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3_031大學劄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3_031大學劄記

大學劄記


【題 解】
大學劄記作者安泰國(一八四三—一九一三),字舜卿,號暘谷,本貫順興。三十四歲從仁山蘇先生受學,對頗有造詣。本書收録於暘谷集,有許多關於明德的論議。(黄義洌)
讀法‘不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之句,皆以朱子多用工夫於此書,故看人之所不見為言。是豈本義乎?若如是,則‘不用聖賢許多工夫’之‘聖賢’非凡稱,‘聖賢’專指孔子曾子而言,豈其孔子曾子多用工於此書而居朱子之上乎?孔子之時安有此書乎?其義蓋曰‘聖賢、朱子許多之工夫皆置之,只就此書中經傳注説看之,聖賢、朱子之為學淺深亦可知’之謂也。
篇題‘由是而學焉’者,非謂學是書也,由是書而學為學之次第也。
經文第一節之‘明德’主性主心,其論不一。而主性者非無心也,性為之主而心為次也;主心者非無性也,心為之主而性為次也。兩説皆未盡。以體用而偏全,則主性者為失;以理氣而分屬,則主心者為失,此所謂胥失也。然主性而遺用者,其違也小;主心而遺理者,其違也遠。若有主氣之意而稱心,則反不如主性之為理也。蓋人受天地之中為一身之大本,而萬事皆由此出。學者於此處不用工則已,既欲用工,皆以理性為原頭之準則而尋向上去,則明德之以氣為主,以理為賓,無乃未安?而前聖垂後之文字,皆以復其性為教人之雅言,而孟子之遏欲存理,論語之‘克己復禮’,中庸之戒懼慎獨,無非復其性之真訣也。則獨於此書以復其心為教人之大法,必無是理也。本文傳首章曰‘顧諟天之明命’,明命即明德之稱,而分明是性也。小學題辭大學條曰:‘明命赫然,罔有内外。’此明命亦明德之稱,而分明是性也。或問曰:‘此德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之靈,其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此德即明德之稱,而與心對舉而言,則分明是性也。文者,序其成書之主義也。而其言初頭曰‘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云,則此非章句所謂‘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者乎?其下曰‘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云,則此非章句所謂‘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者乎?其下曰‘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云,則此非‘自明己德’者乎?其下曰‘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云,則此非‘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者乎?句句性字與明德相呼應,則明德豈可曰主心乎?中庸之‘鬼神’與大學之‘明德’面貌相似,鬼神者天之明德也,明德者人之鬼神也。鬼神之精爽運用,為之者雖氣也,然‘鬼神’章主義則極贊其理之著顯,而氣不與焉;明德之光輝燦爛,為之者雖心也,然此章主義則極贊其性之妙用,而心不與焉。大學之主心抑有説焉。若以中庸相比而言,曰中庸主理説,大學主心説云爾,則其言適當。而中庸歸重於命性道教,故謂之主理也;大學歸重於格致誠正,故謂之主心也,豈可以此而並明德為主心乎?注中虚靈不昧四字,釋明德之辭,而看性看心俱亦可,故有此之惑。然明德之虚靈就性上説真静之體段,而人人之所同者也;知覺之虚靈就心上説感動之苗脈,而不能無差殊者也。明德虚靈、知覺虚靈非有兩個虚靈,一虚靈中各有指處。孟子‘盡心’章‘盡心’之‘心’與‘明德’注解若同,然所以單以訓義自别。以鼓風板喻之,則板有生風之理,人有運動之氣。以板為理,以人為氣,然後譬喻適當也。心能運性而性不能運心,人能運板而板不能運人。非性,情無所發;非心,情不能發。非板,風無所發;非人,風不能發。若就其上贊其德,則心雖應物運情,原其所以,有明命之德;人雖弄脚生風,原其所自,有機栝之板。明德是仁義禮智之全德,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也。人則氣全底,故理全了;物則氣偏底,故理偏了。此所謂各正性命,而人物之性所以異也。有人物同得天稟之理,則物亦具仁義禮智之全性云,而以中庸首章章句之説發明之。此但知天之稟賦同一,而不知人物之所受有異也。章句本義,謂之理同則可,謂之性同則不可。‘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者,人亦賦此理,物亦賦此理之謂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者,人做人之性,物做物之性之謂也。‘各得’二字可見。人則稟氣清通,故統合此理所具之全體,以為四德兼備之性;物則稟氣偏塞,故只合此理所具之一體,以為一德之性。虎狼之仁,蜂蟻之義之類。觀朱子之言,則亦可以類推矣。朱子曰‘氣之異者粹駁之不齊,理之異者偏全之或異’,‘各一其性則為仁義禮智信之理,而五行各專其一,(其)人則兼備此性’云,則非但五行各專其一,凡氣之偏塞者無不各專其一,此人物之性所以異也。而雖專其一,亦五常中一德,謂之五常之德,有何不可?吴老洲曰‘牛之順,馬之健,自有當然之則’者,雖着於形氣,有是健順之異,顧其理則自無間於本然。中庸率性之道,亦不離乎氣而為言。一理之包元亨利貞,猶水之有四德也。水有寒泠之德,有潤濕之德,有虚明之德,有就下之德。然濯熱者之取水也,所得在寒泠之德,而餘三德不與焉。氣偏者之性偏,何異於此?然則此理非偏,物之所性也偏;此水非偏,人之所取也偏。且人之氣稟或有清濁之殊,而亦云性不同,則大不可。雖有昏濁者,猶得氣之全,故理之向合者,全理之注氣處是性也。然不學無識之人妄談性理,自是己見,豈非具眼者所嗤乎?
第六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者,歷言家國天下也。家國天下既已歷言,則正心以上亦在修身中。其義止曰齊家以下皆以修身以上為本。
第七節‘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者,只言自新新民之終始也。‘所厚者薄,所薄者厚’,是乃又言家國之終始也。
傳文第一章第二節‘天之明命’者,非謂在天之明命,在人之德目之以天之明命也。既以明命目之,則明德為性,於此可據。
‘至善’章第三節先孝後慈,先重之意。
第四節‘學’謂窮知到至善之次第工夫,‘自修’謂力行到至善之次第工夫。
唯此‘聽訟’一章移置於經文之下,不為無據。‘此謂知本’之句舊本元在經文之下,而與‘聽訟’節之結語同,由此知其‘聽訟’節為‘此謂知本’之闕文,故採入於經文之下,而嫌其語複本在‘此謂知本’之句,以為衍文,則程子之意不為無據也。且以經文論之,既為分上下經,而下經乃上經之傳也,此所謂經中之傳也。以上下經相對而看,則節節照應而有當也。下經之第一節、第二節乃上經第一節、第二節之傳文也,第三節乃‘物有本末’句之傳文也,第四節乃‘事有終始’之傳文也。然則‘聽訟’一節乃‘知所先後,則近道’句之傳文也。而上經上兩節,孔子誦傳古之大學之道也;末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句為其結語,而歷言上二節也;‘知所先後,即近道’之一句,乃孔子之意思也,故曾子述下經也,於此句之傳表而别之,文格與上節不同,特加‘此謂’二字於其末,此亦程子採入之一據也。下經若無‘聽訟’之節,則曾子獨不述孔子之意思乎?曾子之門人又傳述傳十章,亦學曾子之述法,於曾子意之處節節下‘所謂’、‘此謂’之言。然則‘聽訟’節之一‘此謂’唤起傳文許多之‘所謂’、‘此謂’也。且以舊本論之,本之較正也應考。錯簡之兩册,而一册則‘聽訟’節簡皆為漏落,最末‘此謂知本’之句獨存而在於經文之下;一册則此一節錯入他章之間,而上下完全。故鄭氏採輯之時不知‘聽訟’節為‘此謂知本’之闕文,而只此一句依舊置經文之下也。程子改正之時,看此句之無意味,始知有闕文而採入也。若不言舊本,則學者必疑‘此謂知本’句之疊出,故略言之,以備參考。然玩索妄有如是之意思,故姑記之,以資窮理之端焉。
‘致知’章注‘别有闕文’者,非惟知至之闕文,又有物格之闕文,故曰‘别有’。‘特其結語’者,兩結語中特存一結語之謂也。
誠意之義,真知亦難。有人於此,知盜之壞鄰之墻而不肯告矣,主人覺之,而但不知鄰人所知也。明日將築墻,得其鄰人與家人共為墻役,則家人欲築之意真實在為主防盜,鄰人欲築之意苟且循外有為人之目。築墻雖若同,而意則自别。誠與不誠,如是而已。
第二節‘如見其肺肝’者,小人之肺肝明矣。於誠中形外之句可知。
‘正心’章第一節注‘一有’之‘一’字,一任底意,但聽其忿懥恐懼之謂也。下章注‘唯其所向’亦可考。其下‘欲動’者,氣溢而無統之謂也;‘情勝’者,五分忿懥之地,忿懥過五分也。能知‘欲動情勝’之義,則‘一有’之義知之不難矣。其下‘用之所行’者,指事而營為之發於心者也。恐懼在心,則雖不尊,猶生自伏之心耳。
第二節‘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者,謂前事在心,則錯應此事也。上節心有忿懥不得其正者,謂當事鑿情,則用失其正也。忿懥恐懼即中庸所謂人心也。忿懥必聽令於道,然後得正。
‘修身’章第一節五辟字只就處身上看。於其親愛有善,則喜貌過於中;有不善,怒貌不及於中。於其賤惡反是。故陷於一偏,而身不修矣。
第二節只就處人上看。於其子溺愛,故不知其惡,而以為善;於其苗貪得,故不知其碩,而以為不足。如是則觀化者為惡為貪,而不能齊矣。惡謂處身無道,貪謂用財不均。自修教人,審此二者而已。
‘治國’章‘不出家而成教於國’,辨疑所云,恐不合本旨。謹按:本文主義,推家之孝弟慈之事為國之事君事長使衆之道,而以是教國人之謂也。非謂我教家為孝弟,則國人雖不教自能忠君敬長也。下節‘如保赤子’,其非教國人使衆之下手處乎?舉一使衆,則事君事長亦在其中。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者,指齊家而言。一人之家無溺愛之弊,則一國之家亦知為仁矣;一人之家無貪得之蔽,則一國之家亦知為讓矣。然則家之所以不齊者,惟在於愛惡不明,取與不均也。
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者,指治國而言。上而為君者能推家為國,而又以是率天下,則下而為民者亦效而從之。

☚ 03_030大學經義   03_032大學問答 ☛
000005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