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新疆地域间农牧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各地经营习惯和市场发育程度也不相同。自治区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十分注意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不同方针和措施。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疆范围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壤普查、草原普查、森林普查等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进行了农牧区社会经济调查及定点观察。在全面掌握了各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的详实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地域分布规律,将全疆划分为若干经济区,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确定发展方向,取得了显著效果。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著名的“火洲”,光照充足,热量充沛,温度日较差大,特别适宜长绒棉、瓜果种植,是发展特种经济作物的一块宝地。但长期以来,由于粮食不能自给,优势作物得不到充分发展。1978年以后,自治区对该区采取了“输粮扶经”等措施,要求其粮食自 给率保持在40%~50%,每年调入平价粮食1.5万~4.5万吨,满足其对粮食的需求,而腾出耕地来发展特种经济作物,使该地区盛产的无核白葡萄、哈密瓜、长绒棉等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产品远销国内外,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喀什地区是新疆古老绿洲之一,因人多地少,水资源开发程度低,农民比较贫困。但该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春温稳定,秋季降温较慢,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是全疆最宜种棉的地区之一,同时冬季气温较高,有利于果树越冬,适宜瓜果栽培。因此80年代以来,自治区调整部署,该地区在积极推广粮食 “两早”(早熟小麦复播早熟玉米)配套,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采用地膜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棉花、瓜果等优势作物,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不但很快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较快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找到一条有效途径。从1978年到1995年全地区的粮食面积由42.07万公顷调减到25.80万公顷,而总产由61. 54万吨增加到123. 78万吨;棉花面积由5. 84万公顷增加到17. 90万公顷,总产由1. 63万吨猛增到20. 89万吨,成为新疆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此间,全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翻3番多,农村贫困面貌有了很大改变,而且带动了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阿勒泰地区草原辽阔,是著名的牧区。但过去由于片面强调粮食自给,滥垦草场,加之追求牲畜年终存栏头数,导致了草畜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生产发展速度低而不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地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将不宜农作的耕地退耕还牧,农田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此同时大力加强以水、草、圈为中心的牧业基本建设,扩建人工草料基地;大力推广畜牧业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母畜比例,实行当年羯羔育肥屠宰,努力提高出栏率、商品率,畜牧业发展很快。1995年该地区羊只总数约占全疆的6. 4%,羊肉产量却占全疆的10%以上,而每年提供给自治区的商品羊肉占到全疆商品羊肉的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