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粮食统购体制的演变
重点是围绕调整对农民的关系进行的。
(1)实行预约合同制。从1954年新粮年度开始,由粮食部门和农民签订合同,按合同预付50%的定金, 最后按交粮时的牌价结算。
(2)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从1955年9月开始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简称“三定”),具体内容是按户有耕地面积评定产量,评定各项用粮标准,核定余粮户、缺粮户,对余粮户核定统购指标,对缺粮户核定统销指标,对自足户不购不销。在正常情况下,一定三年不变。1956年农业实现合作化,“三定”改为以农业合作社为单位进行,社员之间的余缺由农业合作社内部调剂。禁止粮食进入自由市场。
(3)实行购销差额包干制。1958年7月省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改进粮食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几项规定》,决定省对地区、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差额管理办法,差额指标五年内基本不变。各地县在完成差额包干任务后的余粮,归当地机动使用,建立各级地方粮库,对农村的粮食统购统销,以农业合作社为单位,实行包购包销办法,建立社内储备和集体粮库。1959年按照人民公社分配到基本核算单位,由粮食、商业部门和农林、畜牧部门签订生产、收购合同制度。当时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农村中“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和瞎指挥风盛行,粮食生产和购销工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指标、高征购,大购、大销,粮食征购率由1956年的18.85%上升到1958年的29.76%,1959年更高达47.63%。农民人均负担征购粮由1956年的67公斤,上升到1958年的91公斤,1959年高达127公斤。使原来颁布的购销差额包干制度没有实现,造成农民严重缺粮,相继出现人口外流、浮肿及非正常死亡情况,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见表8-2-1, 8-2-2, 8-2-3。
表8-2-1 1955—1959年全省粮食产购情况
年份 | 粮食 产量 (万公斤) | 农业 人口 (万人) | 人均占 有量 (公斤) | 粮食 征购 (万公斤) | 占产量 (%) | 人均负 担量 (公斤) |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 330 750 380 062 315 626 339 581 289 604 | 1 038 1 037 1 098 1 105 1 090 | 319 354 287 307 266 | 79 132 71 650 93 716 101 069 137 931 | 23.92 18.85 29.69 29.76 47.63 | 76 67 85 91 127 |
表8-2-2 1953—1984年全省粮食收购情况
单位: 万吨
年 份 | 收购量 | 年 份 | 收购量 | 年 份 | 收购量 |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 56.2 82.9 79.1 71.7 93.7 101.1 137.9 63.6 |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 49.1 38.1 42.1 50.2 51.6 45.9 50.1 56.5 |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 54.5 64.2 61.1 70.4 57.2 87.5 91.7 94.2 |
(续)年 份 | 收购量 | 年 份 | 收购量 | 年 份 | 收购量 | 1977 1978 1979 | 74.2 67.0 58.7 | 1980 1981 1982 | 64.8 68.6 87.4 | 1983 1984 | 119.3 124.4 |
|
表8-2-3 甘肃省1955—1972年城镇粮食定量供应情况
项目 年度 | 定 量 人 口 (万人) | 非农业 销 售 (万公斤) | 定量人 口口粮 (万公斤) | 年人均 口粮 (公斤) | 月人均 口 粮 (公斤) |
1955 1957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 113.9 165.2 230.5 181.4 199.9 209.5 224.3 | 33 672 45 746.5 53 831.5 40 395 49 040.5 55 192.5 56 032.5 | 24 398 33 421 43 536.5 31 756.5 36 225 41 405 42 760 | 214.2 202.31 188.9 175.1 181.2 197.64 190.64 | 17.85 16.86 15.74 14.6 15.1 16.47 15.9 |
(4)实行统购粮食奖售工业品和以工业品换购粮食的制度。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售粮积极性,1962年6月省商业厅、粮食厅、供销社发出《关于1962年度统购粮食奖售工业品的联合通知》,规定生产队、社员个人以及机关团体、企业农场向国家交售统购粮食,由国家奖售棉布、胶鞋、糖烟等工业品;奖售物品实行专用票证,按国营牌价收款。奖售标准见表8-2-4。
表8-2-4 甘肃省统购粮食奖售情况
收购品种 | 奖售物资 | 单位 | 原定奖 售标准 | 新增奖 售标准 | 新增后的 奖售标准 |
贸易粮 每750公斤 (收购价平 均150元) | 奖励金额 | 元 | 11.8 | 9.05 | 20.85 |
奖: 棉布 | 米 | 5 | | 5 |
胶鞋 | 双 | 1 | | 1 |
针织品 | 米 | 0.67 | 4.17 | 4.83 |
卷烟 | 盒 | | 9 | 9 |
食糖 | 公斤 | | 0.1 | 0.1 |
絮棉 | 公斤 | | 0.95 | 0.95 |
(5)征购“一定三年”和超产、超购、超奖制度。196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财办《关于稳定农民粮食负担、下苦功夫进一步做好粮食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决定从1965年开始将农村生产队的粮食征购任务基数稳定下来,一定三年不变,对超购粮食实行加价奖励办法, 加价幅度不超过统购牌价的30%。1966年11月又规定超购的粮食一半奖售化肥、一半加价按30%的幅度奖励现金。1967年7月规定超购主粮3公斤或杂粮4公斤奖给布票0.33米(1市尺),超购主粮0.75公斤或杂粮1.25公斤奖售化肥0.5公斤。1979年在大幅度提高粮食统购价的同时,取消了超购化肥奖售制度,继续执行超购加价奖励制度。
(6)粮食征购包干。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改革流通制度,一方面调减基数任务,提高收购价格,一方面实行农村粮食购销差额包干制度。即以1979年核定的征购任务为基础,参照两年粮食生产和社员口粮水平,对购大于销的地区定出净购任务数;对销大于购的地区定出净返销数,实行差额包干,三年不变,完成包干任务以后的多余粮食,开放粮食市场,允许多渠道经营粮食业务,允许非粮食企业对粮食进行长途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