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县级农业服务机构
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农业工作由建设科负责,但一般未设专人管理,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由行署农林厅直接指导。个别粮棉重点县,由农林厅设置的专业指导所管理。如简阳棉花指导所,南充安居蚕业指导所等。当时,技术推广的主要渠道为各级农村工作干部和农业行政部门。
1951年,各县开始设立以兽医培训班人员和民间兽医为主的兽疫防治组,经费采取国家补助,看医收费的办法。四川合省时,各行署的农林事业机构大批下放基层,各地也吸收了 一批新干部培训后充实技术队伍。1953年起,在县(市)一级普遍建立农业技术指导站和畜牧兽医工作站、林业工作站。当时的四川省共建立农技站331个、1 655人,畜牧兽医站148个、1 148人,林业工作站51个、897人;西康省建立农技站52个、192人,畜牧兽医站26个、253人;重庆市4个郊区,共22人。1955年,县农技、畜牧站合并,成立综合性农技站,增加了新式农具推广和农业社财务会计辅导业务。农技站按区设置。首先建立粮、棉主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的站,逐步达到每区1站的目标。当年,全省农技人员编制扩大为4 610人。农技站的行政、业务工作交县人民政府领导,由县农林科具体管理。1956年5月,农技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扩大为9 025人,农、牧分开设站。农技站按区设立,每站7人, 自治州按县设站,每站10人,共编制农技人员3 841人、财会人员1 400人;畜牧兽医每县1站,农区每站7人,自治州每站10人,共编制1 781人; 每县(除自治州外)设1个种子站,编制5人,共790人。当年,由于畜牧兽医干部缺乏,吸收民间兽医440人。“大跃进”期间,原有体制被打乱,人员下放,技术服务工作受到很大干扰。从1963年起,又着手恢复和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全省农技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不包括林业)扩大为21 500人(包括公社财会辅导员)。县级普遍设立农技站(按区设置)、畜牧兽医工作站(按县设置)、植物保护站(按县设置)、种子站(按县设置),在经济作物主产地设立各种专业站(按县或区设置)。同时,加强了人民公社财务会计辅导力量,每个公社、区各设财会辅导员1人,县设经营管理组,公社财会辅导员的编制共达9 900多人。这次调整,增强了面向农村的技术服务力量,各种专业服务齐备,对于全省较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表10-4-4 1990年县级农业服务机构人员统计
单位:人
单位名称 | 机构数 | 职 工 人 数 | 技 术 职 务 |
职工数 | 技术人员 | 管理人员 | 工人 | 小计 | 高级 | 中级 | 其他 |
一、 农 业 农技站 植保站 种子站 会计辅导站 其他专业站 二、 畜 牧 冻精站 检疫站 兽医站 配种站 改良站 其他站 三、 农业机械 农机推广站 区农机站 四、 乡镇企业 事业机构 | 1 571 372 203 207 220 569 502 4 35 248 5 | 35 603 13 237 1 920 4 759 9 629 6 058 8 201 142 453 5 011 52 | 16 724 6 144 1 368 2 327 3 532 3 353 4 743 20 214 3 440 12 | 7 513 782 255 1 430 4 048 998 2 180 92 135 99 25 | 11 264 6 211 295 1 002 2 049 1 707 1 268 30 104 572 5 | 22 637 6 827 1 524 3 556 7 109 3 621 5 207 89 261 3 329 28 | 568 236 54 93 42 143 120 2 13 84 | 4 089 1 108 259 601 1 212 909 1 132 5 49 801 | 17 980 5 483 1 211 2 862 5 855 2 569 3 955 82 199 2 444 28 |
119 91 1 082 122 960 38 38 | 1 616 927 6 653 453 6 200 459 459 | 939 118 2 126 306 1 820 138 138 | 483 446 1 917 52 1 865 109 109 | 194 363 2 610 95 2 515 212 212 | 1 066 434 3 943 358 3 585 231 231 | 13 8 10 10 | 215 62 594 85 509 29 29 | 838 364 3 339 963 3 076 202 202 |
表10-4-5 1990年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人员统计
单位:人
单 位 | 机构数 | 集 体 性 质 |
职 工 人 数 | 文 化 程 度 |
职工 | 技术人员 | 管理人员 | 工人 | 大专 | 中专 | 其他 | |
一、 农 业 农技服务站 (综合性) | 6 442 6 442 | 17 271 17 271 | 17 271 17 271 | | | | 10 735 10 735 | | 其中国家编 制6 217人 |
二、 畜 牧 畜牧兽医站 改良站 | 9 624 9 612 12 | 43 993 43 955 38 | 42 643 42 617 26 | 1 330 1 318 12 | | 195 195 | 2 821 2 821 | | 其中国家编 制725人 |
三、 农业机械 农机站 | 6 861 6 861 | 59 900 59 900 | 8 361 8 361 | 7 040 7 040 | 44 499 44 499 | | 20 485 20 485 | | |
1964年以后,在“左”的影响下,农技服务机构和人员调整变动频繁,“文革”中进而将技术推广机构解散。直到“文革”结束,各地农技服务机构才又相继恢复。县一级设置仍基本维持1963年编制机构的格局。1978年,增设了土壤肥料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益,县一级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行技术物资结合、开展技术承包服务,创办经济实体,增大服务能量,进行产中、产前,产后服务,扩大服务面。县中心增加试验、监测、培训、宣传设施,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组建了乡(镇)、村、组和示范户的服务网络,加快了技术推广速度。1990年止,在中央、省、地、县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组建推广中心及推广网络,共投资6 543万元,累计建立县级推广中心及乡站的面积40万平方米,已建成县中心127个,占农业县总数的90%; 建成乡(镇)农技服务站6 442个,占乡(镇)的60%,人员17 271人(其中国家编制的农技干部6 217人); 建村农技组4.5万个,占总村数的50%; 建科技示范户95万多户。在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农技服务体系中,突出抓了五个“统一”的服务:
❶良种统供。目前,全省推广的杂交良种,90%以上是由县种子公司(站)通过服务体系供应到千家万户的;
❷病虫统防。80%以上的地区已由乡、村植保专业队按照县中心的计划进行病虫统防统治,1990年防治面积达1.3亿多亩;
❸微肥统配。乡村服务组织按照县中心制定的配方,将微量元素统一供应到户,目前配方施肥已占作物播种面积的40%;
❹地膜统一供应。把地膜栽培技术和地膜供应统一起来,为山区农民实施温饱工程服务;
❺技术统训。各级推广服务组织,按照农事季节,根据技术提纲或要点,采取各种培训形式,把当前推广的各项技术措施送到千家万户。1990年全省通过培训推广杂交良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防治以及中低产田改造等技术3 200多项、次,面积1.5亿多亩,使大批应用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省1990年县级农业服务机构人员和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人员统计见表10-4-4、表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