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固原地区
固原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辖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6县,俗称西海固地区。总土地面积16 783平方公里,占全地区总土地面积的32.4%。耕地面积42.6万公顷,人均耕地4亩。1993年(下同)全地区总人口172.36万人,其中回族人口81.25万人,分别占全地区总人口和自治区回族总人口的47.1%和49.6%。全地区127个乡(镇),29.53万农户160.19万农业人口,其中回族人口77.36万,占48.19%,乡村实有劳动力67.65万人。
固原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上有“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之说。境内河谷平原、丘陵山地交错,沟壑纵横,地质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南部以六盘山地为主的土石山区,东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中北部河谷川道区。土壤类型主要分为黄绵土、黑垆土、灰褐土、灰钙土和新积土等几大类。主要山脉有六盘山、南华山、月亮山等,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胡芦河、泾河、祖历河,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1 500—2 000米之间。气温、降雨、日照区位间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5—7℃,年日照时数2 200—2 700小时,无霜期97—158天,年降雨量260—82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7、8、9 3个月。有“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的特点。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冬麦、春麦)、豆类(豌豆、蚕豆、扁豆)等夏粮作物和荞麦、莜麦、糜谷等秋粮作物,马铃薯(土豆)是本地区的当家作物品种,品质好、产量高,在全地区普遍适宜种植。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油料作物又以胡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有蔬菜、瓜果等。林业资源主要有六盘山区天然次生林4.27万公顷和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7.33万公顷。固原地区非金属矿藏资源比较丰富,尤以石膏、硅砂、石灰石、煤等储量较多,铜、镁、硫、铁矿等金属矿藏也有一定储量。
固原地区以黄土高原特有的民族风情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驰名,境内有闻名遐尔的六盘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北魏时开凿的我国第三大石窟——须弥山石窟,有泾河发源地泾河源老龙潭风景区等,这些游览和避暑胜地具有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的广阔前景。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枸杞、蕨菜、二毛皮、羊绒以及各类中药材。
1982年以来,国家在这一地区实施了我国第一个区域性大规模扶贫开发建设工程——“三西”扶贫开发建设,经过10年建设,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整个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增长和发展。1993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8.26亿元(1990年不变价格。下同),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15.5倍、3.6倍,农业总产值6.35亿元,比1949年的5 100万元、1978年的1.68亿元分别增长了11.35倍和2.78倍,年均递增速度分别达到5.8%和9.2%。经过1983—1992年10年“三西”扶贫开发建设,农村社会总产值翻了1番,农业总产值增加了3.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22元增加到1993年的406.31元,增长了17.47倍,年递增30%,人均有粮288.5公斤,比1982年增长1.67倍。
(1)农村经济结构。
❶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80年代,油料作物面积平均年份保持在4.67万公顷以上,90年代以后,平均保持在5.3万公顷以上,1993年达到5.56万公顷,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1倍和12.9%。同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91%、1978年的88. 7%下降到1993年的70%;蔬菜、瓜果种植面积也有较多增长;
❷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内部结构以单一种植业为主的格局,林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 28%,较1949年、1978年分别下降8.5个百分点和7. 3个百分点。林、牧业总产值由1949年占农业产值的13. 93%、上升到1993年的25. 97%;渔业从无到有,1993年总产值达104.27万元;
❸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协调。1993年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68. 5%,二、三产业占31.5%,农村一、二、三产业构成为68.5%;15%;16.5%;
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1990年的53. 3%下降到1993年的47. 3%,下降了6个百分点;
❺劳动力从单一种植业中解脱出来,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从事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96.8%下降到1993年的86. 24%,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1978年的3.14%上升到13.76%。
(2)农村脱贫致富进程加快。1982—1992年经过10年 “三西”专项建设,坚持扶贫与开发并举,治穷与治“愚”结合,实行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温饱工程、吊庄移民、劳务输出、计划生育等关键性措施,农村贫困落后面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10年投入专项扶持资金2.25亿元,兴修旱作基本农田16.8万公顷,建成水浇地4.61万公顷,在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吊庄开发土地1.48万公顷,其中,耕地1.09万公顷,搬迁移民8.51万人。到90年代初,已有60%的农民稳定解决了温饱,30%的农民初步解决了温饱,不得温饱的户由 “三西”建设初的70%下降到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22元提高到1993年的406.31元,翻了17倍,农业人口人均有粮由268公斤增长到291公斤,增长8.6%。1992年起,国家确定实施后10年“三西”建设,党中央、国务院的巨大支持为全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1993年全地区共建设农村小康试点乡村86个,其中有1/3的村已跨入小康行列。
(3)加快4个区域性支柱产业建设步伐。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4大支柱产业开发初具规模。
❶以马铃薯、豆类为原料的淀粉系列开发初具规模。全地区豆、薯基地稳步扩大到9.87万公顷,其中马铃薯5. 3万公顷,豆类4.5万公顷,年加工淀粉近2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
❷以林果为主的经果林、用材林基地建设有新的突破,六盘山外围针叶用材林保存面积2.07万公顷,经果林基地2.07万公顷,年产干鲜果近1 500万公斤,产值达1 200万元以上;
❸以六盘山肉牛基地为起点的畜产品系列开发前景看好。已扶持发展规模养牛专业村46个,个体养殖场42个,养牛专业大户920户,肉牛饲养量21万头,年平均出栏3. 5万头;
❹以胡麻为原料的油脂、亚麻系列开发稳步发展。全地区胡麻基地稳定在5. 3万公顷以上,年产油籽2 000万公斤以上,亚麻秸秆5 500万公斤,已建成6个初级打麻厂,年加工亚麻纤维2 000吨以上。农民每年从支柱产业中得到的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
(4)种植业。
❶粮食生产。1993年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地区粮食总产仍达到4.65亿公斤,平均单产96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2.1倍和1.5倍;比1978年增长43.52%和72. 35%。粮食生产上台阶的频率加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基本上每10年出现一次总产突破3亿公斤大关的年份(1956、1965、1974年),1978年之后的16年间,平均每3年就有2个突破3亿公斤的年份;80年代末—90年代初,连续跨上3个新台阶:1989年总产达到3. 72亿公斤,1990年达到4. 16亿公斤,1993年达到4. 65亿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人均有粮288. 5公斤;
❷油料生产。近年来,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建设,以胡麻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迅速扩大,1990—1993年平均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 53万公顷左右,1993年达到5.58万公顷,总产3759. 2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2.2倍和2.7倍;
❸薯类生产。固原地区是马铃薯的集中产区。1990—1993年每年播种面积达4. 67万公顷以上,1993年达到5.3万公顷,产鲜薯8亿公斤,平均单产1 000公斤以上;
❹豆类生产。1993年以豌豆为主的豆类播种面积达到5. 17万公顷,总产4 483.4万公斤。
(5)林果业。1993年,全地区有林地面积25.45万公顷 (其中六盘山天然次生林4.27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10倍,人工造林累计保存面积17. 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0%,比新中国成立初提高4.9个百分点。全地区林木蓄积量240.2万立方米,其中以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天然次生林木材蓄积量达130多万立方米。全地区四旁(零星)植树保存1 432万株,1978—1993年,全地区共营造水土保持林21.2万公顷。林果业总产值3 352. 9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分别比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增长13.6倍、4倍、1. 9倍和0.8倍。水果面积达到6 247公顷,果品产量达14 319吨,人均果品产量9公斤。枸杞面积达到507公顷,60%已经挂果。
(6)畜牧业。1993年,全地区畜牧业产值1.32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3倍和4.9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0. 8%,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10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大家畜饲养量40.05万头,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1. 9倍和79%; 生猪年饲养量56. 97万头,比1949年增长30. 7倍,比1978年增长2.8倍;羊只饲养量73.4万只,比1949年增长1. 9倍,家禽饲养量达151.35万只。肉类总产量17 694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83.3倍和4.9倍,其中,牛肉产量3 740吨,羊肉产量2 492吨,猪肉产量10 278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21.6倍、3.6倍、3.6倍。羊毛产量达817吨,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长4.1倍和44.8%;禽蛋产量4 820吨,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长8.7倍和3.2倍;皮张产量7.36万张,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长7.2倍和78%;奶类总产达325吨,比1949年、1978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7)水产业。渔业生产从无到有。1993年淡水养殖面积948公顷,比1978年增长1倍,比1990年增长8%,水产品总产量235吨,比1978年增长46倍,比1990年增长7%,渔业总产值104.27万元,比1978年增长19.8倍,比1990年增长15%;1993年渔业收入8.4万元。
(8)多种经营。1993年农民家庭多种经营产值达6 387.7万元,比1978年增长4.3倍,农民房前屋后庭院经果林产值1 624.91万元,蔬菜瓜果产值2 624.83万元,全地区经营温棚蔬菜的农户580多户,662个温棚,面积16.7公顷,收入230多万元;各类多种经营大户达3 200多户,户均年纯收入2 176元。
(9)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1993年,全地区乡镇企业达到29 606个,在职职工8.67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20倍和6.7倍。总产值首次突破4亿元大关,达到4.34亿元,实现利润4 029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2.4倍和229倍;上缴国家税金1 766.8万元,比1978年45.58万元增长37.8倍。1978—1993年,乡镇企业形成固定资产原值近2亿元,形成24大门类。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9.4%,占全地区社会总产值的30.8%,上缴国税占全地区税收的44.6%。乡镇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达到28 305家,每年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余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0%,比1978年不足10%的比重提高了40个百分点;三资企业从无到有,1993年已组建三资企业3家。
(10)农村商品流通。1993年,全地区共有集贸市场103个,其中,县城中心市场6个,交通沿线重点市场10个,边贸市场8个,农村一般市场79个,集市贸易成交额1.65亿元,占全地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3.8%;乡镇、县城农贸市场全年成交肉、蛋、菜、瓜果4大类商品5 866万元,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额为4 532万元。全地区1993年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1.07亿元,比1978年2 214万元增加8 527.6万元,增长3.58倍,农业商品率由1978年的不足10%上升至30.8%。
(1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❶农田水利建设。至1993年建成旱作基本农田16.8万公顷,水浇地4.87万公顷,分别比1978年增长2.3倍和48%,人均水旱基本农田达到2亩。全地区共建成水库175座,塘坝292座,配套机井1 350眼,建成引黄灌区1处,发展水浇地4.61万公顷;
❷全地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12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46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52台,小型拖拉机达到2.07万台,比1978年增长3.2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 913台,比1978年增长17.7%,总动力达到2.92万千瓦,农用汽车640辆,推土机468台,分别比1978年增长5.6倍,7.2倍,农产品加工机械5 045部,总动力达4.04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3.2倍,全地区机耕面积8.8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20.7%,机播面积8.82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21.6%;全地区91%的行政村和81%的村民小组通了380伏配电线路,通自来水的行政村85个,占7%;通电话村46个,占3.6%。
(12)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1993年,全地区有独立的农业科研机构3个,各类农业科技人员1 887人,比1978年增长2.1倍,有农民技术员3 500人。各县都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科站,村有农科组,村民小组有农科员,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组、户5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6县还选派了科技副县长,75个乡(镇)调配了科技副乡长,全地区建立科技示范乡26个,示范村179个,示范户9 128户。有农业中等专业学校一所,在校学生158名,教职工135人,农业职业中学8所,农业广播函授学校1980年建校—1993年共培养中等专业人才514人,全地区农村中心小学1 887所,在校学生2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9.6%。农村劳动力中,每百人中文盲、半文盲由1978年的71个下降到55个。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04‰。主要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全地区有技术表演团体2个,各类电影放影单位274处,乡中心文化站118个,有卫生机构252个(含县城),医院28所,床位1 750张,卫生技术人员3 666人,农村乡卫生院10个,床位371个,卫生技术员481人,村级医疗点1 223个,乡村医生1 398人,卫生员1 683人,接生员3 566人。
(13)农民生活水平。1993年,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06.31元,比1978年增长8倍,其中人均纯收入1 000元以上的农户5 900多户,占总农户的2%。人均有粮288.5公斤,比1978年增长5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7.20元,口粮消费人均251.8公斤,比1978年增长30公斤,有60%以上的农户家有存粮,人均银行存款7.38元,人均手持现金91.60元,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09辆,缝纫机52台,收音机27台,收录机25台,电视机38台,大型家具317台(件),钟表59只,手表145只,洗衣机4台;摩托车、电冰箱、彩电已进入个别富裕的农户。50%的农户居住土木结构瓦房,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9.8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