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水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水产

(四)水产

1.省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河南省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起步于80年代。1986年7月,河南省水利厅水产技术服务总站(科级)成立,事业编制25名。1995年,省站共有人员22名,其中技术人员15人。1996年6月,河南省水利厅水产技术服务总站升格为正处级,改名为河南省水利厅水产技术推广站。从1986年起,省级水产技术推广经费由省财政拨款(每年约在20万元左右),由省水产行政主管部门考察立项并与财政部门联合下文实施。
2.市(地)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七五”到“八五”期间,全省17个市(地)都陆续成立了水产技术推广站。1995年,全省有市(地)级水产技术推广站17个,编制人数190人,实有人数265人。房屋建筑面积5 160平方米,试验基地池塘面积43.9公顷,经济实体11个。
3.县、乡 (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1995年,全省有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26个,仅占全省县总数的18.2%。编制人数198人,实有人数210人,其中技术员102人。在技术人员中,有中级职称的36个,初级职称的66人,试验基地池塘面积100.7公顷,经济实体16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只有3个。编制人数9人,实有9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在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的2人,初级职称的2人。试验基地池塘面积0.6公顷,经济实体3个。

☚ (三)畜牧   (五)农业机械 ☛

(四)水产

(四)水产

1.电厂余热鱼苗场。鲢鱼、鳙鱼人工繁殖技术。1970—1975年先后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电厂, 利用电厂余热繁殖鲢、鳙鱼苗, 年生产能力达1亿多尾, 结束了鲢鳙鱼鱼苗长期依靠从南方运进的历史。
2.鲤鱼人工早繁技术。从1957年开始, 推广鲤鱼人工早繁技术。1973—1974年利用塑料棚, 1981年10月利用电厂温流水冬繁鱼苗成功。到1995年全省自产鲤鱼早苗达87 814万尾, 不仅满足了省内需要,还部分供应给吉林省有关生产场家。
3.冰下生物增氧越冬技术。1984年在有条件的单位推广冰下生物增氧越冬技术。尔后, 广泛应用于全省各越冬场、点, 到1990年全省越冬成活率达74.4%, 比1983年提高39.6%, 等于多生产春片鱼种8 749万尾, 相当于175个鱼种基地 (每个鱼种基地面积9.33公顷, 年产50万尾) 的生产量。到1995年全省越冬成活率达到81.9%。
4.万亩池塘精养高产技术。1986年在哈尔滨、佳木斯市和密山县推广万亩池塘精养高产综合技术,681.8公顷池塘平均公顷产量3 447公斤。1987—1995年实施高密度、高产量渔业“丰收计划”, 推广普及渔用配合颗粒饲料驯化养鱼技术, 改变了传统养鱼生产方式。同时, 注意推广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两大两高” (大鱼种、大成鱼、高产量、高效益)、“两套” (鱼种池套养成鱼, 成鱼池套养鱼种), 以及综合生态养鱼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全省养鱼单产水平的提高。1995年全省公顷产量5 250公斤以上池塘面积达0.8万公顷。
5.引进推广新优品种。1985年推广分别以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 荷包红鲤与黑龙江野鲤为亲本生产的杂交种。1989年又引进建鲤、颖鲤和移核鱼等新优品种。1990年全省尾重50克以上大规格鱼种比重达59.2%。1995年1月首次从河南省陆浑水库和北京密云水库引入大银鱼受精卵880万粒, 投放到茂兴湖水产养殖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连环湖鱼场和石人沟渔场的3 606公顷大中水面, 作为移殖试验水域,到10月中旬, 连环湖鱼场数次采捕到体长13~17厘米的大银鱼, 都已超过大银鱼体长8厘米的商品规格, 标志着大银鱼能够在黑龙江省水域环境存活。
6.稻田养鱼。推广稻田养鱼技术效果明显。到1989年稻田养鱼面积为4 910公顷, 比1988年增加2 866.6公顷, 增长1.4倍。1994年稻田养鱼面积增加到9.33万公顷, 比1993年增长21.7%。稻田养鱼总产量1.37万吨, 增产水稻5万多吨, 鱼稻纯收入1.2亿元, 养鱼稻农户均增收千元。1995年稻田养鱼面积增加到11.3万公顷, 稻田养鱼产量1.63万吨, 比上年稻田养鱼面积与鱼产量分别增长21%和19%。
7.其他。推广网箱养鱼、塑料孵化环道、增氧机、饲料加工机械、挖塘机组、简易冷库等新技术,使渔业生产发生了深刻变化。饲料应用, 由粉料散投转向颗粒化; 大、中水面利用, 由依靠自然资源向人工增殖、网围养鱼、网箱养鱼方向发展; 水产品销售由秋季集中上市向全年均衡上市方向发展。

☚ (三)畜牧兽医   (五)林业 ☛

(四)水产

(四)水产

新中国成立后,水产科技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捕捞技术、人工育苗、海水增养殖、水产品加工、保鲜和综合利用,以及渔具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1. 资源调查。60年代以来,福建省根据国家水产部门的部署和要求,以及本省的需要,组织了多次大型有关渔业资源的综合和专项调查。开展了闽东渔场水产资源调查,福建大陆架渔业资源调查,近内海水产资源调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鱼类资源调查,福建渔业资源与区划调查等海洋水产资源综合调查; 官井洋大黄鱼渔场的定位作业桁位分布和渔获物组成,带鱼、大黄鱼、中上层鱼类资源变动,闽东、闽中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和渔具渔法, 虾类资源探捕及捕捞技术等海洋水产资源专项调查。还开展了淡水水产资源调查。调查鉴定了闽东渔场水生生物有816种,研究了带鱼、大黄鱼与渔业资源的种类、产卵、索饵、越冬和洄游规律。查明了近海“三大”渔场的面积;近内海鱼类有500多种,其中有经济开发价值的100多种;研究了这三大渔场中主要捕捞对象的洄游分布、汛期、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变动分析。调查中发现在闽南一台湾浅滩鱼类资源品种较多,查明该鱼场中有浮游生物337种、鱼类417种,其中199种为福建省新记录,花鲳等9种国内首次记录;查明了福建海区已知鱼类745种、海洋渔业资源990种(含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经济价值高的有100多种;指出海区水产资源再生能力与捕捞力量的增长不相适应;完成并出版了《福建省渔业资源》。1957—1959年省水产研究所对官井洋大黄鱼调查后,提出“保护大黄鱼资源”的建议,1985年省人大颁布《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1980—1981年,省水产资源调查队、各渔场指挥部和沿海有关地、县水产局,对全省沿海定置作业区进行桁位勘测和定点周年渔获物分析及社会调查,查明全省各类作业单位6125个、挂网42436张,提出定置作业实行禁渔期、禁渔区和控制、削减作业单位数量的意见,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省水产研究所等开展的《虾类资源探捕调查及捕捞技术研究》,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增养殖与人工育苗。新中国成立前,福建海水养殖主要对象是贝类和少数鱼类、紫菜,其种类不足10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产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养殖种类、品种不断增加。至今,作为增养殖、人工育苗及正在研究的种类近百种。
(1)淡水养殖与增殖技术。60年代,“四大家鱼”育苗成功,解决了鱼苗长途采运的问题,结束了鱼苗靠省外的历史。1959年5月27日,中科院张崇理、省水产研究所刘基、杨叶金等人工繁殖鲤鱼获得成功;李天来等人工育鳙鱼、鲢鱼苗也告成功,随后鳙鱼人工繁殖也获成功。至1963年,省水产局技术人员在莆田江口人工繁殖青鱼、草鱼苗获得成功。至此“四大家鱼”人工育苗全告成功,研究成果提供生产推广使用。1977年,厦门水产学院在国内首次建立鱼类促性腺激素(GTH)放射免疫测定法,能精确测定10-9—10-12克含量的微量物质,阐明和解决了家鱼人工繁殖中出现的问题。1958年6月,福建省水产实验所、集美水产专科学校从海南岛引进非洲鲫鱼,1961年在厦门市扩大养殖,并引入福州市水产研究所,试验成功在人工控温12—25℃下越冬。1979年,福州市水产科学实验站从长江水产研究所引进尼罗罗非鱼,试养成功。1985—1987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李金秋等进行“罗非鱼冬春季雄性鱼种生产工艺研究”,突破了以往工艺中需要大批同步苗种的难题,苗种雄性转化率稳定在95%以上,1989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雌莫桑比克罗非鱼与雄性尼罗罗非鱼杂交种进行雄性化也取得成功,使杂种兼具杂种优势和雄性化的优点。此后,福建省水产科研部门陆续引进并试养成功革胡子鲶、淡水白鲳等鱼种。1988年闽东水产研究所、霞浦县兴利公司、三沙海带育苗室协作进行香鱼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亦获成功。
1987年,福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霞浦三沙海带育苗室、莆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先后突破了河蟹人工育苗技术。1988—1990年省水产厅组织在闽江、赛江、漳江等7个水系的22个水域先后放流蟹苗1.4亿只,回捕成蟹80吨。
此外,鳖、刺胸蛙的人工驯化、繁殖技术研究也获得成功。
(2)海水养殖与人工育苗技术。
贝类养殖。1959—1960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对翡翠贻贝进行性腺发育、海区附苗、生长等研究,与龙海县水产局协作进行海区移殖放流。1973—1975年厦门水产学院贝类教研组在钟宅、鸡屿进行翡翠贻贝室内人工育苗和海区半人工采苗、筏式养殖试验,取得了科学数据。1972年省水产厅开始紫贻贝南移试验,组织人员赴大连参观、引种。厦门水产学院、省水产研究所在长乐漳港培育西施舌苗成功;70年代末,长乐县建立西施舌育苗室,从事人工育苗和海区放流增殖。1978年,厦门水产学院贝类教研室文蛤人工育苗成功,在连江贝类试验场进行育苗和海区围养。厦门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同安小嶝岛进行花蛤和环沟格特蛤土池育苗成功。
鱼类养殖。1981—1985年,福建先后进行了鲻鱼、黑鲷、黄鳍鲷、大黄鱼等人工繁殖、育苗及繁殖生物学等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鲻鱼催产、授精、孵化连续3年均获成功;1980—1983年,省水产研究所郑镇安与龙溪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黑鲷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室外土池育苗等研究也获成功。对池养亲鱼进行强化培育,有效地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率达76%,最高达79%;繁殖生物学、土池饵料生物组成研究及室外土池培育黑鲷鱼种技术,具有较高水平和实用价值,1983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闽东水产研究所大黄鱼半人工育苗试验,在室内育出仔鱼;1987年在海区进行人工催产,用其受精卵育成幼苗,在国内首次成功大黄鱼全人工育苗,1990年育成苗104万尾。同时,农业部和福建省共同投资兴建的全国唯一的大黄鱼育苗基地,在宁德市漳湾营建的大黄鱼育苗基地也建成投产。1994年8月,霞浦县养殖点投苗种4万尾,至1995年12月成活2.3万尾,成活率57.5%;1995年7月投放3万尾,成活率62%。厦门点成活率达80%。
对虾养殖。1958年,福建开始试养中国对虾;1959年首次人工育苗成功,并在厦门、福鼎中小型水面进行养殖研究。同年开始长毛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70年代,福建对虾研究进入攻坚阶段,并取得重大突破。1975年,厦门水产学院与霞浦水产局合作进行中国对虾生产性育苗试验初获成功。1976年厦门水产学院再次进行中国对虾南移(由江苏移至厦门地区)育苗、养殖试验成功,证明了中国对虾能在福建沿海各地生长发育和传代。1979年厦门大学、厦门市水产局又开展长毛对虾人工育苗研究,获得成功。从此,福建对虾养殖从海区纳苗、采苗,转入室内工厂化育苗,养虾事业在福建迅速发展起来。1981—1982年,省水产研究所进行一年两期高产养虾试验(早季放养中国对虾,晚季放养长毛对虾),获得较好的效果,前期亩产虾211.6公斤, 第二期亩产虾237.5公斤, 全年合计449.1公斤。此后,开展了虾池立体利用和混养、轮养,即对虾与鲻鱼混养、对虾与花蛤混养等试验;以及池中吊养牡蛎,上层养江蓠、紫菜,下层养对虾,底层养蚶等综合养殖和高产精养技术研究。厦门大学开展养殖对虾病毒性疫病及其防治的研究,组织了包括生物、海洋、抗癌中心等专业的科技人员联合攻关, 完成了厦门地区对虾病毒种类及其引进的细胞病理变化分析, 分离出2种对虾病毒, 了解病毒发生的胁迫因子和病毒的水平传播途径,建立了混养模式。1985年省水产研究所、漳浦县水产开发中心等“长毛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用养殖虾越冬、促进性腺成熟培育虾苗,在国内首获成功。1981—1986年连江县水产综合养殖场利用海带育苗设备,育出东方对虾、长毛对虾,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出虾苗4.02万尾,出苗率高达70%。1986年漳浦县等用海区性腺Ⅱ、Ⅲ期的长毛对虾,经室内越冬期暂养,培育出虾苗, 亲虾成本降低50%。
此外,厦门大学海洋系完成了“锯缘青蟹生殖生物学和幼体实验生态学的研究”, 全面阐明锯缘青蟹精子、卵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特点,掌握受精卵的发育、孵化、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人工育苗工艺流程。福建省还进行了野生锯缘青蟹苗种蓄养催肥、纳苗养殖“锯缘亲蟹”试验,斑节对虾、中型新对虾、三疣梭子蟹、中国鲎、海马等人工育苗试验, 也获成功。
藻类养殖。紫菜是福建生产的两大藻类之一。1969年,省水产研究所开始进行紫菜丝状体人造基质试验。70年代普遍采用牡蛎壳培养紫菜苗。1974年,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在海面泼紫菜孢子水平苗,方法简便、高效。80年代, 省水产研究所进行“坛紫菜叶状体生态和优质高产技术研究”等基础理论的研究。1985年研究成功摆动气泡式孢子水采苗法, 效率比国内外室内采苗法高一至数倍。
海带是福建省另一大生产藻类。1956年省水产局在连江筱埕海域试养海带成功, 打破了“海带在北纬35°以南海域不能生长”的论断。1958年省水产研究所培育成功第三代海带幼苗,培育出具“宽带型”和“综合型”性状变异的新品种——闽海1号。1975年,省水产科学实验站采用自然海区和室内相结合的方法,使海带渡夏成功,育出“渡夏苗”,使福建实现了海带养殖苗种自繁自育自用。
3.捕捞技术。60年代,福建省水产科研成果主要在捕捞方面。在50年代群众性技术革新与渔具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创立新渔具渔法,出现渔船动力化、渔具化纤化、操作机械化, 电讯技术也开始采用。70年代以来,液压、电子、制冷等各种新技术不断装备渔船,使海洋捕捞业开始进入科学捕鱼的新时代,渔具、渔法也随作业要求而不断创新。
(1)渔具渔法。70年代初,厦门创造了以捕捞长毛对虾为主的漂流单片刺网。1975年东山渔民创造大网目(172毫米)漂流单片刺网,渔获物质优、个体大,不损幼鱼。平潭渔民也试验成功敷设在礁区周围的定置单片刺网。1980—1981年,省水产研究所承担农牧渔业部刺网捕捞鲻鱼试验, 确定标准网目为90毫米。60—70年代,大围缯发展鼎盛,网具修改变得繁杂。80年代,带鱼、大黄鱼资源衰退, 1983年试验成功光诱大围缯。连江、长乐等县(市)一带渔民恢复发展树缯作业,它以稻草制“鳀树”遮荫,诱集鳀鱼等喜荫鱼类,然后用小围缯网围捕。
无囊围网。1964年在钓艚船上加装网台、绞网机进行光诱围网捕捞中上层鱼类试验获得成功, 推广成为福建省海洋捕捞的一种重要作业。1974年厦门市水产局在灯光围网的船、灯艇、光源、捕鱼机械、渔获物保鲜、捕捞技术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使该作业更趋成熟。1987年闽厦渔0147号514千瓦灯光围网渔船1990年单产达1673吨;1993年全省平均565吨,为全国同类作业最高水平。
(2)渔业机械设备。研制成功一批捕捞机械仪器、绞网机、吸鱼泵和鱼探仪、导航通讯仪器设备。其中,厦门水产学院、省水产研究所研制的机帆船用的罗兰-A定位仪, 定型DXS-3, 获国家水产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 (三)畜牧业   (五)食用菌 ☛

(四)水产

(四)水产

1. 贝类育苗与养殖技术推广。60年代以来,福建的贝类人工育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福建水产养殖苗种供应作出重大贡献,使养殖业在较大的程度上摆脱了自然制约。1965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根据缢蛏繁殖习性、幼虫变态和附苗规律,研究成功缢蛏“幼体附着前预报,及时平畦,分批采苗”的人工育苗技术,该技术在全省沿海大面积推广,使缢蛏生产进入比较稳定状态。此后,该技术辐射到泥蚶、褶牡蛎、近江牡蛎、翡翠贻贝、扇贝等人工育苗上,也收到良好效果。
福建省还推广了贝类土池人工育苗技术, 其方法简单、出苗量大、效益高,易为群众接受。土池的一池多用,挖掘了设备潜力,在全国得到肯定和推广。1975年,晋江东石贝类养殖场在厦门大学等指导下,进行土池花蛤育苗,0.105公顷土池产苗340公斤。随后,连江、福清等县垦区大面积育苗,使全省沿海花蛤养殖迅速发展起来,到1982年全省花蛤土池、垦区育苗面积1000公顷,苗产量2000吨,基本上满足生产需要;泥蚶土池人工育苗技术也在生产中推广应用。80年代末,福建开始盘鲍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至90年代初,已在霞浦的三沙、连江、平潭、莆田、同安等地示范推广, 面积7000平方米, 产量13.6吨。
贝类人工育苗技术和土池半人工育苗技术的推广,提高了苗种供给能力,使福建贝类养殖得到较大的发展,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由平面养殖发展到立体养殖,由海滩发展到浅海,由单一养殖向多品种、综合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效益。
贝类养殖技术上推广了高潮区采苗, 低潮区养成和疏苗技术等,使单产提高了20%。全省还推广了水泥柱附苗养蛎、深水养蛎、垂下式养蛎技术和缢蛏低潮区养殖、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贝藻套养、虾贝套养等混养高产模式等。
2.海水鱼虾类养殖与人工育苗。早期福建鱼虾养殖多是港墁养殖,粗放粗养,苗自海区,随潮纳苗,不清池、不投喂、不施肥,只待入冬前收捕,单产低,平均亩产不及5公斤。1958年9月19日, 水产部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海港养殖的指示》后,1958年中国对虾人工育苗成功,在厦门、福鼎推广,开展中小型水面养殖试验,70年代中期迅速推广。1976年厦门水产学院试验“中国对虾南移”成功。1979年厦门大学、厦门市水产局长毛对虾人工育苗成功,在厦门、霞浦、漳浦成立养殖公司,从事对虾育苗与养殖生产。从此,福建省养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79年对虾人工育苗278.5万尾,养殖面积47.467公顷,平均亩产28.5公斤;1985年人工育苗5.73亿尾,养殖面积2733公顷,总产1550吨,亩产37.5公斤。1985—1990年推广虾塘大面积精养高产技术和多品种轮养、混养综合技术,亩产提高到117公斤。
3. 淡水养殖与人工育苗。1953年农业部发出《关于大力发展淡水渔业通报》后,福建省先后在晋江、福州建立省属鱼种场,在泉州、莆田、邵武、闽侯等县建立鱼苗场(站),负担鱼苗供应。1959年底,省水产局举办“全省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培训班,推广家鱼人工育苗技术,结束了“四大家鱼”苗种靠外省供应的历史。继之,引进和推广淡水养殖新品种和珍贵品种,如:莫桑比克罗非鱼、武昌鱼(团头鲂)、福寿鱼、德国鲤鱼、荷包红鲤、元江鲤、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等,大多数在福建安了家, 有的成为主要养殖品种。应当提到的是,莫桑比克罗非鱼因生殖力强,成熟早,繁殖次数多,双性养殖极易造成过量繁殖和品种退化, 现基本上被淘汰,正在推广的是单性罗非鱼,因其鱼体大、高产、优质较受欢迎。“七五”期间,推广单性罗非鱼制种和养成技术,全省养殖面积800公顷,平均亩产500多公斤,加上多品种混养,年产量1.25万吨,成为福建省淡水养鱼的主要品种。内陆地区推广综合应用养鱼新技术、新品种,试验推广了不同模式的稻田养鱼、池塘养鱼、小坑塘自然流水养鱼和立体种养业,促进了淡水养鱼的迅速发展。
4.藻类人工育苗与养殖。1957年海带在福建养殖成功后,随之在福州建立海带养殖场,在连江、平潭、霞浦、厦门成立分场。60年代育出早秋苗,从此只要引入种带自行育苗。1975年培育夏苗成功,1978年在全省推广,进一步做到提早分苗,延长海带生长期,使之藻体增厚, 增加单产。
50年代,推广了紫菜海区采苗、半浮动式竹帘栽培紫菜技术。1959年开始推广半人工采苗、人工培育丝状体技术,使紫菜养殖前进了一步。70年代初,普遍采用牡蛎壳培养紫菜苗技术。1974年,省水产研究所研究成功在海面泼紫菜孢子水的采苗法, 因其方法简单、高效,已在福建浙江、广东省广泛推广,成为中国紫菜采苗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紫菜养殖方法也由50年代的海区采苗、半浮动式竹帘栽培,发展为全人工采苗、维尼龙网帘栽培;养殖方式由半浮动式转变为以潮间带浮动脚架式(又称半浮动式)与浅海浮动式等两种为主的紫菜养殖方式。

☚ (三)畜禽   三、星火计划 ☛

1.渔业资源调查/2.水产养殖技术/(五)农田水利/1.节水灌溉/2.盐碱地改良/(六)农业气象

☚ 7.基础研究及软科学   1.渔业资源调查 ☛
000264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