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狼疮
药物性狼疮是由于药物引起的红斑狼疮样的临床症状,很少有肾脏损害。血清抗组蛋白抗体及抗核抗体常阳性,而抗DNA抗体阴性,血清补体水平正常,大多数患者停药后症状消失。
发病年龄因药而异。普鲁卡因酰胺较多用于50岁以上患者,故发病年龄较晚。异烟肼及肼苯哒嗪用于任何年龄患者,故发病年龄可在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白种人多见,黑种人少见,我国至今尚未见有典型的药物性狼疮的病例报告。
已发现数十种药物可引起发病。最常见的药物是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及异烟肼等。各种抗惊厥药物、冬眠灵、对氨基水杨酸、青霉胺、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硫脲嘧啶以及口服避孕药物等亦有诱发病例报道。发病与每日用药量及总用药量有关。一般于常用药物剂量使用数月后诱发。部分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及异烟肼等系经过肝脏内的乙酰化转氨酶作用,使药物乙酰基化,进行代谢排出体外。乙酰化转氨酶活力弱的患者,即所谓慢乙酰化者,常因药物在患者体内乙酰基化作用延缓而使药物潴留时间明显延长而诱发。机体内乙酰化转胺酶活力强弱受基因控制,已发现患者具有HLA DRW4者较正常人群多见,说明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与自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可出现多种症状。如多发性关节痛及关节炎、发热、胸膜炎、心包炎及肺损害等。但神经系统及肾损害、肌痛则较少见。约90%以上患者可检出血清抗组蛋白抗体阳性。抗核抗体阳性几乎达100%。但抗DNA抗体及抗SM抗体均阴性。低补体血症罕见,白细胞减少较少见。
诊断 患者有服药物史。临床有红斑狼疮样表现。血清抗组蛋白抗体及抗核抗体均多为阳性,而抗DNA抗体及抗SM抗体均为阴性,血清补体不低。
治疗及预后 一般不需任何药物治疗。停药后症状即可自行消失,预后良好。但也有个别病例于停药后迁延数月以致数年不愈者。对于并发胸膜炎及心包炎病情严重的病例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每日用量约30~60mg。症状控制后可酌减药量,最后停药。一般很少复发。现已用N-乙酰化普鲁卡因酰胺代替过去用的普鲁卡因酰胺,可预防发生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