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水产技术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水产技术研究

(四)水产技术研究

河南省的水产科学研究工作,经历了曲折、艰辛的道路。1975年以前,没有一所水产科研机构,很难系统地开展水产科研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水产科研人员的增加和省、市(地)、县科研机构的不断完善,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如“黄河鲤鱼品系调查”、“中州鲤(荷包红鲤♀×黄河鲤鱼♂)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中低产地区连片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研究”、“河南省水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白龟山水库银鱼移殖试验”等30多项,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河南渔业的发展。
1.黄河鲤鱼品系调查、原种选育及养殖技术研究。1972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承担了农林部下达的全国科技重大协作项目“黄河鲤鱼品系调查”,组成了由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水产处、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农学院等单位参加的调查队,于1973—1975年,在黄河干流孟津县到范县河段作流动捕捞和定点观察,在花园口、伊落河口作定点观察。目的是鉴定出黄河鲤鱼的优良性状,确定选育良种方向,然后进行人工驯化培育,选出优良品种,供生产应用。
1974年,在开封渔场培育出黄河鲤鱼一代后备亲鱼400余尾;1975年,在省水产试验场繁育1寸以上鱼种16万尾,推广10万余尾。“黄河鲤鱼品系调查”1978年获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5年和1991年,河南省水产研究所分别承担了国家计委、河南省计经委和省科委下达的“池养黄河鲤鱼的经济性状及养殖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科委下达的“黄河鲤鱼原种选育的研究”项目。到1995年,进行了血液、不同器官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分析,染色体核型及银染核型的分析,初步探索了黄河鲤鱼在同功酶分析中的分类特征;完成了黄河鲤鱼种质参数的测定;系统选育并初步建立家系,已选育出5代,计划在“九五”期间再选育出两代,完成黄河鲤鱼的选育工作。其中,“池养黄河鲤鱼的经济性状及养殖技术研究”项目,198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0年代中、后期,网箱养鲤技术、池塘主养鲤鱼(成鱼、鱼种)技术引入河南,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两个项目的技术要领,河南省水利厅水产局、许昌市水利局、郑州市水利局、郑州市密县水利局、郑州市金水区黄河渔场等单位及时开展了这两项工作。
1986—1989年,河南省水利厅水产局、许昌市水利局、长葛县佛尔岗水库开展了“网箱养鱼技术研究”项目。到1989年,投放网箱1 188平方米,生产鲤成鱼10.7万公斤,平均单产90.1公斤/平方米,平均饵料系数1.85,效益113.6元/平方米。该项研究,对网箱及其设施的规格、结构及布局、鱼种规格、投放密度、饲料配方及加工、人工驯化及投饲、防病与管理、鱼种规格、密度、鱼龄、水温水质变化与鲤鱼生长的关系、水库养鱼面积与网箱养鲤鱼面积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199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1991年,郑州市水利局在新郑老观寨水库、密县五星水库、荥阳县楚楼水库也开展了“网箱养鲤鱼试验”项目。1991年,投放网箱1 200.6平方米,生产鲤成鱼27.4万公斤,平均单产227.8公斤/平方米,总收入202.4万元,效益101.9万元,平均饵料系数1.96。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提高鱼种投放规格及密度,鱼种规格60~85克、每平方米15~16公斤。平均单箱产量5 695公斤/25平方米、最高箱产鱼6 336公斤/25平方米。该项目199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1989年,郑州市密县水利局渔场在本场进行了“池塘培育大规格鲤鱼种试验”项目。1989年,4个试点、32口池塘、13.1公顷水面,采用人工驯化、投饲的养殖方法,经过170天的饲养,平均单产11.4吨/公顷,其中鲤鱼平均单产9.8吨/公顷,鱼种规格50~100克/尾,平均效益2.7万元/公顷,饲料系数1.32。
1989年,郑州市金水区黄河渔场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主养黄河鲤鱼亩产超吨试验”项目。试验池塘两口、面积1.3公顷。采用人工训化、投饲的养殖方法,经过230天的饲养,平均净产16.5吨/公顷,其中鲤鱼13.2吨/公顷,平均规格565克/尾,商品率95%,平均效益4.9万元/公顷,饲料系数1.85。1990年,该项目又推广到全省5市、5县、12个渔场,面积达25公顷,总产达43.7万公斤,平均单产17.48吨/公顷。
1990年10月,郑州市金水区黄河渔场又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一年两季鲤鱼增产技术试验研究”项目,即第一季上半年主养黄河鲤鱼成鱼,第二季下半年主养黄河鲤鱼鱼种。当年完成面积4.7公顷,平均单产24.42吨/公顷,效益63 015元/公顷。其中,第一季(7月9日)出塘鲤成鱼平均单产15.99吨/公顷、效益42 285元/公顷;第二季(10月15日)出塘鲤鱼种,平均单产8.43吨/公顷、效益20 730元/公顷。
两单位在饲料配方及加工、鱼种投放、人工驯化、投饲、水质调节等方面提供了技术要领和实践经验,在池塘主养鲤鱼(成鱼、鱼种)方面带了一个好头。这三个项目1990年、1992年、1993年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水产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1980—1987年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河南省水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该项目是原国家水产总局根据国发(1979) 142号文件精神,以(1980) (渔)总科字第3号“关于发送《全国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研究实施计划》的通知”正式下达的。该课题全省有1.5万人参加,历经5年,由省水产研究所组成渔业资源调查队承担重点水域(长江水系、淮河水系)饵料生物与水质调查;由省水产研究所和大连水产学院承担黄河流域(河南段)渔业自然资源调查研究;由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承担全省鱼类资源与鱼类区系调查;同时,部分主要市(地)、县(区)也开展了区域内的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其中“黄河流域(河南段)渔业自然资源与利用研究”项目198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地)县的资源调查研究项目也有几项获市(地)科技进步奖。在完成各类调查及市(地)、县(区)区划报告,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于1987年10月编制了河南省水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报告。该项研究较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河南省渔业自然资源状况,为全省的渔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有些资料和数据至今仍在沿用。该项目198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此期间,1986—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对宿鸭湖水库、丹江口水库渔业自然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对两水库的渔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为了给河南省池塘养殖增加新的养殖品种,河南省水产研究所于1979—1982年进行了“中州鲤(荷包红鲤♀×黄河鲤鱼♂)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该项研究利用国内地理亲缘较远的江西荷包红鲤作母本,河南省产的黄河鲤鱼作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杂种一代(F1)定名为“中州鲤”。中州鲤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当年放养,当年收获等良好的经济性状。该项目198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豫北水产资源,1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担了“封丘试区渔业发展及渔业生态研究”项目。该项目系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区域治理”中的孑专题。
中国科学院组织2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实际,选择油坊乡油坊渔场为池塘养鱼的示范点和曹岗乡曹岗湖渔场作为湖泊养鱼示范试验点,采取鱼类养殖学、湖泊渔业生态学和鱼病学多学科相互配合以及池塘与湖泊、科研与生产、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多层次联合科技攻关。经过4年的努力,到1989年,油坊渔场成鱼养殖6.7公顷,连片池塘平均单产达到4.1吨/公顷,鱼种养殖单产达到2.8吨/公顷,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三年平均1:1.91。在封丘试区的油坊试点和6个推广点,池塘面积达到47.9公顷,占全县池塘面积的53.0%,1989年,鱼产量达到13.2万公斤,为试验前全县养殖鱼产量3.3万公斤的4倍。1989年,曹岗湖鱼产量达到1.7万公斤,为试验前该湖鱼产量2 500公斤的6.6倍,单产由试验前的60公斤/公顷上升到394.5公斤/公顷,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与产出比三年平均为1:2.09,最高年度达1:3.57。本项研究还提出了关于深化渔业开发和建立规模渔业的具体设想和措施,为封丘的渔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银鱼是生长在我国太湖的一种名优小型鱼类,它适应性强,可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体中自行繁衍,形成种群产量,是节地、节能、节饵的天然优良鱼种,是内陆水域资源增殖的理想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银鱼资源,1986年,中国水产科学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河南省水产研究所、平顶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共同承担了农业部特立项的“8602-2——银鱼移殖试验”项目,于1987年4月—次从太湖引进移殖21万粒太湖新银鱼受精卵投放到白龟山水库。经过3年的潜伏期后,1989年发现少量银鱼,1990年捕获银鱼45吨,1991年捕获银鱼110吨,产值495万元,效益440万元。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太湖新银鱼投放、繁殖、生长、食性、饵料生物等种群生态学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河南省银鱼移殖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该项目1993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鲵,俗名娃娃鱼,是国家Ⅱ类保护动物,为一种珍贵的稀有两栖动物,曾一度为出口创汇的畅销品,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动物,在研究动物进化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河南省于1982年建立了两个大鲵自然保护区,即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和西峡县大鲵自然保护区。为了切实保护、恢复大鲵这一珍贵资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基础,1990—1991年,河南教育学院生物系、河南大学生物系、三门峡市水利局、卢氏县大鲵保护区管理所共同组成调查队,承担了“河南省卢氏大鲵保护区资源及生物学调查”项目,对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大鲵资源分布、自然环境及栖息地条件、大鲵的活动规律、食性、繁殖、年龄与生长、资源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对保护、恢复大鲵资源提出了建议。
鱼病防治。为了摸清河南省池塘鱼病种类、流行及危害情况,1986—1989年,河南省水产研究所承担了“河南省池塘鱼病区系调查”项目,该项目经过两年半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全省池塘鱼病的种类、流行及危害情况。调查共发现池塘鱼类疾病45种,敌害生物12种,加上了解到的5种疾病,鱼病种类总计50种。在调查期间,筛选出一种防治草鱼“三病”的有效中草药,效果良好。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池塘鱼病区系的空白,199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大面积高产高效养鱼技术研究。
(1) 池塘养鱼。为了提高河南省池塘养鱼单产,探索出池塘大面积增产增效的途径,1983—1985年,河南省水产研究所首次在省沿黄地区洛阳市吉利区商品鱼基地开展了“中低产连片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研究”项目,通过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增加养殖品种,提高投放鱼种规格,合理密养,成鱼池套养鱼种;广辟饵肥来源,推广膨化颗粒饲料,利用化肥肥水养鱼;渔农牧禽综合养殖;抓好鱼病防治与水质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66.7公顷连片池塘单产达到4 905.0公斤/公顷、效益1.1万元/公顷。该项目198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个项目的研究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吉利区渔户长期承包池塘的积极性,为吉利区商品鱼基地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奠定了基础。到80年代末,吉利区商品鱼基地一直是全省商品鱼基地的典范。
在此之后,河南省水产研究所、洛阳市水利水产局、郑州市水利局等单位都广泛开展了不同类型池塘大面积养鱼高产高效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成果,如“不同类型区池塘养鱼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千亩连片池塘亩净产400公斤高产技术研究”、“渔牧农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盐碱地鱼、藕综合养殖技术研究”等,较完整、系统地总结出提高池塘养鱼单产、效益的经验,对发展全省池塘养鱼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 稻田养鱼。河南省有稻田446 900千公顷,为了更好地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推广稻田养鱼技术,1984年,河南省水产研究所承担了“稻田养鱼开发应用研究”,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倪达书教授提出的稻鱼共生的理论,在罗山、桐柏、原阳三个县选择了三个试点,面积为20.9公顷,进行了以草鱼、鲤鱼为主的稻田培育大规格鱼种试验。共收获鱼种7 046.5公斤、22.5万尾,平均规格13.3~16.6厘米,成活率63.0%。平均单产337.2公斤/公顷、1.1万尾/公顷、稻谷6 937.5公斤/公顷、产值3 045.0元/公顷、效益2 655.0元/公顷。养鱼稻田比不养鱼稻田每公顷多收入1 755元。该项目对养鱼稻田的设施、鱼种放养、施肥与投饵、防旱保水等方面提供了技术资料,为全省大面积推广稻田养鱼奠定了基础。该项目198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河南省水产研究所参加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稻田养鱼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由四川省水产局牵头,全国18个省、市合作,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了8769.4公顷,收获大规格鱼种202.3万公斤、平均规格13厘米、效益1 213.8万元、平均单产232.5公斤/公顷、平均效益1 384.1元/公顷;增产稻谷263.1万公斤、效益105.2万元、平均增加稻谷300公斤/公顷、增加效益120元/公顷。鱼种和增产的稻谷两项收入合计1 319.0万元,养鱼稻田比不养鱼的稻田多收入1 504.1元/公顷。该多省合作的项目,198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3) 水库、湖泊养鱼。1986—1987年,郑州市水利局在登封、密县、新郑、荥阳四县9座小型水库进行了“小型水库群半精养试验研究”项目。1987年,9座小型水库15.7公顷水面产鲜鱼2.8万公斤,平均单产1 794.9公斤/公顷,比试验前的平均单产提高了7倍,平均效益2 868.0元/公顷。该项目重点探讨了主施化肥与鲢鱼的增产效果以及施化肥与水质变化的关系,提出了施化肥的方法及养殖季节的投施量。1987年,根据1986年试验的初步经验,把化肥肥水养鱼推广到荥阳市楚楼水库,养殖水面48.3公顷(中型水库)。楚楼水库施化肥2.5万公斤,收获成鱼2.1万公斤,平均单产434.8公斤/公顷,是试验前最高年产量的2.1倍,多年平均产量的4倍。该项目198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商丘地区地处豫东平原,共有湖泊14座,可养鱼水面1 000公顷,均属小型富营养型湖泊,生产条件优越。1989年,商丘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夏邑县城湖开展了“湖泊养鱼高产试验”项目。1989年完成面积80公顷,平均单产1 839.3公斤/公顷,比1988年增长130.2%,每公顷效益4 146.0元。该项目主要特点是,将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灵活地运用到湖泊养鱼的实践中去,并在合理适量使用生活污水养鱼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该项目获河南省水利科技成果三等奖。
4.特种鱼养殖技术研究。1990年,全国掀起了甲鱼养殖热潮。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率先开展了温室加温养鳖试验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举办了全国有关省参加的培训班。1992年,郑州新密市特种水产研究所在湖北省水产研究所的指导下,进行了“塑料大棚快速养鳖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采用塑料大棚温室,养殖水面824平方米,养殖周期280天,总产商品鳖2 377.7公斤,平均单产2.9公斤/平方米,个体均重552克/只,成活率83.0%,投放产出比1:3.08。该项目对塑料大棚建设、加温系统、放养密度与产量、鳖种来源与生长、性比与成活率、环境与生长、水质调节、疾病防治等方面都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和研究。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隶属于脂鲤科,巨脂鲤属。原产南美亚马逊河,因为其外观与体型酷似海产鲳鱼,故称“淡水白鲳”。该鱼体色艳丽、喜结群、疾病少、易养捕、肉质鲜,特别是以食性杂、生长快著称,是一个具有较好开发利用前途的养殖鱼类。1989—1992年,河南省水产研究所与其他单位共同承担了“淡水白鲳周年人工繁殖及养殖模式技术研究”项目,对淡水白鲳的性腺发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越冬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淡水白鲳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该项目1996年获河南省水利厅水利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2年,郑州市金水区黄河渔场承担了“主养美国斑点叉尾引进试验”项目,经过两年的试验,单产达到11.25吨/公顷。该项目对美国斑点叉尾的繁殖、饲养、饲料配方、鱼病防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使该项技术推广到全省10多个市、县,面积达100公顷,新增产值2 400万元,新增利税1 000万元。该项目199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三)畜牧业技术研究   (五)农田水利技术研究 ☛
000036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