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阳市农村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由于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和深化改革的结果。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贵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双层经营体制和社会化服务比较薄弱,集体经济不发达等多方面问题。根据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的要求,90年代本市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深入贯彻执行“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另一方面要围绕一控制(控制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二稳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三发展(发展副食品生产和乡镇企业),用大农业和商品经济的观点指导农业,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使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继续贯彻“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本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根据贵阳市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继续贯彻“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要从贵阳市大城市、小郊区实际出发,实现5个方面的转变。
❶从单一农业生产型向城郊生产经营型转变;
❷从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
❸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❹从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转变;
❺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结合、直至城乡一体化转变。同时,要抓好两个工程和4个计划。即实施菜篮子工程、绿色工程和粮食丰收计划、乡镇企业发展计划、村镇建设发展计划和人口控制计划等。促使本市农业在现有基础上全面发展。
(2)控制占用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本市非农业人口较多,耕地有限,发展农业生产除粮食外,重点是鲜、活副食品的生产与发展。从全市有50万农业人口的实际出发,在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时,首先要考虑稳定粮食生产。结合实施粮食丰收计划,使全市粮食跃上新台阶,一方面要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稳定面积,集约经营,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方针,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3万公顷左右。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坡改梯,改造低产田土,提高土地肥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推广“双杂”良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技术,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计划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 5万吨,年均增长4.2%,2000年达到16. 5万吨,年均增长2.6%,基本做到粮农粮食自给。另一方面要控制人口的增加与耕地的减少,“八五”期间,计划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本世纪末控制在8‰—10‰以内;耕地减少控制在1‰,以此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林果业及副食品生产。乡镇企业是贵阳市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活跃城市市场的重要途径,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要结合组织实施“乡镇企业发展计划”,继续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大力发展”的方针,用好用足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要坚持以发展乡村集体企业为重点,乡办、村办、合作办、个体办一齐上,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层次结构的发展格局;要抓好资源开发型、联合配套型、为农服务型、科技创新型、股份融合型、贸工农型等多种类型的乡镇企业。预计1995年乡镇企业产值将达到7. 56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8. 8%, 2000年总产值达11.56亿元,年平均增长8.5%。
本市林果业仍处薄弱环节、存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结构单一,造林面积保存率低,林种比例失调,林业经营水平和林业科学技术水平低,森林资源少,效益不高以及果树生产分布不均,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病虫防治薄弱等方面的问题。要结合实施“绿色工程”计划,开发非耕地资源,兴办绿色企业。计划今后10年在普遍护林、大力造林的同时,建立干鲜果与经济林基地0. 93万公顷,种草0. 16万公顷。水果生产要认真搞好现有0.2万多公顷果园管理。“八五”期间要因地制宜地建设杨梅、樱桃、猕猴桃、冬桃和板栗等有地区特色的新果园666. 67公顷,1995年水果产量预计达0.8万吨,年均增11. 8%;2000年1. 2万吨,年均增8. 1%。此外,为促进全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农村逐步建立以专业户为骨干,专业村为主体,商品生产为目标,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为重点的一村一品、一乡数品,小区域连片,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注重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把贵阳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省会城市。
根据贵阳“城郊型”农业特点,发展城乡人民所需鲜、活副食品十分重要。要结合实施“菜篮子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菜、奶、鱼、肉、禽、蛋、果等副食品生产,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和城市副食品自给率;蔬菜生产要稳定面积和推广科学技术,在规范化、园田化、水利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发展副食品生产。建设专业菜地时,要种好粮区菜和巩固发展“三线”蔬菜生产基地,做到品种多样,均衡上市,稳定人均每天吃菜300—350克标准。计划“八五”期间建成四化菜地400公顷,2000年达800公顷。其他副食品生产,到2000年都将有较大的发展。其中,牛奶生产要推广乌当奶牛场种草养畜的经验,把国营奶牛场办好。1995年计划全市奶牛存栏达4 500头,力争鲜奶产量达1. 2万吨,年均增长10%; 2000年产量达1. 5万吨,年均增长4.5%。渔业生产要在巩固现有鱼塘面积的同时,改造中低产鱼塘,主攻单产,增加总产。1995年,水产品产量计划达0. 18万吨, 年均增长8%, 2000年达0.25万吨,年均增长6.6%。生猪生产要巩固发展乌当区瘦肉型猪基地,建好花溪区瘦肉型猪基地。今后10年生猪发展要稳定存栏数,提高出栏率, 由现在的75%提高到90%,力争年均存栏28万头,到200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万吨。禽蛋生产要配套建立白云区和阳关种鸡场,为禽蛋生产提供鸡苗,力争禽蛋产量1995年达0.25万吨,年均增长9.3%,2000年达0.5万吨,年均增长14.8%。
四、发展前景
90年代是黔西南州经济起飞的黄金时期。国家为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从政策上、资金物资上实行倾斜,八县(市)均享有一定的国家扶持的优惠待遇。南昆铁路、盘百公路、天生桥一级电站、“两江一河”二期航道整治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即将在境内动工,天生桥二级电站将部分竣工发电,天生桥至贵阳50万伏输电线已架通。兴义飞机场的建设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安坝公路、戈塘金矿等重点工程正在建设之中,这些项目的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对振兴全州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物资、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的交流和引进,对改善城乡经济区位环境,开发和利用本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农副产品开拓了市场。同时,经过几10年特别是近10年的改革和发展,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据此,中共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今后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土地的内涵外延双向开发为内容,以高效密集配套技术为手段,狠抓粮食基础,积极开发林、牧、果、桑、茶、烟、糖、早菜、芭蕉芋和特优酒十大支柱产业,实现农、林、牧、工、商、科、教、服协调发展。到本世纪末,目前经济基础较好、商品经济较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进入小康;现在经济发展开始起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贫困线以上的地方,在稳定解决温饱,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向小康过渡;现在尚未摆脱贫困的地方,尽量提前实现脱贫,解决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向前发展,以期建成一个发达的农业、富裕的农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