,生搬硬套一个模式。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从所有制结构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农村改革到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都坚持从当时当地实际出发,允许分散决策,不搞“一刀切”和形式主义,并坚持先行试点示范,然后以点带面,推广全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各项工作取得成就的大小, 大多与坚持这一群众路线的思想作风与工作方法有关。 在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中,从地区类型看,一般是先由陇南、陇中的贫困山区开如,继而到整个河东地区,再到河西地区,最后到牧区和国营农场的过程。从拓展深化的过程看,经历了由不联产到联产,由包产到组到包产到户,由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这样三个层次。从范围上看,一般是先从种植业到整个农村的各行各业,再波及到城市的工业企业和商业服务业。而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推行则是由市场经济活跃的城郊、川区向山区发展,由工商企业向农、林、牧、渔业逐步推进。甘肃省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次序是,一般都经历了先试点示范,再逐步推开,后规范提高三个阶段。起步较早的张掖地区, 中共十四大后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引导、能人先行、群众效仿、整体推动的四条措施,1993年新发展股份制企业是1992年底的2.9倍,投股资金2.6亿元,占发展乡镇企业所需资金的52%。省上在张掖召开现场会介绍推广他们的经验, 全省各类股份制企业迅速发展到近万家,入股资金11.5亿多元,成为农村经济产权制度和经营形式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总结80年代以来“兴西济中”“以西带东”战略布局的基础上,从9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了对全省实行“三大块”分类指导的农村工作总体战略部署。第一块为条件较好、发展较快的河西、城郊、沿黄26县市区,323个乡镇,408万人,计划于1997年率先奔小康;陇东、陇中的37县市689个乡镇, 939万人,到本世纪末为稳定脱贫区; 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23县516个乡镇542万人为扶贫攻坚地区, 要求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温饱。总体战略目标确定后,全省还精心选择确定了3个小康示范县、38个小康示范乡镇、98个小康示范村, 以期对全省奔小康起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头作用。 ☚ 三、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和价值规律,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五、城乡改革相互配套,促进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 0001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