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航建设
福建的民用航空业开始较早,在本世纪20年代,旅居菲律宾的华侨就继承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遗愿,建立“航空委员会”,募集资金,定购飞机,并在厦门兴办“福建厦门五通民航学校”,修建简易机场,供教练之用。30年代初, 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经营沪粤航线,使用水上飞机每周两次,由上海经温州和福州、厦门二地抵广州,抗战后停航。
抗战胜利后, “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在福州、厦门设立分公司,改用陆上航机,实行定期航班,飞行上海、台北、汕头、广州、赣州等地。这些官僚资本举办的航空运输事业,由于经济萧条,战事频繁, 很不景气。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客观原因,福建民航事业曾一度停顿。直到1974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民航局决定组建民用航空福建省管理局,同年12月1日福州机场正式开航, 从此福建省民航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省外、国外来闽洽淡业务, 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的人数与日俱增,促进了航空事业的发展。机场已由一个福州机场增加了泉州、厦门和武夷山机场,并加紧建设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机场设备由简陋逐渐发展到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国际机场,机型由落后、小型的客机发展到配备有世界先进设备的大中型客机, 通航线路从每周两个航班来往福州、上海之间发展到通往北京、上海、广州、南昌、厦门等8条航线,并增加了福州和厦门直达香港的地区性包机和航班。过去, 福建专业航空飞行是个空白,近年来,开展了航空防治病虫害、除草施肥、林业播种、航空探矿、测量等专业航空业务。
福建省的民航事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从目前的经济效益、客源和航班班次,已超过其他一些省份。福州机场客源之多,居全国前列。福州和厦门至香港的包机经常满员,影响及时出入境。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建设,武夷山风景区的对外开放,矛盾将更为突出,亟需增设省内新机场,新辟国际、国内航线,增加航班密度,改善现有机场设施,加强安全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并希望与台湾早日通航,增加沟通渠道,使福建走在四化建设前头,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