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间舞蹈
大鼓凉伞。著名民间舞蹈。流行于漳州市各地。源于戚继光抗倭斗争。大鼓凉伞表演时气势雄壮,动人心魄,充满战斗豪情。男角作武士打扮,女角作小旦打扮,高举凉伞,通常一鼓一伞,也有二鼓一伞,越多阵容越壮观,有斗鼓、翻鼓、擂鼓、咬鼓、绕鼓、翻车轮、𫐆鼓、迭鼓、踏鼓等,又有各种构图和队形变化,是福建历年传统保留节目。
大车鼓。也叫车鼓弄。流传于漳浦县、龙海市一带。舞蹈表现《昭君出塞》场面,由昭君、六宫女、老阿公、老阿婆、车夫、车鼓公、两小丑共13人表演。舞风独特,舞姿优美,诙谐风趣,动静交融,场面壮观,军旅色彩浓厚, 是乡村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热闹的节目。
跳鼓。流行于泉州晋江市一带,表现梁山好汉乔装入大名府故事。角色扮演清楚,跳鼓表演必须男女成双成对,手执扁鼓边跳边唱,动作开朗大方,情绪活泼欢快, 伴奏南曲。
战胜鼓。又称台鼓、同姓鼓,流行于南平市峡阳、王台一带。源于明末鼓会, 后渗入郑成功复台战鼓鼓点,加之进退穿插队形变化,成为今日广场舞蹈,通常由24—28人组成,以大钹领头,鼓声雷鸣,大有催军进击之势。
彩球舞。著名民间舞蹈。流行于闽南各地。原为戏曲《李亚仙》中的一段戏曲舞蹈,后经整理,被独立提出作为元宵盛会踩街歌舞,再被搬上舞台。全舞6人表演,优美活泼,欢乐风趣,配民歌《灯红歌》,及南音乐器, 别具南国情调。
茉莉花舞。又称花钵舞。流行于建阳市。取太平军入闽,百姓采茉莉花相迎故事。该舞采用闽北民间小调《茉莉花》、《春宵美景》、《小小鱼儿》等。
拍胸舞。著名民间舞蹈。流行于闽南各地。原为梨园戏《李亚仙》中“莲花落”一折,后独立成舞。舞者均男性,赤膊,投足拍胸扭腰,边踏边歌, 自如不拘,有阳刚强悍之势,奋发向上之气。近有“闽南迪斯科”之美誉。
茶灯舞。流行于闽北光泽县。是茶乡劳动中创造的传统舞蹈,分单舞和群舞两种。单舞技巧高,难度大;群舞系广场舞蹈,边唱边舞, 充满茶乡情调和生活气息。
火鼎公火鼎婆。流行于闽南各地,取油炸秦桧演化而成。踩街表演时公与婆合抬一口旺火大鼎,步履矫健,神态风趣,手中执扇,沿途扇火,给人暖烘烘,喜庆洋洋之感, 象征兴旺发达, 吉祥如意。
采茶灯。著名民间舞蹈。流行于闽西、闽南各地,源于采茶劳动,已有150多年历史。最早是茶女们劳动时唱茶歌,扑捉蝴蝶,久后不断丰富完善,创作出《采茶扑蝶》,1953年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荣获二等奖。
九莲灯。著名民间舞蹈。流行于莆田地区,原是道教祭祀仪式,后经整理成为优秀民间舞蹈,反映一群少女手提莲灯,元宵观景的欢乐情绪。舞蹈中处处红光闪动,灯火团团,煞似火龙腾空,别具新意。
竹马灯。流行于闽西龙岩市适中、闽南南靖县等地,元代传入福建。龙岩适中竹马灯十人十骑,表现丰收喜庆迎宾场面。闽南竹马灯则多表现《昭君和番》故事。