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水产业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四)水产业 (四)水产业安徽水产系统自1949年以来,在水产资源调查、苗种生产技术、池塘养鱼增产技术、湖泊水库增殖养殖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下面介绍几项主要成果: ☚ (三)畜牧业 (五)农机和农机化 ☛ (四)水产业 (四)水产业1966年7月,原佛子岭水库渔场派人参加由国家科委组织的中国淡水渔业考察组,赴柬埔寨考察湄公河洞里萨湖渔业资源。1985年5月,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应国家科委特邀参加中国科技考察团,参加了日本国举办的以“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为主题的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1986年4月10日,安徽省水产局由国家科委统一安排,参加“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赵乃刚同志的《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及工业化育苗工艺》获得展览会上惟一的水产发明金牌奖。1986年7月,应日本水产株式会社邀请,安徽省水产局派5人赴日本国考察水产品保鲜及加工技术,为期10天。1991—1994年,安徽省水产局局组团赴乌克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考察渔业、水产情况,并就安徽省渔业、水产与国际合作方面的事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 (三)畜牧业 二、国外来访 ☛ (四)水产业 (四)水产业1.水产品良种繁育。 表5-2-3 全省获省、部级奖励科技推广成果项目
(续)
1987年4月河南省水产研究所从太湖移殖21万粒太湖新银鱼受精卵,投放到平顶山市白龟山水库,1990年形成群体,捕获银鱼45吨,截止1995年累计捕获银鱼617吨。1993年1月至1994年1月嵩县陆浑水库二次移植太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受精卵1 400万粒。1994年9月17日开捕,到1995年共捕大银鱼50吨,获取人工受精卵4亿粒,1995年捕银鱼55吨。 1987—1995年全省移植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共计31座大中型水库,养殖水面4.08万公顷。其中,大型水库15座,养殖水面3.89万公顷;中型水库16座,养殖水面0.19万公顷。累计植受精卵36 096万粒,形成群体产量的有白龟山、陆浑、鸭河、薄山、安沟、涧山口水库等,1995年共捕获银鱼235吨。 鳖的养殖孵化具有一定规模的国营养殖场,有潢川县巨元集团公司、新淼水产实业开发总公司、西峡甲鱼研究所、淇县、楚楼水库、黄河渔场,截止1995年建设温室26 900平方米,产卵112.8万枚,孵化稚鳖53.86万只。还有集体、个体户小规模孵化养殖使鳖的孵化养殖普及到全省各地。 罗氏沼虾属个体较大的种类,为热带虾类,适宜水温15~30℃。1993年河南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养殖罗氏沼虾和人工育苗试验,获得了成功。在人工育苗技术、从亲虾、抱卵虾的培育、人工半咸水配制、虾幼体的孵化和饲养管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生物试验室中,已成功地孵化出万余尾虾幼苗。1995年在郑州、开封、焦作、信阳等市地推广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6.7公顷,亩产达50~100公斤。1996年郑州、省水产研究所孵化幼苗610万尾,推广面积14公顷,单产达122~150公斤。 (2)建立鲤鱼、鲫鱼等鱼类的良种原种场。河南省在农业部渔业局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下,1985—1989年建立了郑州、开封、洛阳、新乡黄河鲤鱼良种场和鹤壁市淇河鲫鱼原种场、淇县淇河鲫鱼原种场,还有信阳光山县杨墩鱼类良种场,共计7座良(原)种场,养殖水面103.3公顷。其中,4座黄河鲤鱼良种场养殖水面100.5公顷,2座淇河鲫鱼原种场养殖水面11.7公顷,杨墩鱼类良种场有水面18.2公顷。这些良(原)种场兴建投产后,进行良种的选育繁殖、引种、推广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黄河鲤鱼和松江鲈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鱼曾被称为我国四大名鱼。黄河鲤鱼色艳味美,历来是黄河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河南省从1973—1978年就进行黄河鲤鱼选育工作。1986年兴建的4座黄河鲤鱼良种场,每年从黄河捕捞黄河鲤,进行选育繁殖工作。1985—1995年省水产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黄河鲤原种选育的研究项目,做了大量的理论基础研究工作,同时繁殖5 000万尾,推广到全省11个市地和辽宁、江苏省,面积达1 500多公顷,投放80~100克/尾的鱼种,养殖120天,亩产达400~500公斤。1986年开始,全省已普遍推广了黄河鲤鱼良种场繁殖培育成50~100克/尾的鱼种,推广到各市地进行养殖。如长葛市佛尔岗水库网箱养殖黄河鲤鱼,从1986—1989年投放网箱1 188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鱼90.1公斤。郑州市水利局1988—1991年在3座水库进行网箱养殖黄河鲤鱼,投放网箱1 200.6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生产成鱼227.8公斤;1990年黄河渔场进行高产养殖试验,平均亩产达到1 628公斤。由于黄河鲤鱼良种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全省水产业的发展,1995年全省鲤鱼产量占全省养殖产量的21.3%。 淇河鲫鱼顾名思义就是淇河产的鲫鱼。由于淇河在水文地质上多属奥陶系灰岩石溶裂隙水,温泉较多,最多的是林县荷花村及鹤壁市许家沟,因淇河常年不结冰,在最冷的1—2月份水温仍在10℃以上,加至河床两岸水草丛生,给淇鲫生长、产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淇鲫生长快、出肉率高、营养丰富,久负盛名,古称“贡品”。保护淇鲫资源,发展生产,在鹤壁市建立了淇河鲫鱼原种场,从1985年开始,两场每年在淇河捕捞淇鲫进行选育,每年选育250组,繁殖60万尾,培育13~25克/尾的鱼种12.2万尾。1995年在该市推广面积140公顷,养殖单产250~310公斤/亩。 2.水产技术推广内容。 (1)池塘养鱼。70年代末,随着城郊养鱼的兴起和商品鱼基地的建设,为了提高池塘单产、增加产量,开始学习无锡市河埒口养鱼技术,推广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由于受河南省池塘条件的限制,推广的面积小,且分散。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河南省商品鱼基地有了一定规模,到1995年,达到7 050公顷。其中成鱼池5 935公顷,鱼种池1 115公顷。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推广了池塘集约化养鱼高产技术,池塘综合养鱼技术等,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克服由于饲料等渔需物资价格上涨给渔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因素。1991—1992年,河南省水利厅水产技术服务总站承担了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下达的“淡水池塘规范化养鱼高产技术”项目,在洛阳、郑州、新乡三市实施,1993年完成面积1 416.8公顷,平均净单产6 205.2公斤/公顷,平均效益19 322.9元/公顷,饲料系数1.86,投入产出比1:1.97。该项目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1993年,河南省水利厅水产技术服务总站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池塘模式化养殖增产技术。在郑州、信阳、开封三市、地实施,1993年完成面积1 478.7公顷,平均净单产6 982.4公斤/公顷,平均效益10 349.0元/公顷,混合饵料系数1.06,投入产出比1:1.46。该项目1994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94—1995年,河南省水利厅水产技术服务总站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在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四地区实施,1995年完成面积1 141.9公顷,平均单产6 108.0公斤/公顷,平均效益17076.0元/公顷,投入产出比1:1.50。该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90—1993年,洛阳市、开封市分别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指导帮助下,通力合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池塘养殖技术,使两市池塘单产、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2年,开封市完成面积800公顷,平均单产6 711公斤/公顷,平均效益16 218.6元/公顷。洛阳市实施的河南省洛阳市河滩池塘养鱼万亩高产技术推广项目,1993年完成面积812.6公顷,平均单产10 035.0公斤/公顷,平均效益20 085.0元/公顷。该项目1995年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布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2)大中型水域水产养殖。中、小型水库精养半精养技术。南阳市和信阳地区是河南省水库养殖面积较集中的市、地,占全省水库养殖面积的63.8%,多年来一直坚持推广中、小型水库精养半精养技术。1992—1993年,南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了中小型水库化肥养鱼技术推广项目。1993年推广23座水库(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18座),水面1 531.3公顷,平均单产222.7公斤/公顷,投入产出比1:2.4。该项目1994年获南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信阳地区小型水库养鱼综合开发164座、1 533公顷,产鱼133.6万公斤,平均单产871.4公斤/公顷,综合效益2 565.0元/公顷。新县千斤乡黄庄水库,水面8公顷,以水库养鱼为主,实行网箱养鱼、养猪、茶果并举,年综合收入12.1万元。全区小型水库养鱼综合开发已成为113个乡水利渔业站(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网箱养鱼。河南省网箱养鱼始于1976年,当时主要养殖鲢、鳙鱼。1979年达到高峰,发展到7.5公顷,其中成鱼箱3.3公顷,鱼种箱4.2公顷。但由于吃大锅饭、管理不善等原因,网箱养鱼经济效益不高,面积不断缩小,只有个别单位坚持下来。网箱养鲤推广从1986年开始,全省仅有几亩。为了推动全省网箱养鲤的发展,1987年、1988年省水产局两次召开了网箱养鲤经验交流会,省及有关市(地)组织人员到北京、河北、山东、湖北等省市参观学习,举办学习班,讲授网箱养鲤的基本操作技术,并组织科技人员结合河南实际进行技术攻关,1990年和1992年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1991年荥阳市楚楼水库网箱养鲤面积0.09公顷,平均单产0.91万公斤/公顷和1.09万公斤/公顷,居全省之首。 1989、1990年两年,河南省分别承担了农业部两个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一是集约化养鱼综合高产技术(网箱养鲤),二是大水面综合开发技术(网箱养鱼)。1989年,网箱养鲤0.4公顷,平均亩产4.3公斤,完成了计划指标。1990年,计划面积0.67公顷,实际完成0.91公顷;其中网箱养鲤0.31公顷,平均单产0.57万公斤/公顷,最高单产达0.68万公斤/公顷;网箱养鲢、鳙鱼0.53公顷,平均单产540公斤/公顷;网箱养草鱼0.067公顷,单产826.67公斤/公顷;获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95年,全省网箱养鱼达9.04公顷,其中鱼种箱0.77公顷,共产鱼3 152.8吨,其中鱼种98.8吨。鲢、鳙鱼成鱼189吨,平均单产266.67公斤/公顷;鲤成鱼2 865吨,平均单产2 466.7公斤/公顷。网箱养鱼已成为水库管理单位和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90年代以来,河南省网箱养鱼的养殖鱼类品种得到调整,由过去的养鲤鱼、鲢鱼、鳙鱼,发展到养草鱼、罗非鱼、淡水白鲳、团头鲂等,同时还推广了小体积网箱养鱼。1995年,全省小体积网箱养鱼达87只,308立方米。共产鱼5.5万公斤,总产值50.9万元,总效益8.7万元,投入产出比1:1.17。其中鲤鱼箱58只,232立方米,平均单产204公斤/立方米,效益286.6元/立方米;鲫鱼箱18只、36立方米,平均单产100.7公斤/立方米,效益201.1元/立方米;团头鲂箱11只、40立方米,平均单产109.9公斤/立方米,效益322.8元/立方米。 名优鱼类引进。从90年代起,河南省水库重点推广了银鱼移植增殖技术。继1989年白龟山水库移殖太湖新银鱼成功后,1994年,陆浑水库移殖大银鱼18个月后就形成了群体,而且创每公顷22.5公斤的较高产量,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到1995年底,全省水库已移殖大银鱼面积26 700公顷,投放受精卵5 505万粒;移殖太湖新银鱼面积18 200公顷,投放受精卵1 327万粒。捕银鱼235吨,创产值1 420.5万元,效益943.8万元。目前,全省已形成白龟山、陆浑、鸭河口、南湾等四处大、小银鱼受精卵移殖推广基地,除满足本省需要外,两年来,还向外省(市、区)提供大银鱼、小银鱼受精卵2.68亿粒。此外,池沼公鱼已推广到全省6座中型水库,面积333.3余公顷。匙吻鲟在荥阳市楚楼水库(中型水库)、嵩县陆浑水库(大型水库)试养成功。 湖泊养鱼。河南省有湖泊总水面4 270公顷,其中可养鱼水面3 642公顷。其中商丘地区湖泊可养鱼水面1 000公顷,均属小型富营养型湖泊,生产条件优越。但长期以来,多属粗放粗养,单产较低,仅703.5公斤/公顷。为了提高全区湖泊的产量和效益,1990—1992年,继1989年夏邑县城湖“湖泊养鱼高产试验”项目成功以后,商丘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两次承担农业部下达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大水面养鱼综合增产技术(湖泊养鱼)。1990年完成面积200公顷,平均单产1 697.6公斤/公顷,比1989年增产772.8公斤/公顷,平均效益2 974.5元/公顷,比1989年增长143.9%。该项目1991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992年完成面积336公顷,平均单产2 125.5公斤/公顷,平均效益3 696.0元/公顷,比1990年增长50.6%。该项目1993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3.水产技术推广改革。 (1) 池塘养鱼。从70年代末,河南省积极贯彻落实渔业八字宪法“水、肥、饵、种、混、轮、防、管”,结合池塘养鱼实际推广先进适用的水产养殖技术,改稀养为合理密养;改投放小规格鱼种为投放大规格鱼种、改春放为冬放;改一年一次投放一次收获为轮捕轮放、套养鱼种,做到商品鱼均衡上市,解决大规格鱼种的不足;改白水养鱼为肥水养鱼、投饲养鱼、颗粒饲料养鱼;改一年一季饲养为一年两季饲养;改混养为混养、主养并重,吃食性鱼类养殖、草食性鱼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并重、集约化养殖与半集约化养殖并重;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增加投放品种及数量,引进和推广名优鱼类养殖技术;改常规鱼类养殖为名优鱼类养殖与常规鱼类养殖并重;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渔业机械,增加机械化在池塘养鱼中的份量;强化管理,实施科学管理。 (2) 大水面养殖。改投放小规格鱼种为投放大规格鱼种、改春放为冬放。积极推广三网养殖技术、大水面养殖与三网养殖相结合,大网箱养鱼技术与小网箱养鱼技术结合;移植引进池塘养鱼技术,实施精养半精养技术;积极推广银鱼等名优鱼类移植增殖技术,实施鲢、鳙鱼养殖与名优鱼类养殖并重。 ☚ (三)畜牧业 (五)农田水利 ☛ (四)水产业 (四)水产业全区水域14.02万公顷,占幅员的4.75%,其中宜渔水面2.97万公顷,占水域的21.18%。养殖水面主要是堰塘和水库,其次是坑凼和专养鱼池。1990年养殖水面0.87万公顷,江河捕捞水面2.09万公顷。鱼类品种以鲤科鱼为主,计58种,其它38种。另外,江河经济鱼类40多种,珍贵的有白鲟、中华鲟、胭脂鱼等。养殖类主要有草鱼、鲢鱼、鲤鱼、罗非鱼、日本白鲫、革胡子鲶等。1990年水产总产量10 683吨,比1950年增长56.99倍。 ☚ (三)畜牧业 (五)乡镇企业 ☛ (四)水产业 (四)水产业1978年以前,雅安地区水产业十分薄弱。1978年,全区渔业产值仅8 万元,人均占有成鱼量只有0.05公斤,市场上很难买到养殖水产品。改革开放14年来,水产业迅速发展,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9.5万公斤增加到1992年的342万公斤;人均成鱼占有量增加到2.39公斤;产值增加到2 040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5.0倍、46.8倍、106.7倍。 ☚ (三)畜牧业 (五)乡镇企业 ☛ (四)水产业 (四)水产业1978—1992年获奖成果共38项。其中获部国家级1项、省级奖励的22项,厅(局)级的15项。 ☚ (三)畜牧业 (五)农机 ☛ (四)水产业 (四)水产业海西州水产业起步较晚,自1973年在可鲁克湖首次投放鱼苗试养成功以后,水产养殖业开始发展,并逐步兴起。1989年仅可鲁克湖捕捞量达231.9吨。州内都兰县、乌兰县、格尔木市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水产养殖,主要品种有鲤鱼、青鱼、鲫鱼、鲢鱼等,河蟹、青虾、池沼公鱼也试养成功,为淡水养殖业发展积累了经验。至1997年海西有淡水养殖面积0.514万公顷,水产品产量49吨,渔业产值13.31万元。 ☚ (三)畜牧业 (五)乡镇企业 ☛ (四)水产业 (四)水产业1997年全州水产品产量71吨,淡水养殖面积28公顷,渔业产值61.66万元。 ☚ (三)畜牧业 (五)乡镇企业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